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太平军足迹遍布淮盐销售引地,从而对淮盐运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淮盐的运销才又渐渐复苏。  相似文献   

2.
文章研究了晚清四川盐从"济楚"而占有两湖市场到淮盐力图夺回川盐楚岸而行"淮川分界"策的过程.透过此过程,认为四川盐在两湖的销售,进入近代以后,在很长时间内仍维持着传统的运作方式,大约到了民国才真正被近代因素所影响,它展现了中国传统经济的一个独特领域在近代中国的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3.
清代实行专商引岸制的盐政制度,至晚清太平天国起义后,破坏殆尽,其中以两淮盐政最为糜烂。郭嵩焘作为同光经世派官僚和学者中的一员,对两淮盐政进行了一系列考察,并从其实际需要出发,提出了以规复淮南引地为主的盐政思想。  相似文献   

4.
私盐的种类如何,从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划分结果。研究此问题时,我们不仅要注意生产领域内的私盐和运销领域内的私盐,还要注意到消费领域内的私盐。国民政府前期两淮盐区的私盐种类繁多,突出的有灶私、军私、枭私及商私等,多集中于盐斤的生产和使用领域。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面对沿海盐区相继沦陷、淮盐运输阻塞、军民食盐困难的局面,国民政府下令川盐增产加运,济销楚鄂,但繁忙的盐运却受到交通条件和陈旧的引岸制度的严重制约。国民政府下令废除川盐运销引岸制度,实行官收官运和招商代运,并通过一系列对大后方盐业运输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战时军需民用需要,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也极大改善了西南地区的交通运输条件,形成了川盐历史上的第二个经济繁荣时期。  相似文献   

6.
丁日昌在两淮盐运使任上首先对盐务本身进行改革。针对以往的弊病,在运销环节上,他采取了固定引额和成本的方法,不准盐商多请引,也不准盐商少运盐;在生产环节上,他督令修复生产盐的场垣,划定界限、筹备煮盐用的草薪,减轻盐的生产者灶户和盐商的负担,以恢复和发展盐业生产。其次,他通过拟定在任盐官功过奖惩章程,并定期对官员进行选拔、考核,对管理盐业生产、流通的各级官员的作风进行了整顿。  相似文献   

7.
盐业引岸专商制度与自由贸易制度之争由来已久。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曾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却最终没能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其改革因循守旧,片面追求财政收入,与引岸专商沆瀣一气,致使食盐运销制度的改革陷入停滞状态。对后来的抗日战争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盐课约占清政府全部财政收入的1/6,是清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1837年林则徐任两湖总督前,由于四邻私盐的买卖猖獗,造成淮盐大量积压,严重影响盐课收入。林则徐出任两湖总督后,采取得力措施,堵缉邻私,搜查夹带,补偏救弊,很快取得突出成效。  相似文献   

9.
盐历来是古今中外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也是化学工业的重要资料,它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盐的产地辽阔资源丰富,有着悠久的盐业产销史。千百年来,我国历代封建王朝,不断制定管理盐的生产、运销的盐制、盐法,管理盐的生产和运销。内蒙古盐湖很多,盐、碱、硝的储量也十分巨大,是我区的资源优势之一。  相似文献   

10.
淮剧是具有盐淮、盐阜地区鲜明地域特色的地方剧种,在其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深受盐阜地区地方戏的影响,以盐阜地区地方戏"香火戏"为发端,广泛吸收了诸如"梆子戏"、"老徽班"、"苏北京戏"、"门叹词"、"三可子"、"江北小戏"、"南淮海"、"江淮戏"等地方戏的精华,博采众长,进而发展成为今日享誉全国的著名地方戏剧"淮剧"的。  相似文献   

11.
清代两淮私盐异常活跃,尤其是清中叶,为了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私盐与官盐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私盐的市场份额甚至一度超过官盐。有学者认为,在清代,两淮盐区老百姓的食盐消费量基本上有一半来自私盐,即所谓的"官私之半"说。但对私盐经过合理的量化后便可发现,在不分时间与空间差异的情况下,笼统地将两淮私盐比重定性为"官私之半"其实是不确切的,这种现象可能只是在某一年、某几年,或是某些特定区域内出现过,而并非有清一代和两淮各个行盐口岸的常态。  相似文献   

12.
刘晏是一位有头脑的实干家,由他推行的盐政改革,在管理、运输、销售和价格等方面都很有创意,其结果扩大了征税范围,增加了政府收入,缓解了当时的财政危机和政治危机。由于刘晏改革盐法利用了商人和市场的作用,虽然其目的是增加财政收入,但客观上使得国家不得不维护市场秩序和市场繁荣,因为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中央集权制度的维持并无根本冲突。国家经营和管理盐业,还在客观上促进了货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为维持大一统和中央集权局面,需要很高的费用,历代的经济改革无不从属于国家财政及政权统治上的需要。中国历代的改革都是发生在政权政治危机来临之际,而在和平时期,多采取无为而治,并不过多地干预民众的生产生活,也不过多地干预经济。  相似文献   

13.
建国后,因国家盐业政策的调整和盐源结构的多元化,山西土盐生产逐步转向农村,历经萎缩、复苏和终结的消亡历程,根本原因在于农村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土盐失去了生存的基础,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山西省道备村土盐生产的实例,论证了土盐在农村无论是针对农民个体还是公社集体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添补了食盐供应的紧缺,稳定了盐业市场。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以“盐课”满足“军国急需”由来已久、而两淮的盐赋在其中起着极其重要作用的基础上,论述了清代在两淮盐政中征收助军费用的形式、具体做法及激励措施,最后剖析了征(加)收助军费用对淮盐产销带来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受清代盐业经济政策的制约,虽然清代内蒙古盐区被认为是不"裨国计"之地,而被排挤在十一大产盐区之外。但是"蒙盐"的生产流通在整个清代社会始终存在着,并于清末正式成为引地。"蒙盐"在清代经历了由自产自销到官运官销与商运商销相结合的过程。这一变化过程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由清政府的盐业政策变革决定的。另外,内蒙古盐区的自然条件及盐湖分布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内蒙古盐业在清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通过总结和分析榆林市盐资源状况、盐业开发现状以及榆林盐业发展的行业环境状况,提出了盐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及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分析了清末湖广盐业市场上私盐的种类以及私盐对湖广市场的争夺。清政府为了筹措军饷、裕实国库,对私盐采取了严厉的禁缉措施。通过官、商、私对盐利争夺的分析,折射出了全国市场走向统一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盐专卖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盐专卖制度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经济统治政策的组成部分.藉此,国民政府获得了可观的财政收入,维持了战时盐业生产,从而实现了兼顾国课民食的目标.同时,通过对食盐价格的控制,也有利于国统区物价的稳定及社会经济秩序的安宁.当然,在战争环境中实施盐专卖制度本身已有很多困难,难免产生许多弊端,而国民政府的吏治腐败更使之雪上加霜.  相似文献   

19.
扬州盐业之兴始于西汉,最盛期是在明清之际,南河下与扬州盐业的关系主要也就在这个时期。明代中期,扬州建新城,南河下是新城的一部分。这里,盐商聚集。经过历史的积淀,南河下留下了很多盐商与盐业经济的遗迹、遗事。扬州能成为“淮盐”产销链条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引市街”的街名能说出其中的道理。扬州在中国盐业中的独特经济地理,还可以通过“四岸公所”及其“岸”字来说明。南河下是扬州盐文化旅游的重要区域,南河下见证了扬州的半部盐业史。  相似文献   

20.
铝盐混凝剂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无机盐类混凝剂。复合高分子铝盐混凝剂是一类高效水处理剂 ,是我国铝盐混凝剂的研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