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7 毫秒
1.
理解和表达人类的生存经验,这是文学与人类学共同的价值取向,如何理解和经历人类的经验是文学人类学的精神向度。文学人类学对人类经验的理解经历了两个不同的发展历程:对文学中人类经验的整体性、普遍性和永恒性的强调,忽视了作家是如何经验那些经验的;强调人类经验的特殊性、参与性、情境性和不可通约性,文学人类学的精神向度更有可能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2.
论文艺人类学的学科目标、知识边界及理论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艺人类学属于知识综合范畴 ,学理侧重于总体性研究 ,在文艺学与人类学的知识合谋中 ,人类的文艺和文艺的人类不仅仅是单纯的学科对象空间 ,而更是事态呈露和问题揭蔽的世界在选择一种新的交叉学科介入方式之后 ,会更迅速地实现文艺学知识增长 ,以及这种增长对人类特定生存状况的有效解读。  相似文献   

3.
社会结构和个人能动性的关系问题是人类文化理论由来已久的探索主题之一,也是长期困扰社会理论的关键问题之一.从学科传统上讲,对结构和能动性的关系优先问题,每一种文化理论学派都在这个问题上持有自己不同的立场,做出了不同的阐释.要通过对各文化人类学派进行理论分析,重点探讨反思人类学的综合立场,以此分析说明结构和能动性的关系问题上的一系列理论探讨和流变.  相似文献   

4.
在文学人类学批评模式正在探索发展的当今时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人类学范式为我们提供了方法论的启示.马克思主义文学人类学批评在资源选择上,拆解了宗教文化模式,而力图通过对人的现实存在的考察,来寻求建构人类精神文化的基石.在提炼方式上,摈弃了先验论的求证方式,而强调通过不同民族文化精神的平等对话、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来实现人类精神文化的持续建构.在价值取向上,纠正了专注原始野性的偏狭视角,在理性和感性的结合点上揭示人追求自由的本质特点,将人的本质与美的本质结合起来考察,具有审美的维度.  相似文献   

5.
论马克思的人类学唯物主义哲学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从“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进入和把握人类世界,把人理解为他的劳动实践的产物。这在宏观的意义上就上升到了人类学唯物主义的哲学视野:马克思强调人这种存在物和人类生存的特殊性,强调人的生存发展的辨证法;把人的历史性生成归结为人的劳动、人的实践历史的结果,强调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人的生成性本体论关系。马克思的这些重大理论创造,不但为人类解放问题提供了理论前提,而且可以把在逻辑上联系不密切的实践、历史、否定辩证法等纳入同一个逻辑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6.
2006年4月17日,一场由刘平教授发起及其与包弼德教授共同主持的历史学与人类学的跨学科对话在哈佛燕京图书馆会议室举行。该对话围绕着当代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历史人类学的由来、中国历史人类学状况以及台湾的人类学研究等主题展开。而关于"什么是历史人类学"的问题,更是汇聚了来自多方的不同声音。这样的交流和交锋,对于中国当前以及今后的历史人类学研究,有着可以预期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女性人类学与中国女性人类学研究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以往人类学研究偏重男性的缺陷,女性人类学主要研究作为一种文化存在的女性的生存状态,力图通过对女性历史与现实的考察,来探讨女性文化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女性研究在中国的广泛开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整个社会对女性问题的重视及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研究达到高潮,各类妇女研究书籍纷纷问世。但分析近年来我国有关妇女研究的成果,从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其对性别的研究往往只注重女性,或者说是"女性问题研究"。如果能够在这种研究中适当运用人类学深入访谈的微观调查手段,就可以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对妇女个人的主观行动以及她们对中国社会的看法做进一步了解,从而勾划出妇女地位变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8.
孙正国 《人文杂志》2002,(3):104-109
文学人类学的问题 ,也就是在人类学体系中解读文学文本的新思路 ,力图从具有浓厚的人类主体性意义的文学中 ,透视其深层次的蕴含审美在内的人类学本质。这一思路作为文学文本阅读的有益探索 ,既是跨学科互渗的拓展 ,也是文学文本自身的丰富性的发掘 ,因而具有方法论与本体论的双重价值。依据这一观点 ,文章对长篇小说《三里湾》进行文学人类学批评 ,以新的视角探讨这部曾经影响一个时代的重要作品的特征与内涵  相似文献   

9.
文学人类学是文学研究的重要范式,在其范式转换和理论推进的过程中,审美性问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人类学对人类生存经验的研究经历了从普遍性经验、地方性经验到个体性经验的演历,审美经验在经验研究的范式转换中逐渐凸现出来,进入了文学人类学的理论视野。后理论时代,在文学理论重建文学焦点的学科诉求中,经由审美经验的引领文学人类学将会返回文学家园。  相似文献   

10.
科学人类学:一个正在发展的学术领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科学人类学是一个新兴的学术领域,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范式。对国内已经出现的科学人类学、科技人类学和科学技术人类学进行了梳理,讨论了其中的科学史和社会学渊源,并对其中隐含的理念进行了分析。同时,对科学人类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未来的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张庆宁  卞燕 《社会科学》2007,(9):129-136
临终关怀需要多学科合作研究,医学界、社会科学界关注较多的是独立的临终关怀医院或病区,对仍以治疗为主的综合医院,尤其是肿瘤病房和重症监护病房病人的临终关怀缺乏应有的关注。笔者通过对北京某三甲综合医院妇科肿瘤病房和ICU的观察,以及对中国临终关怀发展历程的文献梳理,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的临终关怀肇始于西方医学,医学界、社会科学界不断地反思、找寻适合本土化的临终关怀实践;(2)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需要政府政策、制度的支持。(3)在非普遍人性的原则下,不同区域人民不同的风俗、信仰应该得到医院所处地区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基督教与现代临终关怀的理念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现代医疗体系一部分的临终关怀主要出现和发展于西方社会,其中,西方社会文化中的基督教信仰传统为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以及实践的建制、人员和场所。基督教对临终关怀的提供者,以及对于作为其信徒的临终者和亲属所提供的关于生死问题的信仰关怀和安慰,都与其教义和信仰实践有着紧密的关联。了解基督教在历史上以及现代实践中如何影响了现代临终关怀理念和实践,有助于更为全面和深刻地理解现代临终关怀,进而更适切地展开临终关怀服务。  相似文献   

13.
对功能主义人类学的超越——一个中西比较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晋 《社会科学》2006,24(7):42-51
20世纪50-70年代,西方人类学家基于新近发现的民族志资料,或是既有田野点的再研究,完成了对功能主义的超越。考虑到功能主义范式在中国研究中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学人类学的若干进展,以中西比较的视角,厘清中外学者在不同时空下所展现出的共同的理论线索。  相似文献   

14.
佛教、医学与临终关怀实践——基于人类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晋 《社会科学》2007,44(9):94-105
本文主要讨论佛教与临终关怀运动的结合,佛教所特有的生死哲学与冥想技术,为临终关怀运动的推广提供了重要的资源。通过对案例的叙述与分析,笔者将探讨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下,佛教的临终关怀实践何以成为可能,并在更为抽象的认知层面,对医学与佛教做出比较。  相似文献   

15.
他者的人类学及其本土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学与它诞生地的西方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它所体现的是西方二元对立的宇宙精神———主体因他者的存在而得以确立 ,但它又绝非只是一种西方的学科和思想 ,因为在中国的少数民族研究中也可以找到其对应物。随着文化的本土化发展 ,西方人类学者不断地对人类学学科作出反思 ,国内几代人类学者在关注与西方文化观念构成差异的非西方文化问题时 ,也对人类学的本土化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王文光 《学术探索》2009,(3):140-141
本文从世界文化人类学学科发展的学术前沿出发,从学科体系原创、理论观点原创、研究方法原创等方面,对《美学人类学》一书,给予客观、科学的评价。评论中包含着作者许多独到的发现和精辟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李飞 《社会科学》2006,7(12):105-112
研究西方媒体人类学,必须关注其历时发展脉络、人类学涉足媒体的动因和条件,尤其是具体的研究进路。认同、性别和国家主体建构、生产者与受众及在地化研究等内容是西方媒体人类学研究的焦点。西方媒体人类学处于西方社会文化背景、学术传统以及人类学变迁的多维动力中,既有对经典人类学的继承、发扬,亦有向媒体及相关领域的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18.
临终关怀在我国发展的20多年里,由于种种原因,遇到了若干困境。其根本原因在于制度建设的缺失。基于法律规制的视角,提出了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明确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发展临终关怀所应该履行的职责;修订或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临终关怀服务规范、有序地运行以及推进临终关怀的专业化教育等对策。  相似文献   

19.
田野工作中的三种考验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野工作中可能经历3种考验,其中包括:来自人类学界长期求索的问题,即我们到底有否可能真实、全面地反映社会——文化的现实和真相的困扰的考验;来自人类学职业道德规范、因文化差异而需要的心理调适、文化沟通的考验;来自对精力、体力的检验的痛苦考验。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界对医学人类学的研究从无到有,经历了译介国外学说和理论到逐步呈发展之势,并在吸收借鉴的过程中转向自觉本土化的应用研究。本文回顾了三十年来学界对此所做的研究工作,意在对学者们在理论分析与田野实践中取得的成绩与不足进行梳理和总结,并讨论后续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