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从生态环境哲学出发,不仅颠覆了传统抽象的自然界,提出了"人化自然"的概念,而且阐述了人与自然互为对象的关系,揭示出劳动实践是人与自然内在统一的唯一手段,异化劳动造成了人与自然现实的对立,共产主义则是解决这一矛盾的理想社会,从而实现了认识上的哥白尼革命。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已初见端倪.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异化的根本原因是人与人的异化,作为联结人与人的劳动的异化,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异化劳动理论正是从劳动视角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透视出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双重生态忧虑.梳理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分析异化劳动思想隐现的生态意蕴,探究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对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现代启示.  相似文献   

3.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摈弃了黑格尔的"抽象的自然界",确立了"现实的自然界",在此基础上人与自然是对象性关系。不同的劳动状态生成的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亦有不同:应然状态的劳动产生积极的对象性关系,人与自然相互生成、相互确证、相互表现;而异化劳动产生的则是消极的对象性关系,生态环境发生恶化。马克思认为,解除消极对象性关系,重建积极对象性关系,必须扬弃异化劳动,建立共产主义。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为当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与支撑。  相似文献   

4.
研究马克思的辩证法要回归原生态的马克思辩证法。马克思的辩证法不是在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和黑格尔辩证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唯物辩证法,而是在劳动哲学中通过对黑格尔的劳动理论和辩证法扬弃确立的劳动辩证法。劳动辩证法是通过对劳动的哲学研究体现出来的。劳动辩证法强调主客体、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对立统一,真理与价值、历史和逻辑的对立统一。劳动辩证法的主体是劳动者,劳动辩证法的伦理旨归是为劳动者提供方法论,其目的是维护劳动者的利益,为劳动者创造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以异化理论为基点深刻阐述了其生态思想: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在自然界中是一种对象性的存在物,劳动实践是人作用于自然界的中介,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加剧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双重异化,建立共产主义是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双重"和解"的根本出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思想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基本路径,为正确利用科学技术提供了有效规范,为加快推进我国"五位一体"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关注的一个永恒主题。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入手,通过分析异化劳动,探寻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提出在共产主义社会实现自然和人相统一的完美状态。  相似文献   

7.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比较集中的反映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提出了人与自然的统一的观点,分析了在私有制下人与自然分离的原因,即异化劳动,并提出在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8.
劳动思想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思想,劳动伦理是劳动思想的重要内核。马克思主义劳动伦理思想经历了奠基、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奠基阶段的发轫之作。其中所蕴含的劳动伦理思想的核心理念包括:劳动本身应是劳动者的内在需要,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是自由生命的体现;劳动过程应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和谐统一;劳动结果要体现公平性、彰显劳动和劳动者的尊严与价值等。深入挖掘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蕴含的劳动伦理思想,并以此实现“人之为人”劳动伦理的现代转向,对明晰劳动者主体地位、反思劳动道德失范现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具有重要镜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的实践,特别是生产劳动实践,是勾连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基于马克思的劳动论,以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性演变为研究起点,探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效路径。马克思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阐释了人与自然关系经历了慑服、征服与共生三个阶段的历史性演变。这一关系的演变,与劳动的中介性作用直接相关。正是劳动形态从最初的自然力劳动,到工具性劳动,再到绿色劳动的转换,推动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性演变。现实地看,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方式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因而很难实践绿色劳动。只有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除异化劳动,才能有效地推动绿色劳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努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以人与自然辩证关系为基础,从当时的社会现实出发,具体考察和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异化劳动问题,指出人与自然之间出现物质变换裂缝是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异化以及由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异化导致的自然本身的异化的结果,马克思从生态哲学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这种生产方式下造成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裂缝进行了深刻批判,并提出共产主义是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实现人类与自然最终和解的根本选择。  相似文献   

11.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劳动异化理论进行了完备的论述。在考察劳动异化的现实时试图通过批判异化劳动来展现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其间蕴含着克服异化劳动的可能与途径,最终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自身的和谐。  相似文献   

12.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出场具有强烈的费尔巴哈宗教批判的色彩,马克思的做法是以宗教异化来比对劳动异化;异化劳动的核心问题是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的关系问题;异化劳动积极扬弃的结果就是共产主义这一价值追求。作为一种价值追求,共产主义在实现方式上同宗教的消亡方式具有强烈的一致性,都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矛盾的解决为前提条件的。  相似文献   

13.
关于劳动在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的作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已作过系统论述,而他们关于在人与自然之间的技术的社会功能,似乎没作出明确的哲学规定。随着电气革命的到来,技术哲学便在唯物论和唯心论、机械论和自然神秘主义之间没有明确界线的边地上发展起来,以至今天有人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自然生命周期稍微超前了工业革命的第二个长波而来不及在这块边地上划出一条明确界线感到惋惜。  相似文献   

14.
再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人的本质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核心是关于人的学说,异化劳动是贯穿在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基本概念,马克思运用生产劳动的概念去解释人的本质,把劳动看成是人的本质的基础。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2条线索分析探究了人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从而建立了他关于人的本质的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核心是关于人的学说,异化劳动是贯穿在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基本概念.马克思运用生产劳动的概念去解释人的本质,把劳动看成是人的本质的基础,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2条线索分析探究了人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从而建立了他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  相似文献   

16.
在关于马克思《巴黎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历史定位的不同观点中,"起点论"是中国学者独立研究《手稿》而得出的结论。从《手稿》之文本发展过程及其包含的基本思想来看,马克思在《手稿》中以"现实的人"超越抽象的人性论为科学的思想方法,并确立了"劳动是人的本质"的科学的劳动观,奠定了马克思哲学的基础。进而,马克思在《手稿》中又阐释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自然史与社会史之间的关系,正确地回答了诸多带有根本性的哲学问题,指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都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以社会劳动的方式通过对自然界的改造而实现人的存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自然史与人类社会发展史是辩证统一的。《手稿》以崭新的方式建构起马克思哲学的逻辑前提,解决了一系列重大哲学问题,提出了世界历史的伟大思想,是马克思通向唯物史观的思想起点,虽然部分思想带有费尔巴哈的痕迹,但仍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保持了较高程度的同质性,显示出它是成熟时期马克思最重要的哲学观点的萌芽。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构建过程中,人与自然关系学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维度。马克思关于人类最初的美感与艺术起源的"劳动说",包蕴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审美意识,对其进行深入探讨,能够丰富和提升"劳动说"的思想内涵和当代价值。"劳动创造了美"首先在于劳动创造了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同时,劳动创造了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二者相辅相成。人类自由自觉的劳动,构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联系。自然之美是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之美,一种和谐之美。资本主义现代工业中的异化劳动,阻碍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产生,成为美的创造的障碍。马克思关于"美的规律"的论述凸显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规律。马克思倡导的"彻底的自然主义",是强调在"人的能动的、历史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实现人与自然价值平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蕴涵着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分析挖掘这些思想,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1)扬弃劳动异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克服自然异化,促进人与自然的双向互动;(3)改造工业化生产方式,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实践基础;(4)发挥制度优势,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早期的著作,它虽然不是一部完整的著作,但内容极为丰富。其中,通过剖析异化劳动形成的原因和结果,开启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自然界是先于人类社会存在的,人类社会不能离开自然界,两者之间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通过三个方面论析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离不开自然界具有受动性;人改造自然具有能动性;人与自然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马克思在《手稿》中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从人自身的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来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资本论》蕴含着深刻的生态伦理思想。生态伦理的哲学起点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是物质交换,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中介是劳动;生态伦理的失范根源在于资本逻辑的反生态性,在资本逻辑支配下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呈现出尖锐矛盾,物质交换建立在物的依赖基础之上,劳动力降低为人索取自然物质的生产要素;生态伦理的规范路径在于社会形态的进步,在扬弃了资本主义制度弊端的条件下,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发展具有一致性,物质交换实现循环利用,劳动主体联合协作实现有机的节约生产。绿色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观的必然体现和现实关照,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同体为旨归的时代理念,是以科技引领物质交换为表征的现实理念,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特点的经济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