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应星 《社会》2016,36(4):1-39
本文在韦伯和陈寅恪等人的启发下,提出了关于中国革命的社会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分析框架和基本方法,试图将“革命”这个社会学的经典母题重新带回到中国社会学界,以此拓展社会学研究的新视野。这种新的研究路数尝试围绕阶级路线、民主集中制和群众路线等重点,在借鉴实证史学资料收集法的基础上,运用“社会学的想象力”和事件社会学的方式来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建立起来的独特的政治文化及其所产生的复杂而深远的历史效果。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传统史学之所以源远流长,长盛不衰,是因其具有极强的经世功能。而这种经世功能又具有似乎是相互对立的双重性,即史学既具有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一面,也有揭露和反抗统治者黑暗统治的一面。史学经世功能双重性的“对立”,并非史家自相矛盾的表现,而恰恰统一于史家抑恶扬善的史观之中。笔者认为,这是中国古代史学史上值得深思的问题,但学界殊少专论。本文试图对此略作探究。一、传统史学具极强的经世功能我国史学从《春秋》到“二十四史”,历两千余年而不衰,可谓人类文明史中的奇迹。究其原因,恰恰在于我国传统史学具有极强的…  相似文献   

3.
章益国 《求是学刊》2007,34(2):133-138
历史学有科学与艺术两重性,而我们一直仅以科学范式研究传统史学。中国传统史学是一种具有前科学性质的诗性史学,可以置之于艺术性的视角下进行研究。传统史学的几个重要理念都可以在这一前提下重新审视:“尚简”观念呈现了艺术观念对史学的结构性入侵及由此带来的问题;“史意”不仅是“意义”是“意味”,不是指可以陈说出来“史学理论或历史观”,而属于无法言说的默会知识;“圆神方智”这一“史体”分类也不是体例之分,而是体类之分,而且可以与“艺术科学”对译。  相似文献   

4.
刘平 《社会》2006,26(6):7-7
2006 年8 月在沈阳召开的教育部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暨系主任联度会议上,笔者参加了关于社会学教学与社会学研究中国化问题的专题研讨,深受启发。会后把当时自己的发言作一整理,尽管很不成熟,但还是想在这里与大家进一步交流,以期得到指正。笔者以为,社会学研究的中国化,在总体上涉及到社会学与当下中国社会的关系,在具体分析时又会遇到比较复杂的情况。从社会学重建以来,已有多次社会学研究的中国化问题的讨论,随着社会学的普及和研究的深入,现在这种讨论已不仅仅限于一种西方的学术如何适应中国社会的问题,而是反映了这种西方的学术在中国现实需要的压迫下,如何对中国社会进程进行积极的社会学干预。  相似文献   

5.
清末鸦片战争(1840年)以前至戊戍(1898年)前后,种种两方思想、学术一古脑儿传入中国的初期,政治学、经济学与一般新的哲学思想开始萌芽。社会学一科虽尚未被具体引进,但在当时学者们论改良、言新学的著述中,及在社会哲学理论中,都已可以找到一些线索。“社会学”这一学科已被注意并得到论述。固然,在实际上中国古代几乎所有哲学都讨论社会人事问题。正如章太炎所说:“易  相似文献   

6.
查继佐及其《罪惟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探讨查继佐的生平、著述、史学思想。认为查氏撰写的纪传体史书《罪惟录》,具有体例创新,“总论”与“论目”首尾呼应,分类细致,以类相从等特色,史料翔实宏富,史学价值很高。  相似文献   

7.
林昶 《日本学刊》2006,(5):149-160
2005年的中国日本社会文化研究,在注重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亦关注现实研究,一批反映日本社会现实、具有前沿水平的著述面世。“人文日本新书”、“中日文化研究文库”、“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研究丛书”、“日本社会学名著译丛”等一系列丛书、书系,在研究深度和  相似文献   

8.
芝加哥舞女、中国洗衣工与北平囚犯:都市中的陌生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晓虹 《社会》2005,33(4):1-25
本文指出,受齐美尔“陌生人”命题启发的“边缘人”概念,体现了形式社会学与美国实用主义在芝加哥学派理论中的交融,并催生了以考察个体生命史为核心的研究方法。通过比较二十世纪初芝加哥学派的学者运用生命史的视角对三类都市陌生人(芝加哥舞女、中国洗衣工与北平囚犯)的研究,本文考察不同人群的新旧历程及其进入都市新生活的不同状态。研究发现,无论是身处异国的中国洗衣工,还是背井离乡进入城市生活并沦为罪犯的中国农民,都不能以“边缘人”抛弃乡土与家族的个体化方式进入都市生活。文章最后尝试以帕克对“文明”的讨论来解释现代个体进入都市生活时呈现的不同状态。  相似文献   

9.
西方史学的输入和中国史学的近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以来,古老的中国传统史学经历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既是时代大潮冲击的结果,也与近代西学纷至沓来的影响密不可分。本文具体论述了鸦片战争至“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西方史学输入中国的过程及内容。认为与西方社会学的结合,是中国史学走向近代化道路的一大特色。同时,由于中国传统史学在史料学、治史方法等方面的积蕴深厚,以致在相当一个时期内,西方史学在中国的影响仍以表现形式、历史观等为主,而在方法论方面则有所减弱。至于这一输入过程中存在的某些粗糙、简单套用乃至精芜不辨等弱点,在当时固属难免,在今日则足以为鉴。  相似文献   

10.
近15年来,妇女/性别社会学已成长为学术界中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中国大陆的学者们在这一领域中所致力于探索的最主要问题,是如何实现妇女/性别社会学的本土化、主流化和学科化.纵观十多年来妇女/性别社会学对这三大问题的探索路径,“理论自觉”和“方法自觉”是其浮现出来的两条最明显的发展轨迹和发展趋势.结合相关文献,文章对妇女/性别社会学在本土化、主流化和学科化进程中的理论自觉和方法自觉分别进行了梳理与讨论,并在最后指出,妇女/性别社会学在今后的发展仍然需要在理论自觉和方法自觉的道路上不断地对自身进行“建设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11.
邹波  李晓 《社会》1995,(11)
近几年来,在我国部分城乡悄然刮起一股丧葬奢靡之风。有的耗资万金,占地逾亩,修豪华墓;有的大宴宾客,延请戏班,出千人殡;有的扎纸楼,做道场,搞封建迷信……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笔者把这一类行为统称之为“愚昧型丧葬行为”,并尝试从社会学的角度,对这类行为作一理性的审视。愚昧型丧葬行为的成因传统封建迷信思想是愚昧型丧葬行为的文化基础。中国是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的积淀非常深厚,其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传统丧葬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总体上看,传统丧葬文化属于糟粕的范畴。新中国成…  相似文献   

12.
邱丹丹 《求是学刊》2012,(1):155-160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新史学的开创者之一,在历史理论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而《李鸿章》传是其新史学思想形成初期阶段的一部传记作品,通篇体现着梁启超对自己所提出的"新史学"理论的认真思考和实践。故文章以《李鸿章》传为代表,对梁启超逃亡日本前期初步形成的新史学观点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如下判断:维新救国的政治理想和实践是梁启超资产阶级新史学产生的根源,《李鸿章》传作为一部其新旧史学思想过渡转型时期的著述,从对旧史学的批判、新政治理想的萌发、传论结合新文风的开创、史学比较方法的运用等方面体现着梁启超对所倡导的资产阶级新史学的初步尝试,因此这部传记作品与其他时期的传记著述相比,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史学经世致用的思想具有悠久的传统,它以“资治”为宗旨,以纵向考察王朝盛哀治乱为参照系,目的是为统治者提供启示和借鉴。19世纪前半期的中国史学经世致用思想继承了这一传统,同时,由于内忧外患的日迫,又显示出了思考历史、关注现实、究心时务之紧扣时代脉搏的鲜明特色。1840年的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自然进程及其走向,传统的史学经世致用思想也发生了嬗变。史学由以前对王朝盛衰治乱的关注和思索转向对外部世界的探求,兴起以抗敌御侮、救亡图存和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外国史地研究,成为此时代史学经世致用思想的时代特征,其参照系也开始将中国视为世界一部分,进行横向的考察。这也说明,史学的发展进步总是在自觉地回应时代与社会的变化与需要的过程中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
侯外庐的中国思想史研究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础之上,紧扣时代的脉搏,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中西文化进行深入比较,探讨其异同。在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开端,就冷静地钻研、不懈地思索,遵循严格的研究规范,提出了许多深刻的问题,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逐渐创立了一个史学学派,由此形成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典型范式。本文尝试对侯外庐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思想史研究的特点进行分析并揭示其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作为“权利”的学术话语权,主要有创造更新权、意义赋予权、学术自主权等类型;作为“权力”的学术话语权,主要有指引导向权、鉴定评判权、行动支配权等类型。这些也体现在中国社会学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在中国社会学初创阶段,严复等人在社会学本土化和学术话语创新方面进行了尝试。费孝通经历了中国社会学前期发展阶段近20年及后期56年全过程,其学术历程对于中国社会学发展史具有典型意义。在理论自觉基础上努力达致学术话语权的制高点,是中国社会学从世界学术格局边陲走向中心的一条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中国法律史学研究的基本思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1世纪的中国法律史学研究面临新的问题和极富时代性的挑战.应审视中国法律史学研究所处的全球化背景,转变研究思路,关注法制现代化、全球化乃至后现代化思潮对法律史学研究的影响;深入拓展研究对象--从单一化走向复合化,以实现制度与思想、通史与部门法史的结合,历史与现实、纸上的法与实践中的法的贯通;不断更新研究方法--从简单化走向多样化,在历史学方法的基础上,广泛采用法理学、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并注重对法律史进行动态考察和比较分析,以提升中国法律史学的研究水平,赋予法律史学新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7.
我国社会学家关于学科“研究对象”的观点,可以归纳为“社会整体系统”、“社会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三种主要类型;从“逻辑的、历史的、现实的”角度来分析,这三种观点中都分别存在着在社会学“理论范畴”的层次上已很难克服的“逻辑矛盾”。解决“矛盾”的途径,是三种观点的研究者都必须从社会哲学的高度,在对“社会及其构成要素”、“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以及“社会学的研究范式”等几个社会学的“研究范畴”进行深入考察的基础上,对各自的“研究对象”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对当今史学界流行的“心理史学”、“心态史学”及“历史心理学”概念的形成和内涵的分析入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心理史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笔者重新界定了心理史学范畴,提出了建设心理史学的途径,并进一步提出了心理史学应用的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世“三教融合”与“中西会通”──汤用彤、冯友兰、陈寅恪文化思想合论陈俊民上承胡适、梁漱溟“哲学方法”之主旨,继胡梁之后,在中国学术界能“以科学方法整理国故”,把西方的哲学方法论正确应用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研究,真正能从中、西、印“三方面哲学史细...  相似文献   

20.
1 在当前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许多传统学科都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以往事为研究对象的史学可谓首当其冲。如果说80年代当开始有“史学危机”这一提法时,不少人还不以为然的话,那末,今天“危机”二字已经远远不足以表示史学所面临的窘境了。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倒不是因为时代已经不需要史学,也不是由于史学丧失了其本身的存在价值。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史学的现状与整个迅猛发展形势的严重脱节。记得早在1988年举行的中国史学界第四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