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中国传统社会非常注重和讲究群体精神,有人将其概括为“德治”社会,乃切中本质之的见;人们总习惯誉中国为“礼义之邦”,以道德相对中国社会不可替代的整合功能察之,此一冠戴确不虚妄。人乃社会动物,易言之,人是只有在人群整体中方能生存的动物。马克思指出:“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这是罕见的事。”①社会道德出自维系人群整体存在的客观需要,从人类诞生之日起,道德便应运而生,协调人类最基本的饮食男女关系是道德的原始生长点…  相似文献   

2.
针对罗尔斯提出正义理论属于理性选择理论的见解,批评者表示,罗尔斯是康德主义者,康德道德理性学说冲突于理性选择理论的理性人假设。罗尔斯在康德的道德人观念基础上构建一套细致的正义原则证明程序。他的两个基本理念"自由平等的道德人"理念和"社会合作体系的社会"理念,与理性选择理论倡导的理念截然不同。后者将社会视为基于个人理性的竞争性协调体系,生活于其中的理性人以追求效用最大化为目的。通过考察可知,罗尔斯提出的是一种双重理性假设,它既源于康德道德哲学,又超越康德道德哲学。单从理性选择视角批评罗尔斯正义原则的辩护逻辑有失偏颇。罗尔斯描绘了这样一个良序社会,正义感是生活于其中成员的首要美德;公平正义是自由平等且通情达理者的理性选择。罗尔斯晚年对公共理性的推崇,改变了其早期对个人理性的偏好,其公共理性观念是"通情达理的人"观念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赫丽萍 《理论界》2004,(1):68-69
目前我国的环境问题十分严重,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人们缺乏环境伦理道德观念而造成的人为破坏。文章阐述了环境道德的由来,并对当前我国存在的种种环境道德失范现象及其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加强环境道德建设的对策构想。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道德危机的症结在于人类理性的过度张扬,这种理性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是人类中心主义,体现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是个人主义。前者引发生态伦理的兴起,后者引发对道德共识的强烈诉求。对现代性道德的批判并不意味着对人类理性的彻底否定,而是要对现代性道德进行重构,这种重构得以发生的基础是实践理性。其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为旨归,从自然之维、社会之维等方面来推进现代性道德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注重直觉、意象的思维方法带有更浓厚的非理性色彩,而思维成果——思想——借助政治力推行之思想则是理性的。这种理性思想在受佛教思想影响而不断心化的过程中,非理性因素日趋滋长,至明代中后期,在经济发达期与渐重衣食日用之实和直面功利之势相结合而走向了突破理性的门槛。耿定向的攻讦,将强调这种思想的李贽逼出原有地界,从而在价值观、人性论、伦理观、审美观等一系列问题上形成整体变异完成了从以家族血缘为本到非家族血缘——以自我为命;从尊经崇圣的等级观念到非圣非权威的平等观念;从人性公义说到非公义——人性私利说;由道德本体论至非道德本体论——情欲本体论;由倡中和之美到非中和之美——倡狂狷、真率之美的转换过程。它标志着中国人学思想、美学思想由理性到非理性的一次历史性异变。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主义与儒家道德的基础问题杨玉昌众所周知,后现代主义消解了西方传统上道德的宗教或理性基础,而代之以一种以自我创造为核心的道德观念。这是西方对已不适应其当代社会的传统道德基础观念的改造。这一改造并不是要提出一种新的道德基础观念,而是要从根本上否定道...  相似文献   

7.
黑社会犯罪是社会文明发展中诸多消极矛盾的综合产物 ,它不是一个孤立简单的社会现象 ,而是由诸多彼此联系而又相互作用的因素综合互动所产生的特殊复杂的社会现象。根据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 ,运用犯罪综合动因论来考察黑社会组织犯罪 ,才能揭示出产生黑社会组织犯罪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原因网络结构。(一 )黑社会组织犯罪的社会原因  犯罪是一种社会现象 ,黑社会犯罪作为一种高级的、有理性的犯罪形式 ,它的社会原因主要有 :1、现代化进程中的负面效应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 ,犯罪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代价。因而经济发展和犯罪增加的对应关…  相似文献   

8.
汤姆.雷根的动物权利论既基于固有价值假设来论证所有生活主体(尤其是动物)的固有价值都要得到尊重,又通过只有理性人才能承担道德义务(从而使道德权利的存在成为可能)的理性人标准确立了其理论的核心内容———生活主体(特别是动物)享有得到理性人尊重对待的道德权利,动物之间则不存在权利和义务。故此,雷根的理论运用双重标准完成了论证。然而,雷根遮蔽了其理论对理性人标准的贯彻与依赖,从而片面地得出只需具有生物学上的种种精神活动能力即可成为道德(权利)主体的结论。这就消解了康德主义道德理论所蕴含的能负担义务者才有价值的伦理意义,而导致道德主体理论在价值取向上的严重错误。  相似文献   

9.
犯罪是复杂的社会现象,其形成有着复杂的原因与条件.因此,预防犯罪也应多管齐下,不仅要着眼于对犯罪人给予刑事处罚,而且要采取更为广泛的社会预防政策.对于少年犯罪尤其如此.家庭、学校、社会是预防少年犯罪的三道防线.要从根本上遏制少年犯罪,治本的方法是改善我们生活的社会环境,将工作重点放在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优化上,并注重对于特殊少年群体的特别对待.  相似文献   

10.
《理论界》2016,(5)
齐格蒙特·鲍曼是当代西方世界探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不可绕过的最重要的社会理论家之一。在《现代性与大屠杀》中,鲍曼通过考察二战期间纳粹屠犹的深层社会原因,激烈地批判了现代性尤其是现代理性。大屠杀事件的发生,现代理性的膨胀为其提供了观念支撑,而由现代官僚制度构建的基本社会架构则为其提供了现实可能。由此大屠杀最终演变为由设计者、实施者、观望者与受害者之间密切配合的社会集体行为。最后,鲍曼寄希望于通过道德良知与道德责任的唤醒来使人们避免重陷大屠杀之困境。  相似文献   

11.
陈光连 《殷都学刊》2014,(3):105-108
西周金文中分化出的德反映了西周时代社会观念和伦理变化,并且把教化与政权的合法性联系起来,而注入人的情感因素表现出对血缘宗法的恭敬。这在道德哲学层面隐含着教化是个体生命对社会普遍礼义之道的遵守而上升为对社会人伦之则的情感认同、实体归依,并内化于一心形成人的中庸之德。当然,教化离不开社会的风俗、环境对人的德性生成的影响,各种行为习惯、礼俗、生活方式等对主体的行为不断产生影响,使主体内在的心性品质与外在的社会要求相结合,达到一定程度的统一,从而让主体获得一种稳定的生活状态,不断成就其道德理想,因而教化就表现为自我迁化的不断日生日成的践履过程。  相似文献   

12.
张雷 《学术探索》2015,(3):27-31
就启蒙运动的进步意义而言,启蒙理性在知性领域给予人以真理和自由,在道德领域启蒙理性把道德判断的主体还原为人自身,即有理性的存在者为自身颁布道德律令。然而由于启蒙运动自身存在着固有的逻辑悖论,启蒙运动特别是启蒙理性不正确地对待情感导致了现代社会诸多的道德困境。休谟的道德哲学不但证伪了宗教神学的道德基础"上帝存在"的观念,而且还诘难了理性主义道德认识论,因此,回归休谟的情感主义道德认识论为应对启蒙理性导致的道德困境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论大学精神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导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耀华 《学术论坛》2006,(10):174-177
大学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大学文化是在大学校园内形成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具有追求真理、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负、崇尚学术、严谨求是、强烈批判精神等鲜明的特征,是大学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和行为的理性体现,其核心和灵魂是大学精神。大学精神具有某种价值观,具有某种价值判断和价值导向的功能。大学精神的价值观不是单个人的“个性价值观”,而是一部分人——大学人的“公共价值观”,而且是一群具有高度理性和智慧的人的“公共价值观”。由于大学的目的、社会所赋予的特殊任务和与之所对应而形成的特殊组织结构,决定了大学精神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导向具有理想主义并预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方向的性质。  相似文献   

14.
张鲲 《天府新论》2012,(5):110-113
主体的二重性、资本逻辑和现实基础的非理性,是造成文化工业道德冲突的内在原因。文化工业改变着现代人精神生活的环境,并对个体价值观和道德品格养成产生影响,甚至会侵蚀作为社会总体精神图式的信仰体系。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揭示了社会精神生产的内容和样式,文化工业应当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中实现人的完善。  相似文献   

15.
发端于骨相之说的以骨品文的观念,激于神理气貌的人物品鉴,发展于对慷慨之气、高尚人格的体认,完成于神韵高远、丰沛精神的取得。以骨品文之旅在逐渐剥离人物品藻行为的道德理性色彩后,焕化为灵动跳脱的生命精神和刚健向上的审美人格,形成类比思维传统的生命化和人格化。隐含其间的道德思维,感应于时代趋尚的移易,呈现出强——弱——强的道德理性扬弃脉络,铸造了文化人格的诗性承载。  相似文献   

16.
道德与理性的悖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理性是西方哲学的一个核心理念,既与神性相对立,又超出人的自然本能。人的理性本质在于以理性为道德立法。道德与理性的悖论则在于道德的"理性化"过程,即误把工具理性运用在道德价值理性领域,导致了道德的非道德化。道德与理性悖论的解决需要以理性的力量与方式,强化人们对道德的尊重,从而使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始终保持向善的指向。  相似文献   

17.
诚信是儒家伦理思想体系的重要范畴。儒家认为"诚"是人的本性,是道德之根本,诚与信既是因果关系又是统一关系,并强调诚信并非绝对的,而要以"义"为前提。同时,儒家强调,诚信在社会生活中是为人之道、人伦之道、兴业之道和为政之道。当代社会,继承儒家诚信思想,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调谐人际关系、保障经济发展、建设廉洁政治和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18.
严存生 《江淮论坛》2013,(1):101-108
人生活于自然和社会之中,并从中获得生存的一切,因而人生在世,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能做有害于自然和社会之事。这是做人必须懂得的基本道理,也是做人应负的基本责任。道德是人从内心所感悟到的做人之道,并身体力行。法是一种特殊形态的道德,它用社会制度作机制,确定所在社会做人的最低限度责任,并用社会权力督促人们。法的任务可归为人类本质的道德规定,它根源于人类的共同本性,追求与人的本性相适应的道德生活,使其负起责任来。本文以普芬道夫在《人和公民的自然法义务》一书中的相关论述为切入点,从人的责任的角度谈一些对法律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公共理性是当代英美政治哲学一个核心观念,它关涉着现代西方社会多元化导致的冲突之解决。西方近代哲学史上,公共理性概念可以追溯到康德哲学。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主张给予人们以不同方式运用理性的自由,通过理性的批判产生公意,"批判"就象"公共意志",根据全体有理性的人的同意来进行裁决。在《历史理性批判》和《法的形而上学原理》中,康德明确了"公共理性"是法治社会所给予个人的自由权利,以及解决冲突的基本态度。康德对"公共理性"的这种理解,深刻地影响了现代政治哲学,特别是其与罗尔斯的"公共理性"观念之间的有意义的联系和意味深长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论章太炎的儒家道德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伦理道德是反映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文化心理和价值取向的重要方面,在儒家思想中尤其占有重要地位。如,孔子讲“践仁”,便是实现道德之仁,孟子的“道性善”、陆象山的“尊德性”、王阳明的“致良知”,其所“道”、所“尊”、所“致”者,即道德之性、道德之知。宋儒所推崇的《大学》所谓“大学之道”,以“明明德”为起点,以“止于至善”为终点,其所“明”所“止”的过程,就是道德从启发到圆满的过程。儒学讲“内圣”讲“修己”,都是强调道德理性的价值。不可否认,儒家道德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稳定曾经起到过积极作用,但是,伴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