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阔克麦西热甫是流传于新疆哈密地区维吾尔族群众中的一种民俗活动,在非遗保护背景下进入了新的传承阶段,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阔克麦西热甫这一维吾尔族民俗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次文化再生产的例子,运用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指出阔克麦西热甫的保护与传承必须坚持其本真性,并让其真正保存在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在现代保护与传承中,不但要保护其"外在的形",更要注重其"内在的神"的留存。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五个性质不同的村庄考察,探讨我国现阶段村规民约的运行基础和实际效力,并在此基础上获得村规民约在村庄整合中作用的认识。研究认为,现阶段村规民约主要是对村庄具体公共事务和村民权利及需要的约定,在不同性质的村庄中,村规民约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依托强大的集体经济资源和个人权威的村规民约,能够成为农村社区重要而颇具效能的地方性行为规范。村规民约在农村社区自治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村规民约为农村社区共同体自我整合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但是不能过分夸大这种可能性。村规民约的更高层面的功能是,建设真正意义上的符合乡村生活的实际语境、符合乡村现实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乡村文化,成为乡村内在的精神元素,体现其弥足珍贵的价值,这样乡村文化才能够不被城市强势文化所吞噬。  相似文献   

3.
麦西莱甫是维吾尔族集歌舞音乐、舞蹈和各种民间游戏、民间世俗于一身的,具有曲艺杂剧特点的艺术形式。它起源于维吾尔族古代先民的晚会或冬天轮值宴会习俗。麦西莱甫由歌舞艺术和一系列的游戏组成,潜藏于游戏背后的,是维吾尔人的信义、廉耻、忠诚、人际关系、道德品质等社会价值观念,因而具有广泛、深刻的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作为维吾尔族具有悠久历史的民俗活动,麦西莱甫已经成为一个影响广泛的民俗学校,在保存和延续维吾尔族文化传统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麦西莱甫是新疆维吾尔族民间集歌唱、音乐、舞蹈、游戏于一体的传统民俗艺术活动,广泛流传于天山南北的维吾尔民间,已成为维吾尔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习俗。它和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一样,是维吾尔族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宝,具有多重文化特征和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5.
麦西莱甫是维吾尔族具有悠久历史的以歌舞和游戏为主的民俗文化活动。这一活动在音乐、舞蹈、民俗等方面的独特性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广泛关注。从民间诙谐文化的角度研究多郎麦西莱甫,不仅可以体察维吾尔族的民俗文化活动,更重要的是借以考察该民族对世界和人生的观照方式,考察其在该民族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的形成及塑造民族性格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社区营造与民族地区乡村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乡村文化多从文化的表象层面进行建设,一是相对现代文化或主流文化的认识,针对贫穷与落后的现状而采取的一系列改造建设工程;二是从文化多样性原则出发,针对快速消失和同质化现状而采取的一系列保护工程。这忽略了文化空间及其整体性的内在关联。透过文化政策实现乡村社会的发展和文化自觉,社区营造作为一种强调社区自主的文化重构过程,对建立以民族村寨为社区平台的乡村文化建设机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维吾尔族的麦西莱甫是一种富有娱乐性的传统仪式,利用维克多·特纳的仪式理论对其仪式过程和类型予以阐释,揭示麦西莱甫阈限阶段所具有的强化群体团结和维护社会秩序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对维克多.特纳的仪式理论予以反思。  相似文献   

8.
数字乡村建设的关键是重建农村社区,而农村社区重建最重要的是发挥好村民自治组织的有效治理价值。村民自治组织具有角色定位清晰、体系结构健全、整合多元利益和选拔精英人才的优势,能够在数字乡村建设进程中发挥提供公共服务、调解民间纠纷、保护集体财产的作用。尽管如此,当前村民自治组织也存在政治层面的行政倾向严重、组织层面的结构体系涣散、经济层面的治理资源缺失等困境。因此,现阶段唯有合理划分治理边界、明确角色定位,构建村庄组织体系、增强组织能力,促进乡村经济建设、提高村民参与,才能促进村民自治组织的有效治理,最终实现数字乡村建设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9.
村庄作为新疆作家刘亮程散文中最主要的书写意象,为其提供了最初的经验空间和生活教义。而作为经验主体,刘亮程对其笔下的村庄亦有着丰富多样的体认方式,从内在式体验到外在式观察,再到回忆与梦的层面,形成了其独特的立体多维的乡村认知与书写结构。在从文本层面呈现村庄的同时,刘亮程亦从内部寻找并塑造了徘徊于村庄的孤独主体,这些均在某些意义上显示出复杂的现代经验,并对其小说创作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
高昌故城是我国古代中原地区与西方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探险家在此收集资料、挖掘文物,高昌故城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和研究。本文结合实地调研和考古笔记等资料,梳理了近一个世纪以来高昌故城及毗邻村庄阔纳协海尔村的历史变迁,综合分析了高昌故城保护与利用过程中社区(居民)与遗址之间动态的互动关系。认为文化遗产保护应注重社区参与,将文化遗产与遗产地社区利益主体纳入整体研究视野,不断调整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文化遗产与遗产地区社区(居民)的双利共生状态。  相似文献   

11.
乡村-社区影像被认为能够体现某一社区在地居民的“在地视角”,反映了一个族群的文化心理。实际上,乡村-社区影像呈现出的视角是影视技术及其提供者的理念作为外来事物进入社区后,与介入社区的其他外部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乡村-社区影像实践会改变在地视角,这种改变的背后是乡村-社区影像对参与者思维观念的影响。把握与理解这种影响对于乡村-社区影像的持续以及乡村文化的保护、传承乃至社区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使用嵌入性理论,从资源禀赋和社区治理两个维度出发,基于产业类型、组织结构和利益联结以及社区治理、社区文化和社区信任路径,解释合作社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新形势下,依托社区资源实现产业振兴的内在逻辑,进而构建合作社“社区嵌入”的发展路径。运用上述分析框架分析贵州省麻江县蓝莓专业合作社的案例,发现当地社区的自然资源禀赋条件直接决定了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产业选择,据此形成的不同产业使合作社在产业结构的嵌入中也有别于其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同时,村庄治理形成的良好内部信任机制和村庄能人培育是合作社社区嵌入的重要内生动力。目前脱贫地区合作社发展尚未达到理想状态,未来更要重视合作社发展与当地资源禀赋条件和社区治理结构的嵌入性,依托禀赋定产业,培育能人促发展,同时适时开展联合发展,以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13.
乡村振兴战略正以蓬勃之势在国内广泛推行,探索如何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议题。本研究从赋能理论切入,侧重于乡村技术赋能研究,旨在深入剖析和挖掘乡村技术赋能背后的运作机理,从而助推乡村实现有效治理目标。尽管现阶段技术在对乡村赋能时也面临个人技术赋能层面的观念困境与文化困境、组织技术赋能层面的参与困境与组织困境,以及社区技术赋能层面的制度困境与结构困境,但是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导下,利用现代技术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已是大势所趋。为促进乡村技术赋能,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未来可以从个人技术赋能层面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组织技术赋能层面构建多元共治格局、社区技术赋能层面完善制度结构体系,以此促进乡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乡村振兴与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统一于村落社区整体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就是要以村落社区为基本载体,通过村落社区的整体发展来实现农村文化资源的整体性传承。基于南宁市的案例分析发现,村落社区农村传统文化资源传承创新与乡村振兴有效融合的机理表现为三种基本类型:村落自治组织引导下的草根文化团体、政社互动下的公共文化事业、资本和市场引导下的文化产业。要实现村落社区农村传统文化资源传承创新与乡村振兴有效融合,需要进一步从村落社区规划、村落产业开发、村落组织建设、村落主体培育以及多元主体参与等方面进行优化提升。  相似文献   

15.
“乡村振兴战略”确立了“五位一体”建设的总要求,其中“乡风文明”是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结合山东省最近实施的“乡村文明行动”,以“乡风文明”建设为重点,分析当前村庄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分析乡风文明与乡村道德建设、文化建设以及新型社区建设之间的关系,探讨通过乡村振兴促进村庄建设和文明水平提升的路径选择,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6.
电商产业与农村社区的融合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商产业与农村社区的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中的重要议题。研究发现,电商产业的低准入门槛、产业体系拓展、信息生产和共享机制分别与农村社区的人力资本、社会关系网络、市场机会相互结合,孕育出电商产业与村庄社区交织互动中的发展动力机制。但电商产业在农村社区的嵌入性发展,面临村庄产业环境滞后而导致的资源利益竞争与流失困境,以及生产主义扩张与村庄社会秩序的均衡难题。农村电商产业发展应坚持乡村本位,通过市场主体合作、政策制度供给、基层组织建设来形成产业集聚、基层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以推动新兴经济产业与农村社区的融合发展,助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乡村文化在全球化、城市化、市场化进程中出现价值迷失和认同危机,不断失去文化个性。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背景下实现少数民族乡村文化的自觉,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城乡统筹发展,必须正确认识文化自觉与乡村建设的关系,高度重视乡村文化保护体系建设,努力转变当地政府在乡村建设中的认识误区,克服乡村社区居民在文化建设上的认识瓶颈等问题,在弘扬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基础上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的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8.
《南都学坛》2019,(5):100-103
乡村振兴需要充分利用乡村的优势资源,而传统村落建筑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是乡村优势资源之一,在乡村振兴视角下,如何在有效利用传统村落建筑的同时,实现村落建筑的动态保护,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一个关键。从技术层面、制度层面、建筑文化层面研究发现,河南省传统村落建筑保护存在技术缺失、制度缺失、个性和共性缺失等问题,要实现乡村振兴与传统村落建筑动态保护的共赢,就需要我们以政府部门为主导,研发适宜河南省特色的技术保护体系,创新传统村落建筑保护和修复技术,建立正式与非正式一体的建筑保护制度体系,通过完善动态保护的制度体系,提炼个性化的保护模式,建立有效的专家体系,深度挖掘河南省传统村落建筑的文化价值,突出河南省传统村落建筑的文化个性,为乡村振兴与传统村落建筑动态保护耦合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乡村文化传承载体的古民居,蕴含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价值,已成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核心要素。伴随国家惠农政策和文化扶持策略的持续供给,政府、精英与资本集团在利益驱动下形成的"文化干预运动",致使大理白族古民居的生存与传承面临着政府层面的法制依据和配套机制滞后、社会层面的企业与非政府组织行动逻辑差异以及民众层面的认知滞后和利益投机等困境。研究基于大理白族古民居的实证考察,引入"协同治理理论"的分析理路,尝试性建构"政府-社会-民众"三维框架,探求农村社区文化保护的主体共存、利益共容和文化共享,以期促进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快速的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呈现出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城乡结构位置中的村庄,在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以及发展现状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类型分化。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根据不同城乡结构位置中,村庄内生性基础结构分化的现实基础分类推进。城市吸纳型村庄具有靠近城市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村庄人口社会结构完整,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程度高,经济社会系统全面被城市所吸纳,城乡融合发展是这类村庄乡村振兴的实施方向。城乡互动型村庄主要通过劳动力的城乡流动实现城乡关联,在人口流动和乡村资源配置中,形成了以中坚农民和老年人为主体的村庄经济社会结构,这类农业型村庄承担着国家粮食安全和城镇化稳定器的功能,不断完善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基本秩序,是进行乡村建设的基本方向。偏远村庄由于远离城镇以及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面临着人口不断流失与村庄空心化的考验,因此这类村庄应探索生态保护为基础的乡村转型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