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进入80年代后期,南朝鲜出现了一股“中国研究热”,学术界、出版界、文化教育界的许多人士成立研究机构,发表专著论文,把对中国的研究推到一个新的阶段。在70年代之前,南朝鲜的所谓“中国研究”实际上只是为李承晚等统治集团的反共政治需要服务的。除了跟在美帝国主义和台湾国民党政权后面亦步亦趋,中国研究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少数学者或政界人士甚至打着学术研究的招牌,实际上不断玩弄着诸如谋求领土野心的伎俩。进入70年代,尤其是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得到改善以后,南朝鲜学术界开始意识到研究中国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然而由于7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都处在朴正熙军  相似文献   

2.
政府信用与民众信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超  严煤 《社会》2002,(11):33-34
大量的社会学研究表明 ,中国正经历着一场普遍的信任(trust)危机。更有学者指出 ,中国目前最稀缺的资源就是信用(张维迎 ,2001)。个人、企业、社会组织和权力机构以及整个社会都普遍存在着失信行为。加入世贸组织 ,跨入信用社会 ,要求建立一套新的市场游戏规则 ,在这套游戏规则中 ,政府的信用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信任研究的社会学视角信任是中国文化中一个古老的话题 ,“仁、义、礼、智、信”五常之一就是“信” ,其中的“信”除信任外 ,更多时候指的是信用。信任与信用是两个相互独立的概念 ,但两者又相辅相成 ,前者侧重于个…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后 ,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这是因为中国大胆地进行了各种实践。改革开放过程中 ,中国打破了思想上的禁忌 ,重视“实事求是”的精神 ,大大发挥了中国的潜在能力。但是 ,中国当前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作为外国学者 ,我从促进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观点出发 ,阐述一下个人的想法。一、恢复私营企业的历史意义   (一 )五十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私营企业  最近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私营企业快速发展。中央政府在宪法里已正式承认了私营企业的地位。五十年代私营企业被消灭 ,并且 ,私营经济的积极因素也被抛弃了。结果 ,用行政手…  相似文献   

4.
现代技术的国际交流、学术研究的国际化、用全人类的财富去获取最新成就的追求,这都是伴随着科技进步而生的客观过程。50年代初期,在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不平衡条件下的国际“智力知识市场”上出现了一个问题。这个以后变得日益尖锐的问题在学术著作中已有多种形象的表述:“智力流失”、“人才逃脱”、“智囊枯竭”。其实质是少数超发达工业国耗散了经济落后国的科学潜力,具体表现是大批学者和专家从祖国移居国外。拉丁美洲是50至60年代“智力流失”程  相似文献   

5.
孙立新 《唐都学刊》2002,18(4):101-105
2 0世纪第一位用现代描写手段研究陕西方言的学者是刘文锦。 2 0世纪陕西方言研究主要分三个阶段 :1.民国十八年以后的 2 0年里 ,刘文锦、白涤洲、黎锦熙、陆志韦等学者艰苦创业 ,功不可没。 2 .5 0年代末 6 0年代初 ,张成材、杜松寿、杨春霖、马天祥、孙福全、薛生民等学者在仅三五年时间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3.粉碎“四人帮”以后 ,陕西方言研究呈现出勃勃生机 ,张成材、郭子直、刘育林、张崇、刘勋宁、孙立新、邢向东、王军虎、辛世彪、黑维强、张维佳、张德新、郭沈青等学者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6.
胡适的白话文学观与中国俗文学传统郑战兵马宏柏五十年代末,胡适在美国接受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口述历史学部”的录音访问时,曾就自己以往治学中的“个人收获”问题谈到过所谓的“双线文学的新观念”。他说,他在研究中国文学史方面很早就提出了“把汉朝以后,一直到现在...  相似文献   

7.
梁幸枝  邢婷 《社会》2003,(5):49-54
中外社会信任研究综述 近年来,信任研究日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话题,许多学者在此方面作出了独具建树的贡献。结合本文研究主题,我们以国内外社会的信任为分界线,对此往学者的相关研究作简单总结。 1.国内外学者对外国社会信任的研究 日本裔美国学者福山在其《信任:社会美德与创  相似文献   

8.
日本的产业政策在国际上受到注意大约是在70年代以后。特别是在进入80年代以来,日本国内外出现了不少有关研究成果。在我国,从80年代后半期开始,也越来越重视产业政策问题。日本作为在制定、执行产业政策方面最有代表性的发达国家,其经验也引起了我国政策研究界的极大兴趣。然而,中国作为一个“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国家,其基本政治经济体制与  相似文献   

9.
张庆国 《社会》2003,(8):48-52
研究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农村特别是南方农村,家族势力重新“抬头”,并且修家谱、立家庙等活动颇为盛行,这在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界引起了一股家庭研究热。以杨善华、刘小京、郭于华等为代表的一批社会学学者对家庭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并在家族研究上形成了独特的社会学视角,即将  相似文献   

10.
1 近代以降,特别是辛亥革命以后,中国传统文化陷入了全面的“意义危机”。这种“意义危机”按照美籍华裔中国思想史学者张灏的分析,包括三个层面的“精神迷失”。首先是“道德迷失”, 原先行之有效的儒家道德伦理已经全面失范,如何建构新的社会道德观念和伦理规范秩序成为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其次是“存在迷失”。人生在世,必须确立一套终极价值信仰,借以解答一些人生的形而上问题。儒、释、道三家都曾向传统中国人提供过各自的宗教性的终极意义信仰,作为“安身立命”的依据。儒门淡泊衰微,“内圣外王”式的人生境界被认为不合时宜以后,中国人向何处去重新寻觅生存的意义?再次是“形上的迷失”。西方科学曾成功地解答了外部世界的“什么”和“如何”的问题,但对世界的“究竟  相似文献   

11.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根据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得出的科学结论。然而,自“趋同”思想于40年代产生以来,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极力用“趋同论”来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特别是从60年代以后,资产阶级学者从不同方面论证补充、发展了“趋同论”,由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趋同论”。“趋同论”的流派很多,而且彼此互有差异。英国肯特大学学者库马在《社会的巨变:从工业社会迈向后工业社会》一书中,把“趋同论”划分为三大类七个派别:(1)所有社  相似文献   

12.
有不少学者指出,虽然传染病是一种生物现象,但人类对于疾病的理解,却无法逃离其所处的社会与文化背景,并与政治权力密切相关.20世纪80年代以后,疾病医疗史逐渐成为中国社会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外学者都对这个领域给予了关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作者为澳大利亚中国研究协会主席约翰·菲茨杰拉德,本文发表于协会通讯2 0 0 3年1 1月号。当美国学者研究现代中国时他们在研究什么?曾创造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历史”(China centeredhistory)一词的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柯文(PaulCohen)最近就此发表了最新的看法,在其早期的著作中,他主张放弃“西方影响/中国回应”(Westernimpact/Chineseresponse)的模式,这是战后美国第一代中国研究学术成就的特点,他认为这一模式对中国自身的掌握现代化进程的能力缺少信任。在他的新著中(Cohen ,PaulA .,2 0 0 3,ChinaUnbound :EvolvingPerspectiveso…  相似文献   

14.
近来 ,中日民众相互“信任问题”引起关注。本文通过对中日两国中学历史教科书的比较 ,指出日本历史教育的原则是“掩盖侵略性质 ,推卸战争责任 ,拒绝反省认罪” ,中国历史教育的精神是“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 ,促进中日友好”。日本的历史教育完全秉承日本政府掩盖侵略历史 ,回避战争责任的一贯方针 ,其根源是历史认识问题。这一问题既严重伤害了曾经深受日本侵华战争之害的中国人民的感情 ,也将日本民众引向历史认识的误区 ,干扰了中日两国民众的沟通、理解与信任 ,这才是中日民众“信任问题”的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学术界对"南京大屠杀事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对中国(大陆)学术界对“南京大屠杀事件”研究情况的综述和评论。文中 回顾了中国学术界“南京大屠杀事件”研究史,对迄今为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概述。在此基 础上,总结了中国学术界对南京大屠杀事件研究的特点,并对该研究所反映出的中国学者的 历史认识、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学者的反思进行了评介。  相似文献   

16.
外国人类学家对中国家庭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本世纪2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人类学教授丹尼尔·库尔普,被认为是以人类学方法对中国家庭进行研究的第一位西方学者。自库尔普以来的外国人类学家对中国家庭的研究,在60年代以前,主要是通过收集文献资料进行的,亲自进行田野调查的较少。60年代以后则是以田野调查为主,但主要限于台湾和港澳地区,对中国大陆家庭的研究,则是通过访问移居港澳和海外的大陆居民而收集资料,在中国大陆的田野调查工作,只是最近几年才刚刚开始。因此,本文所提到的对中国家庭的研究,多是根据对传统社会和港台社会的资料而作出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从社会资本的角度来探讨我国日益严重的信任问题。指出信任作为一种社会资本,对社会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风险社会和社会转型当前两大时代背景来重新审视当前中国的信任问题。以“杀熟”、“三鹿事件”等事件为例,分析当前中国信任何以遭受破坏,并针对社会资本的建设,思考当前我国社会信任的重建。  相似文献   

18.
民国学在80年代逐步成了史学界的一个热点。在中国大陆及台湾以及美国都发表了不少十分有价值的资料和研究著述。前苏联的学者在这方面也作出了自己的重要贡献。尽管如此,民国史中迄今为止仍有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比如说,北洋时期的一些政治人物,无论其角色多么重要,都仍戴着“反动”、“军阀”、“政客”等帽子,这恐怕无助于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好在目前民国史的许多问题的政治敏感性减少了,进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留学史的研究始于教育史研究大家舒新城,《近代中国留学史》一书中对清末民初的日本留学作了简明扼要的论述。此后,日本学者实藤惠秀对中国人留日史进行了详细深入的研究,《中国人日本留学史稿》和《中国人日本留学史》是其代表作。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在日本,以阿部洋为首的研究团体从教育交流史的角度在中国人留学史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在中国,李喜所、王奇生等出版的留学史专著使这一研究有了新的突破。进入21世纪,中国人留学史研究进入了新一轮的研究热潮,国际会议频繁召开,中日学者交流领域广泛,个人和研究团体的成果丰硕。本文将对2000年以后在日本发表的论文、著作、资料目录等,分类归纳逐次介绍。  相似文献   

20.
在俄罗斯 ,中国学研究机构主要是集中在科学院系统 ,除此之外 ,还有许多是分散在高校和图博系统。一、高校系统2 0世纪 80年代以后 ,尤其是 90年代末 ,俄罗斯高校系统的中国学研究与教学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表明这一进展的因素之一是 ,教师和研究中国的学者们对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成就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第二个因素是 ,俄罗斯档案和早先无法获取的秘密文件的公开 ,决定了俄罗斯中国史教学与研究的全新水准 ;第三个因素是 ,中国经济的长足进步使俄罗斯人深感掌握汉语的重要性 ,致使俄罗斯的汉语学习大为普及。以往 ,汉语学习与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