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he+比较级,the+比较级"是英语中的高频句法结构,被语法学家称之为比较相关句。前人对这一结构的研究侧重于表层语法成分的分析,较少涉及其语义特征。然而,这一句式的语义远非人们过去所理解的那般简单。比较相关句具有动态性与定向性特征,其表条件与结果的分句均可多维,"the more…the more…"并不预设"the less/fewer…theless/fewer",这一句型并不蕴涵线性比例关系,其与条件句在语义表达上亦非简单的对等关系。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语法理论只对英语介词的句法功能进行描述,没有对其语义结构的关系进行实质性的探讨。认知语言学理论从新的视角对英语介词进行研究,使人们对其本质有更新的认识。本文试图以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探讨英语介词的隐喻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英语作为参照,从形式、功能和认知的角度出发,对汉语“LP+VP+NP”存在句句型中的句首方位结构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对方位词进行了界定,确定了方位结构的语法属性;对句首方位结构的语法功能作了探讨;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句首方位结构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知识,对现阶段英语语态的研究状况进行分析,并从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来探究英语语态。解决人们在学习英语中遇到的语法问题,帮助英语学习者突破语法学习的难关,提高其对英语语态的认知程度,消除人们对英语学习所产生的畏难情绪,增强英语学习者的信心和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5.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英语"主语+逻辑谓语"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逻辑主谓结构"是以语法性主谓结构为典型范畴的非典型成员。本文以英语大句中"独立结构"和图片说明"主语 逻辑谓语"小句结构为例,分析了英语"逻辑主谓结构"的形态特征和认知基础。该类结构内部为逻辑主谓关系,体现了话语的经济性原则,但其实际运用受到易解性因素限制。"逻辑主谓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对客观世界总的认知图式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介词的多义性使得介词成为英语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本文从认知语法的视角出发,运用原型范畴、意象图示等理论,对介词"into"的九个义项及各义项间的联系进行分析,探讨其多义认知模式的构建过程.  相似文献   

7.
国内外学者对英语虚拟语气这一重要语法范畴的研究和探讨莫衷一是。本文从认知的角度,以认知语言学的心理空间理论对英语虚拟式的语用成因、语用功能和衰退原因进行探讨;同时指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把虚拟式作为一种重要的语法知识来进行讲授。  相似文献   

8.
网络流行语"被XX"是伴随"被XX"现象出现的一种突破常规语法规则的构词形式。由于以往很少有人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因此简析"被XX"的结构特点以说明其有悖常规语法规则之处后,利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整合理论对"被XX"的四种主要意义进行了剖析。以教育界为契机,行教化之功,或许是遏制其泛滥趋势,对抗"被"时代的一剂良药。  相似文献   

9.
独立结构是一种在逻辑上具有主谓关系的结构,是英语学习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语法现象,同时也是英语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将从独立结构的构成形式及类型、语法功能等方面入手,对其进行较为全面的探讨和分析,以期为英语学习者提供必要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文章支持"时态两分论"。英语里表达将来意义的语法手段中,一部分实质上是现在时态的隐喻延伸用法;begoing to,be(about/due)to等结构原本也是现在时的表达,它们都经过语法化而隐喻性地虚化为表达将来意义的手段;而will/shall由实意动词变为情态助动词后,在使用过程中继续通过隐喻化使其初始意义得以扩张,获得了表达将来的意义。从认知隐喻的角度取消英语将来时,将英语基本时态一分为二,更符合设立语法范畴时的对立统一规律,同时可以使现在时、英语情态动词的语法意义呈开放灵活的状态,容纳更多的延伸性用法。  相似文献   

11.
认知语言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是研究人类大脑认知与语言紧密相关的科学,主张通过语言分析研究人的思维过程、认知策略。"有界"与"无界"这对概念也是在一定的认知领域内进行的,按照沈家煊先生《"有界"与"无界"》一文观点,可以尝试对结构语法、配价语法没有解答或分析不透彻的问题进行认知分析。在对沈先生文章阅读过程中,我们从名词、动词、形容词三个角度,通过比较的方法,将结构语法、语义特征、变换分析、配价语法提出过的争议问题及未解答问题,运用认知域中的"有界"与"无界"进行重新分析,探析认知语言学路线优于语言学研究的其他两条路线(结构语言学路线和功能语言学路线)的地方-汉语语法结构除了受语境、语义、功能分布、语用等影响,词的"有界"与"无界"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汉英语个体量词存在着不同的结构形式和功能,但存在着相同的认知构建。本文试图从隐喻、转喻以及语法化的认知角度对汉英个体量词的构建进行分析,寻找两种语言的规律。  相似文献   

13.
英语have+-en与汉语"有+VP"分别是表示英汉完成意义的重要构式,两者之间形义上有着一定的相似性。而从两个构式演变的历史、认知语法化的过程讲起,并对其相应的重要组成及整体进行对比分析,将有利于启发认知领域一定范畴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从认知的角度探讨被动语态的实质、生成以及其语法标记的意义很有必要。研究表明:(1)被动语态是认知的产物,被动语态的产生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认知水平提高的必然结果;(2)被动语态反映说话人从受动者的视角出发识解事件过程,其生成受受动者认知凸显度和认知者视角选择的制约;(3)英语被动语态的语法标记都有自己的语法意义,"be"表示受动者被动地承受使动者对它施加的动作;在被动语态中图形与背景发生颠倒,"-ed"表示力的方向的改变;"by"则用来引出动作的施动者。  相似文献   

15.
根据对汉语介词"从"和英语介词"from"在语义功能和句法功能两个层面的对比分析,结合汉语语法,从认知的角度对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介词"从"的习得偏误在语义功能、介词短语结构和句法成分三方面进行偏误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6.
英语表达两方在性质、程度、数量上一方超过另一方,常用“形容词或付词比较级(…)than”差比结构。 英语的差比分为优等比较(Comparison of Superiority)和次等比较(Comparison of Inferiority)两种,前者最常用的比较级用词是more(例1),后者常用的比较级用词是less(例2)  相似文献   

17.
特殊动词have的语法化过程体现了英语语言变化的基本特点和规律,have一词的实词虚化进程反映了人类认知特点和规律,其语法化终端形式成为特定的某种语法标记,这与人类的认知域从具体领域投射到抽象领域的规律性特点相契合。  相似文献   

18.
传统语法对"-ing"式和"to-infinitive"式的用法区分作了一系列规定性阐述,但只从一些语言现象上作出论述,未能从语义实质上揭示其运作规律.本文将以当代语法大师Quirk和Leech的观点作为理论依据,采取比较的方法,从认知的角度研究两种形式的语义特征和语用功能,揭示其含义及规律,力求清楚地区分两种形式的不同语义,以利于深入、系统地研究英语动词的非谓语形式.  相似文献   

19.
转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机制,为诸多语法现象提供了语义基础和理据。中动结构及作格结构作为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其生成也涉及到了转喻思维过程。研究发现,"行为代表评估性结果"和"行为代表过程"这两种高层次转喻模式为英汉中动结构及作格结构的生成提供了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一个共识是单音节动词无法发生名词化.从认知语法视角观察,名词化是作为一般认知能力的组聚和概念物化作用的结果,与单音节或双音节并无必然联系.同时,单音节动词无法名词化的观点也得不到语言事实的支持.在规模为800余万字的自建语料库中考察《现代汉语词典》中收录的1 351个单音节动词发现,单音节动词能够在各种构式中发生名词化.在以认知语法为代表的广义构式语法框架中,这些名词化的形式和意义应归结于其所在的结构还是归结于其本身并不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