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从“百日维新”的流产看“大同”幻想的破灭马成瑶大同是儒家礼运篇中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是对远古原始公社的美化。康有为把礼运篇中的大同理想吸取过来,和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及他所理解的公有制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独特的大同思想。在康氏看来,人类的“万年乐土”就...  相似文献   

2.
天底下最玄妙的人际关系莫过于夫妻关系,当今中国存在的“妻管严”现象更是使许多人困惑不解。对此,人们已司空见惯,却少有人从理论上进行分析。笔者试图以社会学的观点对“妻管严”这种社会现象进行分析,以说明其存在的必然性和现实性。人类群体总是以不同的分层形式存在,在性别群体中也不例外。在人类过去的岁月中,性别分层现象不仅存在,而目影响到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6面面。一般而它,与会天世弄范围的“现代”社会形成鲜明对比的社会,我们把它林z为“传统社会”。三传统社会中,由于其权业经派活动的情未,男性是王要的劳动方,…  相似文献   

3.
群体心理历史学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群体心理历史学”又称“集体心理历史学”,是心态史学的主要分支。1961年,A·迪普隆发表名著《集体心理历史学的问题和方法》①,在西方先着一鞭。随后,群体心理历史学开始走红欧美史坛,表现出生机勃勃的活力,成为“新史学”的佼佼者。本文试图以群体心理历史学与传统史学的关系为起点,就群体心理历史学的功用问题进行粗浅探讨。 从方法论上讲,群体心理历史学不是传统史学的对立物,而是它的有益补充,两者相得益彰。历史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分别是“人类及其环境”,“人类对环境的作用和环境对人的影响”②,这已成为定论。传统史学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在人类生活中,和平与公正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和平导致文化艺术的繁荣和重大的科学发现,减轻人类的痛苦,增进人类的幸福。要为“和平”下一个定义并非易事。2 0 0 1年,夏威夷大学的J.加尔顿教授提出,“和平”可以狭义地指没有战争———按照国家、民族、种族、阶级或意识形态而划分的群体进行的有组织的暴力;“世界和平”指没有外部战争:国家之间的战争(在某种意义上是文化之间的战争) ;而“内部和平”则指没有内部战争:民族、种族、阶级或意识形态群体挑战中央政府或相互挑战。“公正”的性质和特点则随着时代和需求的变化而变化。1 998…  相似文献   

5.
“渡来人”和日本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日本人历来将早期从中国大陆去日本列岛的中国人称之为“渡来人”。顾名思义,所谓“渡来”,即从海上而来之意。在隋、唐时期之前,中国人去日主要经朝鲜半岛小驻,然后穿过“对马海峡”抵达日本。而到了隋、唐时期及其以后,便直接经黄海、东海、南海去日本了。  “渡来人”赴日所形成的文化意识,在人类交往史中,堪称一种创举,他们那可歌可泣的举措,蕴含了人类的聪明和才智,坚毅和果敢。“渡来人”群体,起到了中国对日交流使团的作用,他们对日本的开发和建设功不可灭,他们对日本人的思想启迪乃至“大和魂”的形成作用甚大。因此…  相似文献   

6.
论原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大脑既不是“白板”,也不具有“天赋观念”,但在具体认识之前,就已经潜在地存在着某种原型。这种原型对个体来说是先验的,而对于群体或人类整体来说则是后天的、经验的。原型一方面是“人类历史的浓缩”;另一方面是后天实践经验的凝结,它是先验与后验的统一。原型在认识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制约着人的认知方式、评价方式和审美方式,是人的认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这一宗旨的涵义是非常深刻的。一、“党的宗旨”是党作为群体的总体特征有人说:现在很多党员变质了,再提党的宗旨已无现实意义。这是一种带普遍性的理解错误。“坚持党的宗旨”主要是强调“党”这个群体对“人民”这个群体的服务关系,如果将这种关系变成单纯的个体对群体的关系,将会导致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倡每个共产党员都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总体要求,这在客观上有一定的难度;但作为群体的党,完全可以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践证明,我们党一直是这样做的。二、对…  相似文献   

8.
潘志和 《探求》2012,(1):81-86
广府的秀水灵山孕育催生的康有为的大同世界,是世界文化体系中最广为人知的乌托邦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大同境界”是大同世界人类最理想的生存幸福状态,其诗性品格将成为彰显广州文化名城地位的有力推手。而其中康有为凭借丰富的想象对人的内在自由与生存幸福的叩问,亦可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营造幸福生活观带来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9.
刘保仓 《社会福利》2005,(10):12-15
为了迎战艾滋病这一人类所共同面对的挑战,河南 省各级民政部门迎难而上,积极施救,在全省形成了省 委、省政府统一领导、各级 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 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了 对艾滋病困难群体“三个层 次、三个标准”的救助体系, 建立了对艾滋病致孤人员的 四种安置模式……  相似文献   

10.
网络时代的文化互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探讨在信息时代特定条件下文化互动的主要动源 ,探讨在互联网环境中人类社会各种文化体系彼此作用 (互动 )的状态及其成因。文章认为在线空间对人类各群体的文化心理定势和文化价值取向会产生裂化与亲和作用。文章通过分析网络上不断抗衡的文化势力 ,揭示了信息时代的强势与弱势、规范和失范、主流文化和反文化之间彼此消长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 ,到网页上去培养观察比较能力 ,去锤炼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去学会严肃的思考 ,这种“从虚拟空间观照现实生活”的研究方法可能成为文化转型期端正自己文化心态的一种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1.
人们常说,从文化层次上看问题,是最高的观察层次。那么,文化这个尽人皆知的术语,究竟是什么含义?为什么说它是最高的观察层次?从文化层次来观察今天的世界,将能得出什么有益的启示?关于文化的定义,文献记载有150多种。其中,赫斯科维茨认为,文化是人类环境中的人造部分;欧·奥尔特曼等指出,文化是一个群体或社会的信仰和知觉、价值观和准则、习俗和行为,是用来表示认识、知觉和行为以意见一致的方式为某一群体的人所共有。“一致”是文化这一概念的中心特征,一个社会的价值观、信念和习俗涉及到的不仅是“内心的”和“行为的…  相似文献   

12.
《社会福利》2009,(1):1-1
在全国民政工作会议上,李学举部长明确提出“以提高‘三个群体’(困难群体、优抚群体、孤老孤残孤儿等特殊群体)生活保障水平、加强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发挥民政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基础作用为着力点,促进中央保发展、保民生、保稳定各项要求贯彻落实,在服务大局中实现民政事业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简单 《东西南北》2014,(3):12-18
创一代已然老去,曾经只出现在报纸杂志娱乐版社会版“负面”新闻的富二代,势必收起他们的不羁走上正轨。 这是一个令社会上大多数人羡慕、嫉妒的特殊群体。他们在物质上的极度富足,掩盖了他们在“代际传承”这个沉重的话题上必须承受的狼狈。  相似文献   

14.
迈向"网人共生"的理想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建洲 《社会》2001,(4):4-6
当社会批判学派的大师们还在为“技术理性”、“虚假意识”以及“单向度的人”而忧心忡忡并构建种种理论对其进行批判时 ,“虚拟社会(Virtualsoci ety)”已在自己的生存领域———赛伯空间(Cyberspace)悄然登陆。它是如此的一种时尚。时至今日 ,因特网几乎已经联结了世界上的186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万台计算机主机和1亿多个因特网用户 ,并继续以每年15 %的速度递增。网络及网络化趋势的发展 ,不仅整合了科技 ,而且也连接了人类的组织、群体、社会、文化 ,从而也极大地延伸了人类发展的时空界域。它是…  相似文献   

15.
“思想的闪电一旦真正射入这块没有触动过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中国的改革史使人们认识到在今天的中国,唯有“思想的闪电”——中国文化重建,改革才能进一步深化,中国才有希望。那么,作为现代西方哲学在中国的这次文化运动中,将会被人们放到什么样的位置上呢?一、文化与中国文化重建之规定给文化确切的定义是非常难的,博扼斯讲过:“纯人文地理的、经济的或其他方面的形式主义方法,似乎也只描绘出一些被扭曲的图画”。但这种艰难性并不意味着我们无从把握文化这个概念,“文化”绝不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文化人类学认为:“人类文化表现在各种各样特定的文化上,也就是说表现在一些主要的人类群体的特殊生活方式上。某一种文化和一般文化相比较,它包括一个群体的人们所使用的行为、思想感情和交流的选择模式。  相似文献   

16.
从词源上看,正义最初是指向某种神性秩序。随着人类社会进入政治国家,正义也朝向日常政治生活的规训转变,但这种转变并未消解其作为整体性或基础性的秩序意涵。在这种转变中,政治生活或经济生活中某个个体或群体借由某种权利介入秩序运行之中,正义转变为对实存秩序的反抗,并在与秩序的冲突中呈现出自身的张力。在现代社会之中,秩序内外的正义冲突实质上是个体之“权利”与政治国家之“权力”之间的冲突。化解这种由人格化资本在政治秩序中所导致的“无主体”或“物主体”的社会秩序,需要以作为整体之个体来弥合“权利”幻想的碎片化,从而为正义实践塑造坚实的确定性基础。  相似文献   

17.
在三民主义学说体系中,民生主义的发轫虽晚于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但却凝聚了孙中山防患于未然的战略考虑和谋求人民“共同繁荣昌盛”的崇高理想。以“振兴实业”和“创造新财源”为民生主义的物质基础,以“均富”、“同富”和大同社会为民生主义的目标与理想,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实现民生主义的具体办法,是孙中山建设民生主义的重要指导原则。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大同世界的理想追求,取利避害的价值尺度,驱动孙中山沿着“因袭—规抚—创获”的逻辑,使民生主义学说不断发展,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8.
农民权益得失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秀英  田光 《学术交流》2007,(4):111-114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国家走向发达的必由之路。在我国城市化高速发展进程中,如何扬长避短,对城市化涉及的核心群体——农民权益的“得”与“失”是不容不认真考虑的问题。在城市化中,农民总体上属于弱势群体,如果政府及相关部门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其“失”甚至可能更重于“得”。城市化的社会经济特点、强势群体的掠夺以及政府利益介入、农民自身的缺失等都有可能成为农民权益“失”的原因。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化与农民受益的一致性,并通过立法规范土地利益的分配制度,进而提高农村的聚集效应、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等是城市化建设健康发展的必要保障。  相似文献   

19.
论人类的类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如何探讨人类的类本质简单地说,人类的类别本质(即类本质)就是人类和其他物质存在区别开来的本质,它是人类自身的根本规定性,人类之为人类的基本特质。这些表述只是一些简单的抽象说法,如果要讲起人类的类本质的内容,就不那么容易了。有人根据马克思的这样一句话:“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认为人类的类本质即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马克思在这里讲的实际上是“个人的本质”,即社会中人与人相互区别的规定性。由于这种本质是社会关系赋予每个人的…  相似文献   

20.
中西服饰文化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的传统服饰以繁冗、宽博为主要特征。可以说中国服装文化属于一元化范畴 ,具有整一性与大同观念 ,使得着装者注重群体意识而不强调个性效应。旗袍是中国女性着装文化的典型标志。服饰在西方被看作是人体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服装造型上强调三维空间效果 ,故有“软雕塑”之称 ,在结构处理上以立体裁剪为本 ,讲究服装的外在轮廓线 ,突出人体的曲线美。西方服饰文化属于多元化的范畴 ,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突出个性 ,显示个性 ,这些表现是服装的物质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综合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