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0 毫秒
1.
傅国涌 《领导文萃》2009,(3):107-110
1898年,光绪帝还不到而立之年,平心而论,他确是一位有抱负的青年君主,但他手中没有足够的权力,至少没有改写历史,扭转文明航向的实权。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必败无疑,如果参与维新变法的大臣志士运筹好了,稳健地推动渐进的变革,逐渐化劣势为优势,虽说成事在天,毕竟谋事在人。从当时的情况看,论天时,危机感笼罩之下,  相似文献   

2.
光绪之死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名义上是清朝皇帝,实际上却被囚禁在瀛台的光绪帝和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之久的慈禧太后几乎同时死去。皇帝死于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酉时(下午五至七时),太后死于十月二十二日未时(下午一至三时),相距不到二十小时。这正当八国联军攻人北京后的第八年,中国备受帝国主义的欺凌侮辱,国势阽危,民生凋敝,国将不国。光绪和慈禧同时死亡,老百姓深感震惊、诧异、惶惑,有识之士担心中国这艘千孔百疮的破舟会不会在惊涛骇浪中沉没?  相似文献   

3.
张亚庆 《领导文萃》2013,(18):50-53
1908年11月14日傍晚到15日下午,24小时之内,清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大清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发生更替。光绪的亲弟弟成为大清帝国实际最高统治者,这对袁世凯是一个致命的威胁。载沣一直对袁世凯在维新期间出卖光绪帝怀恨于心,再加上袁权倾朝野,载沣极想除掉。可当他与军机大臣奕劻、张之洞商议时均遭到反对,优柔寡断的摄政王最终放弃杀袁,而  相似文献   

4.
光绪帝绝后。他之前同治绝后。他之后宣统绝后。光绪帝前朝皇帝载淳,十九周岁死去,身后没有留下一男半女。认为皇帝死后时皇后阿鲁特氏已怀有龙种的,只是野史之说,信史未见确凿材料。清代皇子、皇帝大多正式结婚前已有性生活,娶嫡福晋之前就生有子女的也有不少先例。同治帝于同治  相似文献   

5.
正对于"戊戌变法"而言,一般来说都是认为由于顽固派的力量过于强大,慈禧太后掌握着国家的实权,而维新派只是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光杆司令皇帝光绪,所以变法不免要遭到失败。然而,当我们仔细考察当时的变法运动时却发现,作为极力推动变法的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在变法运动中的种种策略失误,  相似文献   

6.
我呸 《领导文萃》2007,(4):84-85
光绪皇帝的变法,维持103天就呜呼哀哉了,那慈禧也的确厉害,这个靠政变起家的女人,到老依然威风八面,对付她的“儿皇帝”基本没费什么劲儿。她囚禁光绪的理由是:变法无度,乱了祖制。其实,这个托词极可笑,要说乱制,她自己乱得最彻底:大清有律,明令禁止后宫干政,而她垂帘听政几十年,怎么就不说自己乱了祖制呢?说到底,她是握有乱制的资本,而光绪连坐稳皇位的资本也没有。  相似文献   

7.
笔者曾撰文认为,110年前的戊成变法,是近代中国最有希望获得成功的改革,其中一条论据,就是为政者在对改革的认识与决心方面,戊成时期的中国皇帝光绪实际上超出了作为现代化改革成功者的俄国沙皇彼得一世和日本天皇明治。  相似文献   

8.
居心何在     
姜钦峰 《领导文萃》2011,(13):69-71
明末,李自成率农民军大举进攻明朝军队,势如破竹,直逼北京。眼看京城难保,崇祯皇帝已无兵可派,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危急时刻,大臣李明睿密奏,建议皇帝南迁,先到南京稳住阵脚,以图东山再起。三十六计走为上,崇祯十分清楚当前的局势,留给自己的只有两条路:要么跑路,要么就是死路。可是崇祯有说不出的苦衷.皇帝带头逃跑,传扬出去贻笑天下,将来更没脸去见列祖列宗。除非大臣们拼死苦劝,强拉硬拽,把他“绑架”到南京最好。  相似文献   

9.
<正>1879年(光绪五年),深孚众望的严复学成归国。由于在留学时期即已享有一定的名气,故"南北洋争先留用,得之惟恐或后"。不久,严复便应船政大臣吴赞诚之聘,回到自己的母校福州船政学堂担任教习。李鸿章的收编李鸿章一生任人唯亲,但他早就看重严复的才能,想把严收编为"自己人",因此"尝示意其执贽称弟子"。可清高孤傲的严复一口回绝,就是不愿放下架子去"攀龙附凤",只想凭自己的真本领做事。苦熬十年后,终于升任北洋水师学堂会办。四弟严传安  相似文献   

10.
彭勇 《领导文萃》2008,(22):104-107
明朝这一代,有趣得很。皇帝们嗜好奇特,大臣们倒声名卓著,就连思想界的“异端邪说”也令人瞠目结舌。若是走在明朝晚期的大街上,随口提到李贽这个名字,别说儒林学士了,就是贩夫走卒,都会双眼放光:“李贽又出畅销书了?还是上讲坛品孔子了?”思想家做到这个分上,成大众偶像了,肯定得受点争议。不过,李贽惹的争议实在太大,他一竿子捅到底,把深宫里的皇帝给惊动了。  相似文献   

11.
正1644年3月18日,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自杀,大明覆亡。在最后的日子里,崇祯这个刚愎自用、极爱面子的皇帝,曾为挽救江山社稷做了最后的努力:他放下皇帝之尊,去哀求大臣和亲戚们捐款,给防守北京城的士兵发军饷。崇祯发出捐款号召后,有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来到户部,热泪长流,捐出了自己毕生积攒的400两银子。崇祯得知后,马  相似文献   

12.
归还美人贞观之初的某一天,唐太宗很高兴,散朝之后请了门下省的副长官王珪等几个大臣喝酒。王珪是前太子李建成手下的大臣,玄武门事变后,他也跟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他虚心纳谏,厉行俭约,轻徭薄赋,使百姓休养生息,各民族融洽相处,国泰民安。在个人私生治方面,他也注重听取大臣的意见。  相似文献   

13.
唐元鹏 《领导文萃》2014,(14):91-94
正"顾命"一词出自尚书《顾命》篇,讲的是,周成王将死,恐怕太子钊不能胜任,命令大臣召公和毕公辅佐太子。在中国古代的君权政治中,存在这样一个悖论:小皇帝年幼无法统治帝国,最常见的就是这种"顾命大臣"体制,帮助小皇帝完成过渡。但这时候,问题就来了,顾命大臣要么是皇帝宗室,要么就是朝廷重臣,在先帝时便掌握大量政治资源。尽心辅佐者有之,飞扬跋扈者有之,直接废小皇帝的亦有之。在2700年的历史长河中,小皇帝与顾命大臣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从没中断过。  相似文献   

14.
我有个信佛的朋友,每次去寺庙烧香都要烧4根,而不是通常的3根,他的理由是“多烧一根,好让菩萨觉得我特别,格外记得我”。大臣之拜皇帝,那份善祷善颂,绝不亚于信徒之拜菩萨,他们当然也希望皇帝和自己的关系与众不同.好让自己得到格外多的关照和好处。  相似文献   

15.
皇帝的救赎     
刘刚  李冬君 《领导文萃》2011,(19):68-71
康梁之流,本来是变法,偏要说改制,变法可以依靠皇帝权力,一说要改制,皇帝就靠不住了,因为皇帝权力都由体制赋予,若无体制支持,作为个体,皇帝哪有权力?变法是在体制内解决问题,而改制则针对体制本身,不是通过体制去解决问题.而是把体制当作要解决的问题。本来张之洞、翁同稣都是变法的支持者,一获悉康的改制意图,即与之划清界限,成为坚决反对者。  相似文献   

16.
周昂 《领导文萃》2011,(Z1):69-74
摇摆的变法1898年6月11日,光绪颁诏"明定国是","戊戌变法"正式开始。张謇此时刚回到京城,起初,他也提出了一些改革方案,但仅限于经济、文化方面。而维新派"速变"、"全变",甚至发动宫廷政变的主张,他极力反对,以为"药太苦,则吃药者愈不开口"。他  相似文献   

17.
明朝万历帝爱财,史家已有定论。即使在这位享国四十八年的皇帝健在时,手下一些不怕死的大臣如雒于仁在奏折中亦直言不讳地指责他贪财好货。  相似文献   

18.
易中天  周琴 《领导文萃》2006,(2):136-140
不要以为变法就好。有好的变法,也有不好的变法。一种改革究竟是好是坏,不能只看动机,要看效果。公元1067年,是一个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年份。这一年正月,三十六岁的宋英宗病逝,法定的接班人皇太子赵顼(音须)承嗣大统当了皇帝,是为宋神宗。这时,北宋王朝已过去108年,算是步入中年,而新皇帝却很年轻,此刻正好二十岁。年轻人血气方刚,总是想做些事情的,宋神宗也不例外。于是,便有了著名的“熙宁变法”。变法是宋神宗“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头一把。因为它是从赵顼登基的第二年即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开始的,因此叫“熙宁变法”。后面的两把火…  相似文献   

19.
正德皇帝明武宗登基后,权柄操于大太监刘瑾之手。刘瑾索贿到了明目张胆的地步,他不仅仅操纵官吏任命来收受贿赂,也把持监察大权,如有不就范贿赂或巴结自己的,就会找个理由罢免或者罚款,甚至投进监狱。兵部尚书杨一清没有把刘瑾放眼里,因为向皇帝奏报请派大臣去督促将未完成的边墙修好,以抵御外敌,这本是一项有利于国家的国防大计,刘瑾让皇帝下诏停修边墙,将剩余的钱粮送回京师。并且还指使监察官弹劾杨一清,说他破冒边费。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他以国防项目为名,随便乱花钱。将杨一清投进锦衣卫监狱,幸亏大学士李东阳等人上表为杨尚书辩护,被…  相似文献   

20.
河之洲     
汉明帝的用人之道汉明帝的名字叫刘庄,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第四个儿子。他从30岁年富力强的时候开始,坐了18年的皇位。《后汉书·章帝纪》对其工作作了总结,特别肯定了他在用人方面的原则。有两件事最值得一记:一是他的妹妹馆陶公主向他求情,求他给自己的儿子也就是汉明帝的外甥放一个郎官当当。明帝没有同意。理由是:郎官虽小,但也是天上的星宿(郎位星),到了外面,起码也是个一县之长,要管一百里地的百姓,外甥如果不是那么一块料,人民就要遭殃。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所以不能办。最后赏了外甥一千万钱了事。二是大臣阎章精通典章和制度沿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