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略论现代中国的中间势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中国的中间势力是在大革命失败后国共政权尖锐对峙状况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不同于国共两党的若干性质大体相同的政治派别或政治势力,它以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为主体,也包括开明绅士、地方势力派以及其他一些爱国民主人士和进步分子。中间势力有着不同于国共两党的个性特征,主要表现在政治成分的复杂性、政治思想的多样性以及政治立场的不稳定性。中间势力的历史发展受国共关系变动的制约,也受现代中国政治形势、阶级关系以及社会矛盾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三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内阶级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中国大资产阶级转到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反革命营垒,民族资产阶级也附和了大资产阶级,革命营垒中原有的四个阶级,这时剩下了三个,剩下了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包括革命知识分子),所以这时候,中国革命就不得不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而由中国共产党单独地领导群众进行这个革命”。当时红军的建立和苏维埃运动在农村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重性的阶级,既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又有妥协性和软弱性.大革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曾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大革命失败后又附和了蒋介石的反革命,脱离了革命阵营.他们认为,蒋介石南京政府“较旧时代之政府为优”,表示积极拥护国民党这个“唯一之中心势力”.但  相似文献   

4.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民主党派长期奉行一条中间路线。一般说来,中间路线主张主要通过改良达于革命成功,但也有主张武装斗争的,第三党就自始至终明确主张通过武装斗争解决中国问题,并进行过很多武装斗争的实践活动。一、武装斗争的主张大革命失败以后,一部分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左翼既反对蒋介石、汪精卫的反革命政变和对工农的屠杀,又不赞成中国共产党开展的土地革命斗争,期望另谋一条中国革命的出路,形成了一种新的政治势力,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即第三党)成立,它的前身是中华革命党。1927年11月,邓演达(第三党领袖之一)以中国国…  相似文献   

5.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实行野蛮的屠杀政策,许多党的优秀干部、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惨遭杀害。为了挽救革命,党在汉口召开了“八·七”紧急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会议号召各地党组织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工农武  相似文献   

6.
辛亥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在中外反动势力的扶持下,建立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北洋军阀又分裂成几个派系,分别投靠不同的帝国主义,拥兵自重,连年混战,把国家败坏到了极点。面对这种情况,一部分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和大资产阶级的改良派,幻想通过政治上的改良,谋取中国的出路,从二十年代初到北伐战争前,提出了种种政治主张,形成一时的改良主义思潮。  相似文献   

7.
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从近代中国社会的四个基本阶级各自所处的经济、政治地位及在革命中的态度和表现可以看出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反对革命 ;无产阶级尚不成熟 ;民族资产阶级的叛卖与小资产阶级的摇摆不定 ,导致革命不能广泛开展 ,这些因素最终导致了国民革命的失败  相似文献   

8.
一江西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反革命统治,在敌强我弱革命处于低潮的形势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新局面,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江西革命根据地人民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先后创建了中央、闽赣、  相似文献   

9.
1927年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召开的八七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次会议,对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去向作出了原则性的决策。土地革命前期,毛泽东在从事中国革命实践的过程中,将八七会议确定的土地革命和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进行了具体化:制定了符合中国实际的土地改革政策;提出了党的建设的根本原则和党的思想路线;规定了红军的建军思想和作战原则;阐明了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毛泽东提出的这些主张,解决了八七会议所没有解决的重大问题,对八七会议做出了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0.
大革命失败前后中国共产党在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问题上出现了一些失误.这种失误,同共产国际的指导思想、陈独秀"二次革命论"、中国社会阶级结构及中共的阶级成分等有着不同程度的关系.正确认识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1.
1924年国民党改组后,丁惟汾为首的一股北方力量,借第一次国共合作、党内反对西山会议派的有利形势,结成集团;利用主持北方党务、领导北方人民反军阀的运动,不断扩张势力形成了以北方青年党员为主要力量的“丁家党”,并在大革命高潮之时,沦为国民党右派。资产阶级及其思想基础的局限性、个人利害及性格的影响、丁家党自身缺乏实力的弱点,使他们最终倒向了南京政府一边。他们抓住1927年大革命失败前后,国民党四分五裂,蒋介石集中精力于军事方面,二陈羽毛未丰,在党内势力有限的机会,拥蒋自大,成为支撑南京政府的一支重要力量,被时人称为“蒋家天下丁家党”。   相似文献   

12.
1927上半年,以蒋介石、汪精卫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相继发动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遭到失败。中国革命处于危急关头,在这种形势下,中国革命向何处发展?中国革命的道路究竟该怎样走?就成为当时迫切需要回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民主党派政治思想的历史发展郑延泽中国民主党派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是民族资产阶级趋向中立、由中立趋向革命特定时期的产物。民主党派的政治思想发展在不同时期表现是不同的,是极其复杂的。但是,反帝爱国、要求民主是各...  相似文献   

14.
1924-1928年间,小资产阶级问题成为国共两党和中国知识分子普遍关心的问题.在国共合作期间,共产国际和中共曾判断,中国人口的大多数是小资产阶级,他们不能接受中共的领导和纲领,因此力图发展出一个能代表小资产阶级并与中共密切合作的国民党“左派”来领导国民革命;国共分裂后,一些既不认同国民党反共屠杀,又不认同工农武装暴动的知识分子,在论证小资产阶级革命性的基础上,展开对中国非资本主义道路的探讨;而中共则为确立自身的无产阶级政党性质,开始在政治和文化领域批判小资产阶级意识,由此将“小资产阶级”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阶级分析概念,转化为一个指向内心的意识形态批判概念,开启了中国革命中的政治主体自我反思、自我约束的历史进程,也从一个层面展现出中共政治组织与政治文化的独特机制.  相似文献   

15.
中间势力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是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其政治影响力大,作用独特。在抗日战争中,他们首先提倡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协调维护国共合作,捍卫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时反对国民党独裁与专政,倡导民主政治,主张建立联合政府。中间势力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承担了重要角色,为抗战的胜利、推进中国的民主进程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一九二四年国民党实行改组成为革命的联盟。关于国民党改组后的阶级构成,目前在党史界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是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另一种认为是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两种看法都是讲“四个阶级”的联盟。对于“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这三个阶级认识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17.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由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在派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发动了反革命政变而遭到失败。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以后,在帝国主义策动和支持下,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法西斯黑暗统治,大规模地血腥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在这时候,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土地革命战争、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单独地领导群众进行这个革命。“这时有两种反革命的‘围剿’: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也  相似文献   

18.
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处在生死存亡的危难关头。毛泽东同志在这革命的关键时刻,为中国民主革命开创了唯一正确的道路。目前认真学习和总结这一段历史经验,是十分有益的。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的政治形势和阶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新军阀代替了旧军阀,占据了统治地位。他们靠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买办资产阶级的扶植,建立了一个中国历史上最反动的蒋家王朝。它对广大的人民群众实行残酷  相似文献   

19.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先于资产阶级形成而出现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运动,当时的民族资产阶级还没有形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因此戊戌维新运动并不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发动和领导的,而是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化的知识分子以民族资产阶级代言人的身份发动和领导的。  相似文献   

20.
解放战争时期,是民主党派组织发展最多,活动最活跃的时期。民主党派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利益反对三大敌人的统治,因而受到代表三大敌人的国民党敌视和迫害,而代表中国人民利益的共产党极力支持民主党派的革命活动,从而民主党派同共产党建立了亲密合作的关系,进而彻底抛弃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接受了共产党的领导。这就为新中国诞生后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