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5 毫秒
1.
美国作曲家约翰·科里利亚诺以其独具个性的创作观念与技法在国际乐坛享有盛誉。在其创作早期的两部室内乐代表性作品《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和《露台舞曲》中,二度音程的结构中心与间接主导等技术现象对纷繁复杂的音乐形态产生融汇作用,形成音高思维的聚合特征、调式调性的编织特征和主题性写作中的音程结构特征,进而为科里利亚诺综合化的整体创作风貌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这部作品描写战争题材,因而浓重的乐队编制与粗狂的中低音区自然是作曲家设计音色的重点。正是由于作曲家在整体音响设计上对乐队低音的偏重,造成声部之间的融合与整个乐队的音响平衡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整体音响平衡的偏离与丰满度的降低,这些特点都足以造成整体音响显现出极强的画面感。在此,着力分析这部作品中普罗科菲耶夫对于乐队低音区以及低音乐器的独特运用,试图阐释出作曲家在创作这部作品乐队技法方面所表现出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3.
对巴托克《小宇宙》作品的多调性多调式、调性种类划分方式、调性确定的手法,和声思想、轴心体系、和弦构成,以及集合截段音级集合数目与音程含量的关系等作曲技法研究进行了疏理,并在此基础上,对巴托克《小宇宙》中153首作品进行了深入分析,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调式音阶入手,将其调式音阶构成分为五声音阶、六声音阶、七声音阶、八声音阶、人工调式音阶等多种音阶,进而对这些不同音阶在作品中横向上与纵向上的重组、分配、安排进行探讨,以窥探《小宇宙》创作思维"大世界"的主旨。巴托克这种运用音阶多样性的创作手法可以给作曲创作带来新思路、新技法。  相似文献   

4.
对格里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和声手法进行了详细分析,包括调性布局、各种转调手法、持续音、和弦外音的使用以及变和弦等。通过分析,频繁的转调、综合使用各种调式以及半音化的和声语言是这部作品的重要技术特点,同时,这些和声手法的运用,又使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色彩,既继承了古典时期的力度性强功能和声语言,又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分析,对这位伟大的作曲家的和声语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对理解作曲家的创作风格也提供了一定的和声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四个四重奏>是一部诗与乐完美结合的现代主义经典作品,艾略特的创作理念中早已预设了"四重奏"这一音乐学概念.艾略特这部作品的主题意义,是借助复调、对位、和声、变奏等音乐技法来建构的.只有首先从音乐性主题结构和相关音乐技法切入,才能完整地理解这部作品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6.
《天池》是琵琶大师刘德海先生创作的田园篇之一,乐曲吸取奥地利舞曲和民歌旋律风格,描绘了新疆天池的“妹妹”——埃特拉赫湖的文静、秀丽,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向往.演奏者不仅需要有深厚娴熟的技术功底,更需要有理解表达作品内涵的能力.文章通过对乐曲《天池》的创作背景、演奏技法以及对各种技法的练习方法进行分析论述,充分理解作品的音乐内涵,剖析演奏技法的训练,从而使演奏技术更好服务于不同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  相似文献   

7.
《所罗门之歌》是美国当代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以奶娃的个人成长和自我追寻为中心线索,运用魔幻、象征、荒诞、传说等诸多叙事技巧,展现了一部黑人寻根的史诗。被称为"美国黑人创作的生命之泉"的黑人音乐爵士乐深刻影响了莫里森的创作,并在这部作品的文本叙事中清晰地显现出来,使作品体现出较为深刻的爵士乐特征,如即兴变奏、重复、节奏化等,这些技法都对深化作品的主题与意蕴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拉魂腔》出自于安徽著名作曲家晨见先生之手,这首作品依托于安徽皖北地区泗州戏剧种创作的。笔者选取这首作品作为研究对象,主要从作品的技法运用、艺术价值与美学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以探究作品中的民间音乐素材的布局与运用。  相似文献   

9.
《山里女人喊太阳》是一首充满浓郁的湖北土家风味的民族声乐作品,采用简洁的语言配以优美而具有民族特色的旋律,极为形象地将土家人独有的民俗风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本文将从音乐作品分析与歌曲演唱风格两个方面来探究这首声乐作品,对其文化背景、创作技法以及二度创作手法等方面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和描述,进而去探讨湖北新民歌的审美价值,从而达到正确诠释音乐作品、更好的把握声乐演唱风格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二度创作是赋予作品生命力的创作,但它不是表演者的主观臆造。它必须以原作品的时代、民族风格为依据,以新时代的观点来研究作品的内涵和积极的因素,使作品具有新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在创作过程中,要将感情体验、想象、联想、领悟多种心理因素相结合,力求准确生动地赋予作品以鲜活的个性。在二度创作过程中,美感与技巧统一、激情与控制统一也是十分重要的。为声音而声音,为技巧而技巧将使作品失去感染力。无控制的激情也将使作品丧失美的感受。只有很好地掌握运用这些原则,才会产生美的创作,从而给欣赏者带来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1.
主题调式转换技法在巴赫的复调作品以及古典奏鸣曲式作品中有广泛的运用,其应用方式一般为关系大小调之间的调式转换。以赋格曲中展开部与呈示部单一主题的调式对比所使用的调式转换技法为基础,分析我国作曲家、理论家在民族调式赋格曲创作中应用调式转换规律于五声性调式音阶的技巧,同时把复调作品的调式转换技法应用于主调音乐创作中,使民族调式的器乐曲主题,可以进行单一材料不同调式调性的对比处理,对于使用民歌主题改编或使用单一材料进行民族调式语言的创作,其调式转换技巧的使用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作为阿根廷最著名的现代作曲家之一的阿尔贝托.金奈斯特拉(A lberto G inastera),其作品并不像20世纪下半叶"拼贴"或是"复风格"技法那样刻意追求音乐材料之间的尖锐对立,而是将传统与现代技法相互融合,技法的使用完全服务于表现音乐形象、表现作曲家的创作思维。这种既不过分推崇时新的技术,又对已有技术灵活使用的创作理念,应是21世纪音乐创作者的创作方向。  相似文献   

13.
钢琴组曲《长短的组合》借鉴了现代作曲技法,结合了朝鲜族特有的节奏形态"长短"进行创作,是一部具有现代性和民族性的创新作品。文章从结构上的整体把握、音乐内容的形象把握、音响效果的听觉把握、触键方式的技巧把握四个方面初步探讨这部作品的钢琴演奏。  相似文献   

14.
钢琴演奏是一个综合的整体艺术,在钢琴教学中,需运用辩证统一的教学模式——即将读谱、演奏技法以及乐感的培养三者相互协调、促进。并通过钢琴教学中的演奏及乐感的培养来促进学生的循环认知、模式信息认知与演奏技巧创新认知等能力的培养。肖邦夜曲op.9-no.1音乐语言丰富多彩,通过肖邦的这部夜曲作品教学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和了解肖邦的创作追求,帮助学生增加抒情性乐曲的乐感与演奏技巧。  相似文献   

15.
于学友根据河北民歌改编的歌曲《小白菜》将传统民歌与西洋作曲技法完美的结合,是众多优秀民歌改编歌曲的代表作之一.它有别于传统作曲技法的艺术歌曲和现代作曲技法的艺术歌曲、创作歌曲.无论从声音运用、音色控制、情感体会的角度,还是从文学角度对作品理解的方面,该作品对演唱者的水平有更高的要求,体现出对民歌改编歌曲的演唱风格及艺术特点的典范,和作为民歌改编的歌曲作为民族声乐作品中的一个重要类型.  相似文献   

16.
声乐作为一门音乐艺术,其表现力和渲染力是丰富的,演唱者对声乐作品的艺术处理,是声乐作品能否得到音乐家和欣赏者认可并传唱的关键所在。二度创作是声乐作品分析演唱的基础,能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提高欣赏者审美鉴别力。应从演唱者综合素养与作品内涵相融合、演唱技巧与作品要求相一致、情感表达与创作者意愿相统一、艺术特征掌握与体裁分类相匹配等方面把握二度创作。  相似文献   

17.
田世娟 《中南论坛》2009,4(3):81-83,92
黄自先生的音乐创作歌曲由两类组成:一类以中国古代诗人的诗词为题材,另一类为抒情性的艺术歌曲。歌曲大多采用欧洲浪漫派晚期的创作技法,体现了音乐形象生动、曲调流畅优美,歌词与曲调以及声乐与伴奏的高度结合,其创作构思细致、集中,同时在一部分作品中对音乐的民主风格作了种种创造性地探索。演唱者在进行二度创造(演唱)的过程中,要尊重作者、忠实作者创作的初衷,将歌曲作品为我们提供的直接依据(谱面上所记录的一切符号)和间接依据(由歌曲的歌词、曲调和内容所感悟的潜词和听觉所引发的想像和联想),进行必要的分析和研究,沿着作者情感主线的轨道,最大限度地从作品中感悟、获取信息和依据。  相似文献   

18.
油画技法经过对材料和技法的研究探索,19世纪达到鼎盛,之后,传统技法逐渐被替代,走向多样化的发展。油画材料与技法承载着绘画的样式与面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品的艺术高度和水准。作品的艺术性是第一位的,技法和作品的艺术性是相辅相成的,高明的技法是为了高品格的绘画。  相似文献   

19.
肖邦一生写有24首《前奏曲》,其中Op28之17是在这24首前奏曲中唯一的一首运用回旋曲式进行写作的作品。从和声、曲式、旋律特点等方面对该作品作音乐分析,可以进一步认识肖邦的创作思想及其作曲技法。  相似文献   

20.
本篇文章是借助于《大师与玛格丽特》这部作品来分析象征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手法及作用,同时运用传统象征形象和个人象征形象来阐述《大师与玛格丽特》这部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社会问题。但是这部作品不只是将传统圣经中的材料运用其中,而是将其加工制造,融入了作者自己的个人象征形象,这就使整部作品有了精彩和突出之处,也成为了将传统象征形象和个人象征形象完美结合的一部杰出代表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