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 ,是美学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它借助语文教材及语文教学活动中客观存在的美的因素来陶冶学生的情感 ,从而形成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全的审美能力和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才能。一、语文教材中丰富的美育内容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 ,多为优秀之作 ,本身就是美的创造与结晶 ,它们用美的语言塑造出美的形象 ,创造出美的境界。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 :“语言的艺术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比起其它艺术都远较广阔 ,每一种内容 ,一切精神事物和自然事物、事件、行动、情节 ,内在的和外在情况都可以入诗…  相似文献   

2.
康德美学思考的核心是"真善美统一"的人,集中地体现为对人的知、意、情等问题所作出的深入探讨,力图让人既能够认识什么,又能够意愿什么,还能够希望什么,以期真正使人达到心理自由,从而打造谐和而完满的人生.康德美学打造谐和而完满的人生主要表现在强调整合真理的认知而发展人的自然禀赋、强调整合自律的道德而重视人的善良意志及强调整合纯粹的美感而激励人的创造性思维等方面.这些对于语文教育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且实现"人的发展和完整性建构"的全新境域无疑具有极其特别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育要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并有效进入"人的发展和完整性建构"的全新境域,就必须而且应当注重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的沉潜方式的研究。语文教育的沉潜方式是指"体验"、"领悟"、"品味"等彼此谐和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夏丏尊语文教育形式美学是民国时期语文教育中的一道魅力风景。本是为了追求语文的科学化,捍卫语文的体性,提升教育的品质,但因为在形式本体的建构中,既注意形式知识的积累与化用,又关注语感的训练、情味的体验、诗趣的领略、人格的陶冶,所以他的形式观既有技道相融的充实之美,又有悦目愉情的自洽之美、主体力量的张扬之美。这不仅对当时功利主义大行其道的语文教育现状是一种有力的反拨,对当下语文教育中"工具理性"盛行、"价值理性"受挫的不良趋向,还有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整体感、生命感、美感严重缺失的状况,更是一种有力的矫治。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还有诸种误读,这种个性化的美学存在一直被忽视,尘封日久。基于此,系统、深入地厘清夏丏尊语文教育形式美学的层级、样态、内涵、流变,客观、辩证地估定其在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形式美学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探讨其对当下语文教育的哲学启迪和实践意义,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相似文献   

5.
一种意见认为,语文教育实习就是到中学进行语文教育实践,上几堂课,当几天班主任,不用开什么《语文教育实习学》课程;另一种意见认为,语文教育实习是《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中的一个内容,放在语文教法课程讲一讲就行了,开《语文教育实习学》课程是多此一举.我们认为,前一种意见强调语文教育实践是对的,问题在于忽视语文教育实习的理论指导;后一种意见强调语文教学理论,把语文教育实习纳入语文教学理论之中,无疑是对的,问题在于忽视了语文教育实践中的指导.我们主张开设《语文教育实习学》课程,就是要从语文教育实习的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探索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的固有规律,使我国高师院校的教育实习逐步实现规范化、现代化和科学化.那么,高师院校为什么要开设《教育实习学》课程呢?  相似文献   

6.
本文鉴于汉语"美"字与西文beauty、Schne不相当,遂着眼于把美学按古希腊文原义与此词首铸者鲍姆伽登的意思理解为感学。论及儒学之感学,就要分为美学、善学两个方面。《孟子》:"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荀子》的相当学说为:"情然而心为之择谓之虑;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同样主张美、善同根:感性判断力;荀说更细致、完整。分析《荀子.性恶篇》对孟子性本善的批判,其失误在于"性"这一概念所指相异,孟子指四端,荀子指好利、疾恶、耳目之欲、声色之好。牟宗三智的直觉说对儒学之感学是一重要挑战。智的直觉之意义是良知返照。如果牟说成立,则儒学之美学依据感性直觉,儒学之善学依据智性直觉,那么,儒学之感学须歧出为二。儒学之美学论美,还须论境界、气、神、骨等,与智的直觉说不相容。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育要塑造“求真”、“向善”、“崇关”的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并有效进入“人的发展和完整性建构”的全新境域,就必须而且应当注重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的内容、意义与方法的探讨。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的内容应把重点放在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的思维、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的架构、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的前景上;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的意义在于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是面对突出问题应作出的选择、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的方法宜采用纵横开掘与多光聚焦相结合的方法、质性分析与案例解剖相结合的方法、感性体验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教师教育学报》2020,(2):F0002-F0002
《教师教育学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西南大学主办的学术期刊,2014年创刊,目前为双月刊。《教师教育学报》以刊发教师教育研究领域的学术论文为办刊特色,设有"理论前沿""热点透视""教师发展""课程与教学""政策与管理""国际比较""改革与实践""民族教育"及"专题论坛"等栏目,凡关注教师教育研究前沿,跟踪教师教育热点话题,开展教师教育理论探讨,注重教师教育实证研究之成果,皆无任欢迎之至。《教师教育学报》创刊至今,学术影响力有明显增长。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育的问题从来都不只是语文教育自身的问题 ,它背后往往更多地隐含着人们在哲学观念、思想意识、价值取向、文化品位等根本性问题上的争论与分歧。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引发的关于语文教育的社会大讨论 ,正是这一问题在当代社会思潮中的激烈反映。如何重新认识语文教育的当代使命 ,塑造语文教育的时代精神 ,把握语文教育改革的重大主题 ,洞察语文教育实践发展的方向 ,当是语文教育理论界与实践界所关注的时代性课题。潘庆玉先生近年来致力于语文教育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 ,所著《语文教育发展论》(曹明海教授主编的《语文教育新视野》丛…  相似文献   

10.
一个优秀学生应该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而中学语文教学负有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的任务,因此,语文教师应该通过教材中丰富的形象,唤起学生的审美情感,使之感受美、鉴赏美、追求美。 从形象中感受美 “美是能够引起人们特定情感反映的具体形象。”(王朝闻《美学概论》)美蕴含  相似文献   

11.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之中,成为世界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在国际上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论语》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对当代语文教育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发挥语文教育的主体功能,不但教会学生学会做人与做事,而且教会学生处理好学与思的关系;营造和谐的语文课堂氛围;“君子不器”、“诲人不倦”,树立语文教师的责任意识,不断加强自身素养等。  相似文献   

12.
本文归纳出《世说新语》对人物品评中的美学理想是:对智慧美、人格美和精神美的追求,并认为,正是这种美学理想,在中国美学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块的飘逸洒脱、超然绝俗的美的丰碑。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中的主要话题。在高职学校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们总是重视教学方法,而却忽视了美学教育的传递,最后使得学生对语文课堂失去了兴趣,成绩一再下滑。下面,本文就以高职语文教学为例,对其与美学教育实践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4.
切合教育实际的理论力作——《美学通论》评介孙世军在冷静沉思中走向生活,切合社会和教育实际,发挥美之独特功能,进而检验、升华美学观点,构建个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理论体系,这是社会对美学研究的期待和美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对此,李戎、周均平同志在其新著《美...  相似文献   

15.
在中学教育中贯彻实施美育教学,是新时期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学生本身的社会人格和个性人格的发展,是塑造人灵魂的有效途径。教师是审美教育的贯彻实施者,他通过对受教育者个体审美素质的培养,给受教育者实现人格的完善,心灵的和谐和培养高雅的素质,注入了灵气和活力。语文教师在学校的美学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历来被人们所重视。一千多年前后代教育家韩愈就提出过“文以载道”,其中的“文”就包含了美学教育的内容。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必须认真学习美学理论,掌握美…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育审美能力,是指从事语文教育活动的审美主体即师生(施教主体和受教主体),按照审美意识即审美观念(审美观点、审美情趣、审美标准、审美理想等)和审美心理(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情感、审美想象等),对审美客体即文本(文章、文学等)所蕴涵的审美因素即审美形态(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等)和审美范畴(优柔美、崇高美、悲剧美、喜剧美等),在审美时所必需的审美能力即审美感受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常州词派的早期创作为研究对象,试图证明张琦的词学创作继承并发展了张惠言"深美闳约"的美学追求,使"深闳"和"美约"不仅分植于"意""言"两个层次,并且水乳交融为统一的美学结构;在二张歙县弟子的创作中更存在着一条"问途碧山",以"意内言外"的美学结构求得上述美学效果的普遍路径。这一努力使得常州词派找到了理论与创作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18.
文章针对北京大学叶朗教授在《美学原理》中提出的"美在意象"理论展开论述,在充分肯定其理论建构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上,指出了该理论的缺陷和问题。笔者一方面系统梳理了意象在中国古代美学中的相关研究,另一方面对西方美学与文化的发展历史作了梳理。在中西文化与美学的比较视域中,指出了"美在意象"理论的双重困局,即要么固守中国古典美学的立场而无法涵盖西方的美,要么将意象泛化,只保留其情与景作为艺术品存在的基本条件,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局。  相似文献   

19.
"和"作为《淮南子》"杂"学精神的核心之一,对儒道等众多哲学体系的"分与异"进行了调和,以此形成"中和""和谐""融合"等基本概念.文章探究了"和"的文化释义,通过对《淮南子》中"和"的哲学观、文化体系与内涵进行分析,总结了和文化在《淮南子》中的本质和形成逻辑,同时以淮南市的寿县古城规划为例,对西汉时期城市的空间规划理论进行研究,以此实现对现代规划美学的另类阐释和价值引导.  相似文献   

20.
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高职学生需要树立良好的审美体验,树立正确的美丑、善恶、得失的审美观念,而语文教学是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语文教材中的大多数文章都程度不同,角度各异地呈现着美,寄托着作家们对现实的审美评价.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应"披文以入情",通过课文中的自然景象美、人物形象美、作品语言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用高尚的思想感情感染、熏陶学生,激发学生对美的理想的热烈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