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当代德语经典作家阿尔弗雷德·德布林的中国小说《王伦三跳》是德语文学对中国接受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不少学者在探讨德布林和中国传统文化关系时往往把他和道家的关系定性为“崇尚”,而把他和儒家的关系定性为“对抗”.这种“尚道批孔”论无论是从现代叙事理论及文本分析的角度,还是从同时代汉学发展的角度,都可以被证明是片面和有害的.德布林在《王伦三跳》中对儒家和道家的态度是兼收并蓄和兼容并包,而不是厚此薄彼和非此即彼.  相似文献   

2.
哲学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哲学)中的儒家、道家、佛家致思路径是"寻求生命之道"。儒家对生命之道的探寻注重三个方面的问题:人与自身的关系;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天地、自然的关系。从人生与人的修养上去理解哲学是中国哲学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古今中外的任何哲学都是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定位宇宙,安排人生"的学问。哲学的主旨即在于使人的精神境界不断地升华,并在精神境界的升华中崇高起来。  相似文献   

3.
论"良知坎陷"与"转识成智"--兼论20世纪的新儒家与新道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道两家尽管经过历史的融合,他们之间的精神脉络却并没有完全同一化.新儒家与新道家的学者对此都有高度的敏感与自觉.不过,两者之间的分际往往被忽视.本文旨在通过对新儒家与新道家的比较研究,表明两家在现代情境下的差异仍然是显著的.对于科学文化的吸收与改造方面,同样根柢传统的新道家的视野与思路较之新儒家更开阔、更合理.  相似文献   

4.
儒家和道家在先秦号称“显学”。但从汉代开始儒家思想占据正统地位,统治中国思想界达二千多年,但这期间儒家也面临着挑战,也需要吸收其他思想,其中对道家的吸收最为典型,使儒家和道家在政治旨趣和人生态度上,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使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5.
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主流,这是目前学术界所公认的。然而具体到儒家与道家的关系,一般又都把视角更多地倾注在儒家一方,对于道家的阐述往往要走到人生智慧甚或道教的方向上,使人感到道家是对儒家的一个补充,而不是像太极中的阴阳那样是共存共亡、互为消长的互补.儒、道文化渊远流长,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渗透,它们的边际可以说是无可限量。对此,本文拟采用一种“一言以蔽之”和“损之又损之”的化简的方法,通过舍弃一切可以舍弃的因素,保留非保留不可的部分,否则就不成其为儒家或道家的办法…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儒道两家的哲学美学观对中国音乐审美观念和风格的形式发展有重大影响,儒家音乐思想是入世的,道家音乐思想是出世又入世的,儒家主张"乐以载道"、"乐与政通",道家所长"大音希声"、"通神养生";儒家追求"中和、善美",道家追求"自然、希声",儒道互补的音乐美学思想构成了中国绵延不绝的民族和谐之音。  相似文献   

7.
无论学术传统还是文化传统,常将儒家与道家、孔子与老子放在对立的位置上加以观照和研究。通过对读先秦儒家与道家典籍中的相关文献,尤其《孔子家语》与《道德经》,可以看到孔子与老子的人生哲学实是深深扎根于西周文明土壤的并蒂之花。两者在人生哲学的诸多方面存在极大的相通乃至相同,这也启迪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认识先秦儒家与道家文献的理论意义及其对于和谐人生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儒家、道家、释家是中国哲学的三大主流,全都洋溢着悦乐的精神。儒家的悦乐源自于好学、行仁和人群的和谐;道家的悦乐在于逍遥自在、无拘无碍、心灵与大自然的和谐,乃至于由忘我而找到真我;禅宗的悦乐则寄托在明心见性,求得本来面目而达到入世、出世的和谐。真正的悦乐,不是用任何方法可以直接追求的,只有当立己达人的工夫到达某一境界,这时悦乐才会自然而然地从心灵深处涌现出来。  相似文献   

9.
小说的题材、内容、人物、情节都可以虚构小说反映生活的真实,这便形成了小说理论的虚实现。中国古代小说理论“虚实现”产生很早,但是基本成熟,却经历了漫长的时期,这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它与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对小说的制约和影响,中国古代小说概念的混杂和不确定性,以及小说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长期处于被歧视的地位,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儒家、道家、佛家对小说理论“虚实观”的影响在中国,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都很深。对小说的影响也一样。儒家,一般来说,是尚实的。它的创始人孔子,就反对…  相似文献   

10.
经学典籍里的"学问"一词及其历代注疏,建构出价值判断高于事实判断的儒家知识论。儒家知识论在经学原典的基础上,经历代注疏不断发展,可以分为形成、系统化、哲学化和专门化四个阶段。儒家知识论的建构使儒家经典析出"四书"这一主要阐发儒家知识方法和路径的"新典",凸显了孔子—子思—孟子在儒家知识论中的地位。儒家知识论具有经验性、诠释性、人文性、内省性和经世致用性等特点,经验性、内省性为其基本特征。儒家知识论在建构过程中,潜在地存在解构的倾向:以儒家经典作为知识论的源泉,以价值判断为依归的学问,使经学出现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极致发展;同时,以事实判断为尺度的学问,使经学面临知识本身的事实和逻辑的挑战。儒家知识论以价值判断为主,虽也存在事实判断的趋向,但与近代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还有一定的距离。儒家知识论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思维的模式,而且也影响了中国古代学术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