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民华 《河北学刊》2012,32(2):193-195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提出"不可说"的命题,这与禅的"不可说"不谋而合。本文从三个方面比较二者的言语观:什么不可说,为何不可说,如何说"不可说",以期探寻中西方哲学思想中"不可说"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周群 《文史哲》2002,(1):103-106
袁宏道虽然前期习禅宗,后期入净土宗,且其禅宗思想不如净土宗思想具体赅备,但就二者对宏道文学思想的影响而言,却以禅宗为主。宏道无论前期还是后期,都一直推崇禅宗居士庞蕴;后期虽然贬斥“默照禅”,但仍推崇“看话禅”。宏道文学思想受禅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他反对拟古的文学思想受到“禅无定法”的影响。二是他崇尚“趣”、“理”的文学思想充满了佛理禅意。三是他后期主张学习古人“真法”的文学思想受到“看话禅”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一“悟”是佛教,特别是禅宗哲学中一个极重要范畴。铃木大拙指出:“禅如果没有悟,就象太阳没有光和热一样。禅可以失去它所有的文献,所有的庙宇以及所有的源头,但是,只要其中有悟,就会永远存在。”①“悟”不仅是禅宗哲学的灵魂,也是禅宗美学的灵魂。南宗禅的历代祖师都以此为旗帜,围绕着“悟”这一核心,不断丰富、展开和发展着禅宗美学。而在南宗禅学与美学思想史上提倡的最为有力.在当时与后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是大慧宗杲和他的“妙悟”说。大慧宗杲(1089-1163)是宋代杨歧派第五世著名排师,法号大意、溢号普觉,创立“看…  相似文献   

4.
从“悟”谈禅对中国古典诗歌理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对佛教禅宗的研究越来越引人注目,诗与禅也成为古代文论研究的热门课题。但人们的研究多集中于以禅入诗、借诗说禅、以禅喻诗等诗禅关联的具体体现上。然而诗与禅究竟以何相关联,以及这一关联在古典诗歌理论中产生了哪些影响,这是诗禅关系研究中的薄弱环节。笔者认为,禅宗的“悟”,是沟通诗禅关系的桥梁,对古典诗歌理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维特根斯坦坚信“的确有不可说的东西”。但这种东西是什么.学界一直众说纷纭。本文试图说明,维特根斯坦所谓不可说的东西。并非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是语言或世界之外的什么东西,恰恰相反,就是“当下”或“现在”的语言或世界本身。所谓逻辑形式等不可说,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只能是就当下的语言~世界而言的。这是合理解读维特根斯坦核心思想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里多处谈及"不可说"的东西。他认为逻辑形式、哲学问题、伦理学、美学和神秘的东西不可说,不可言说常常同神秘主义有缘。然而,维特根斯坦的神秘主义倾向与传统的神秘主义有着截然的不同,维特根斯坦的神秘主义是对世界的结构进行逻辑考察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看话禅的修行实践在唐代末期就开始出现,宋代以后成为临济宗的主要特色。看话禅意在把禅师们从公案文字中解脱出来,扭转禅风,归向禅宗明心见性的本旨。云南鸡足山禅宗看话禅源自江南禅宗,从元代开始有鸡足山僧人普通等参学于江南临济明本,回滇后住鸡足山修持看话禅。从高奣映《鸡足山志》中记载的鸡足山诸禅师的看话禅的行实来看,看话禅已经是鸡足山僧人普遍的修持方法。  相似文献   

8.
大慧宗杲(1089—1163),俗姓奚,宣州宁国人.(今安徽宁国)十七岁(一说十二岁)出家,受具足戒于本州景德寺.最初喜欢“阅古云门录”,其后,依天衣怀让,“趋宝峰湛堂准禅师”,“从曹洞诸老宿”,但后来他极力反对云门宗和曹洞宗的学说,认为它们都是什“邪说”.后参谒圆悟克勤,并于言下豁然顿悟.一个月后,克勤著《临济正宗记》以付之,俾掌记室,分坐训徒.宗杲所处时代的禅宗,公案样盛行,文字禅成为公案运用的基本手段,使唐未五代禅宗所具的独特个性丧失,大慧宗果针对当时禅宗弊端,独树一帜,提倡“看话禅”,成为有宋一代著名禅师,临济宗的中兴功臣.  相似文献   

9.
刘铁峰 《船山学刊》2004,(1):121-126
在杜甫时代,禅宗对文人士大夫的影响是普遍的,许多大诗人都与禅宗产生了密切联系.虽然,杜甫与禅宗的关系不能与王维、张说、房琯等人相比,但也不可否定杜甫在他的现实人生经受过一系列的尖锐碰撞之后,不由自主地发生了由奉儒向近禅的偏转这一事实.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来对杜甫与禅宗的关系作一个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朱熹论“格物致知”有“豁然贯通”之说,论者多予否定,并斥之为“禅”。应当承认,朱熹此说在全体上是唯心主义的,又是形而上学的,它与禅宗的联系也是无疑的。但是,朱熹的“豁然贯通”并不是把禅宗的“顿悟”简单搬来,而是企图用它解决中国古代认识论的传统课题。由于它探讨了若干前人未曾探讨的新问题,自有某些合理的因素,不能一概否定。  相似文献   

11.
净慧长老作为“生活禅”的倡导者,系统阐述了生活禅的佛学内涵和社会价值,对生活禅的修行理念和方法作了全面的理论定位.方立天认为,生活禅是通过觉悟人生来奉献人生,非常有利于当前和谐社会的构建.楼宇烈认为,生活禅体现了禅宗皈依自性、不离世间的根本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梁世和认为,生活禅的理论和实践把人间净土与终极关怀联系在一起,实现了两者的和谐统一.何石彬认为,生活禅体现了禅的现实性与超越性、普遍性与包容性的统一,其当下性则成为修学实践的起始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12.
说到禅诗 ,首先要弄清楚“禅”的含意。禅 ,乃梵文音译“禅那”之略 ,其意译为“弃恶”、“功德丛林”、“思维修”、“静虑”等。其基本含意就是息心静寂地思考修佛的途径和功果。随着佛教中国化的进程 ,禅的含意也在发展变化。比如禅常与“定”连用 ,谓之“禅定”。定 ,乃梵文的意译 ,也译作“等持”。禅定是说心定止一境而离散动 ,这是修佛所能达到的较高境界。汉化佛教进一步发展 ,佛教宗派纷起 ,其中“禅宗”崛起 ,使“禅定”的观念进一步生发出去 ,这时的“禅”的含意已不仅仅是“静虑”,而升华为涅之妙心。尤其是六祖慧能创立的南…  相似文献   

13.
黄庭坚的诗与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一般评论宋诗,常常举出严羽“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说法。而“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则确乎是宋诗的特征与优长。黄庭坚和在他的影响下开创的江西诗派,也正是在这方面作出了努力并为造成宋诗的独特风格作出了贡献。 黄庭坚“喜与禅僧语”,后人甚至评论他“惟本领为禅学”。事实是就其成绩突出的诗歌创作而言,造成其成就的因素很多,一个重要方面则是当代禅宗的影响。禅宗发展到晚唐五代,由“祖师禅”而衍变为“分灯禅”,至北宋,判为“五家七宗”。禅宗各派系已鲜见禅解上的创新与差异,而主要在接引学人、表达禅观上翻新争奇,互相争胜。掸师们上堂示法、请益勘辩,追求机锋俊语,不落窠臼,又发展了如歌如吟的偈颂,在语言技巧方面多有创造。禅门中还形成了有关谈禅技巧的一些理论主张。这样,在禅宗中原来重视言句与否定言句的不同宗风的矛盾中,讲究语言技巧的“文字禅”得到了突出的发展。大量的禅宗语录(其中包括许多偈颂)在这时被编纂起来。  相似文献   

14.
宋严羽《沧浪诗话》提出诗歌创作“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这种理论历来备受责难批评,冯班《严氏纠谬》驳他说:“诗者言也,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咏歌之;但其言微,不与常言同耳,安得有不落言筌乎?”何焯也说:“刘后村有云,‘诗人以少陵为祖,其说曰,语不惊人死不休。诗家以达摩为祖,其说曰,不立文字。诗之不可为禅,犹禅之不可为诗。’此论足使羽辈结舌。”(《严氏纠谬评语》)他们都误解不落言筌为不用文字语言。这种看法在文学批评史上殆成定论。  相似文献   

15.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是《论语》记载孔子人性论思想的直接材料。历代学者对此有着不同的诠释,这些诠释虽然都掺杂了时代和解释者本人等方面的因素,但也从某些方面揭示了“性相近”说的某些内涵,对于我们认识和了解“性相近”说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当然,要真正理解“性相近”说,除了历史诠释外,我们还需要结合《论语》和其他相关材料。从《论语》及相关材料来看,孔子所说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强调人性的先天情感和后天学习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孔子看来,人一出生就处于家庭关系、人际关系、政治关系之下。这种关系首先表现为家庭关系,这说明人天生就具有孝悌等情感,这也是实现仁的前提和基础;但仅仅具有这种先天情感还是不够的,只有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成就自身、完善自身、实现仁德。  相似文献   

16.
在比较和分析庄子的“逍遥游”和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观的基础上,这两种游戏的本质得以廊清,他们与形而上学的关系因而彰显:用“出世”的“逍遥”,庄子达到了他追求维护“形而上”“道”的目的;回到在世的“生活形式”,维特根斯坦成对“形而上学”进行了扬弃和积极的治疗。有趣的是,“出世”和“回到生活”都是通过“游戏”的途径来完成的,文章从而指出:(1)“游戏”理论在哲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2)必须辨证地看待庄子和维氏与行而上学的联系;(3)通过本研究,可以管窥到中西古今哲学存在着共通和继承的关系。毫无疑问,研究庄子和维特根斯坦的“游戏观”加强了对话性这一哲学本性,对中西古今哲学的互动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世纪五十年代初,中日两国的国际知名学者胡适与铃木大拙,曾就什么是禅宗的真髓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交锋。双方观点见地孰高孰下,这里无需评说,但有一点却是共同首肯的,他们都认为自南宗开创者慧能以后,传统佛教的“定”已与禅断离了联系.禅宗之禅不外是“慧”。我们认为这确实揭示了中国禅与印度禅的根本区别所在。圣俨法师说:  相似文献   

18.
大慧宗杲门 (1089—1163),俗姓奚,宣州宁国(今安徽宣城)人.少时出家,后参谒昭觉克勤禅师而得法,是杨歧派第五世著名禅师,法号大慧、妙喜,溢号普觉,创立“看话禅”,他的禅学思想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过很大影响.他的禅宗美学思想也为中国禅宗美学做出了新的贡献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现象学美学构成识度下的“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天道 《天府新论》2009,(6):134-138
禅宗美学的基本美学精神突出地体现在构成识度上。“禅”的内涵就涉及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禅为缘发构成境域。禅境,不是现成的,而是构成的,是一种随缘任运、自然适意、一切皆真、宁静淡远而又生机勃勃的自由构成境域,一种更高的人生境域;二是“心”(禅)既是本源境域,又是更高人生境域与审美境域。禅宗视禅为众生的“本来面目”(生命本色),而且总是借助艺术的观点来美化人生,力图塑造完美的心灵,把肯定人生、把握人生、塑造一种理想人格,以构成更高人生境域与审美境域作为自己的终极境域,把构建健全的人生(力图在禅境中完成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格)、光明的人生(自由任运的理想人格)作为自己的最高宗旨。  相似文献   

20.
佛教28祖菩提达摩遵照其师嘱托,于晚年来中国创立禅宗,首站到广州,建立了传佛心印 的第一道场,在岭南驻留3年,授徒传教;后到北方颠沛流离9年,开宗立说,临寂前预言:“一百七十年 后,佛法当在南方衍盛。”达摩祖师在中国创立了禅宗,起点在南粤,而最终又把禅宗兴盛的希望寄托于 南粤。禅宗五代单传后,达摩初祖的预言实现,曹溪禅崛起,开创了中国禅。广东在禅宗发展史上起到重 要作用,岭南禅文化积淀深厚,国际影响深远,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