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俄罗斯著名作家高尔基从童年时代起就开始通过文学作品初识中国,20世纪初曾邀请契诃夫一起来中国访问,并关心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希望了解孔子的思想,30年代曾就"左联"五作家被害一事向反动势力发出抗议;在高尔基的作品中,也出现过不少中国人的形象,这些形象既体现了高尔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落后面的痛切批判,又倾注了他对作为被欺凌、被损害者的"东方"和中国的真挚同情,两者都显示出作家对于中国的深切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2.
书讯     
贝尔格莱德"国际政治与经济研究所"于1986年出版了P.西米奇撰写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一书.西米奇的著作解释了作为政治意识形态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欧洲文明之外,在具有明显政治权威文明的传统封闭社会中获得成功的原因.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出现及其优越于西方思想之处是以下两个相对独立的历史进程的结果.第一个进程是俄国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解释,第二个进程是中国革命进程的彻底性.列宁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的知识分子开辟了在保持本民族特征的条件下实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初叶,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的同时,十分关心东方革命,特别是中国的革命运动。1908年,列宁指出:“在中国,反对中世纪制度的革命运动近几个月来也表现得非常强烈。的确,对这个运动还不能作出明确的估计,因为关于这个运动的消息很少,而关于中国各地造反的消息却很多,但是,‘新精神’和‘欧洲思潮’中国的强有力的发展,特别是在日俄战争以后,是用不着怀疑的,所以中国的旧式的骚动必然会转变为自觉的民主运动。”列宁在消息很少的情况下,已明确指出当时的中国革命运动与世界革命的联系,及其民主性质。辛亥革命爆发后,列宁以满腔热情  相似文献   

4.
魏海东 《社科纵横》2007,22(11):18-20
列宁东方社会理论是列宁以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理论为方法论基础,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东方落后国家可通过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是列宁对俄国等东方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行的科学探索。列宁东方社会理论无论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是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不可否认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当时俄国的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列宁正确地运用《资本论》的理论科学分析当时俄国实际状况的结晶.《资本论》对列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资本论》指引列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形成,列宁运用《资本论》的理论和方法批判民粹主义,列宁在《资本论》启迪下系统研究黑格尔哲学.列宁以马克思的《资本论》为典范,运用其中的理论和方法、特别突出运用揭露矛盾和分析矛盾的唯物辩证法,对帝国主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深刻研究,撰写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简称《帝国主义论》),明确提出和论证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和最高阶段,揭示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基本特征,为俄国在帝国主义时代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科学依据,提出并论证了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一国内胜利的可能性和必然性,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十月革命后,列宁又运用《资本论》的理论和方法提出、制定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道路、纲领及各项方针、策略等.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民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体现出不同的特点,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的是社会民主,这一思想同他们对资产阶级国家的批判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列宁强调国家形态的民主,继而确立民主集中制,并且把重心放在集中上,这同创建社会主义国家以及俄国严酷的革命斗争环境有关.值得重视的是,列宁后来在思考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民主时,提出了"半国家"的重要思想,这是对社会主义背景下民主政治发展的重大贡献.它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在于:民主集中制对立统一的矛盾体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显然已经不在集中了,党员的主体地位、权利的享有、集体决策、对权力的监督等,成为治党和治国的突出追求,而这正是我们党在追求科学发展中推动政治发展的取向.  相似文献   

7.
应星 《社会》2023,(5):56-86
本文基于比较历史社会学和组织社会学的视角,在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与俄国革命民粹派、第二国际社会民主党以及中国共产党进行相关比较的意义上,对列宁建党理论的经典著作《怎么办?》作了新的诠释。本文先分析了“灌输”机制在欧洲、俄国和中国的异同,而后重点解析了《怎么办?》第四章中三个核心的组织问题:通过对比韦伯对职业政治家的分析,阐释了列宁对职业革命家组织的重要性的理解;通过与中共白区工作的比较,突出了列宁提出把精干的组织核心与差序的组织圈层结合起来的意义;通过与俄国革命民粹派及第二国际的比较,展示了列宁关于政党组织的密谋性和集中性思想的渊源及其流变。本文的上述分析为“组织的武器”这一经典的论题赋予了新的理解。文章最后指出了中国社会学在单位和组织研究上从技术性分析走向追根溯源的政治性分析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战后,日本大力宣传了列宁在《社会民主党在1905-1907年俄国第一次革命中的土地纲领》中提出的"两条道路"的理论,但是并未弄清这个理论在列宁的思想发展中以及在日本资本主义理论史中所  相似文献   

9.
黄建军 《社科纵横》2011,26(6):24-27
在领导俄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列宁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建设党内民主的重要思想,如尊重党员意见表达,充分行使话语权;少数服从多数,也保护少数;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选举制度;强调集体领导,进行党内监督。这些思想蕴含着深刻的政治伦理意义,保障了党员民主权利的实现,为俄国人民的政治实践提供了强大的道德动力。  相似文献   

10.
斯坦利·亨培克,美国著名中国通,20世纪上半叶美国对华政策的重要设计者和执行者.作为远东问题专家,他的中国观深受青年时期在中国经历的影响.在杭州近五年的工作和生活开启了他一生事业的方向,并最终铸就了其辉煌的外交生涯.在杭州生活期问,他目睹中国人民的觉醒与革命,也认识到了中国的政治混乱和经济落后.他的参政为他积累了丰富的对华外交经验.亨培克的中国情结导致了他在未来处理远东问题时经常同情和支持中国,但同时他对中国的偏见导致他不能正确理解中国民族主义的合理要求.  相似文献   

11.
罗嗣亮 《学术交流》2015,(4):175-179
延安时期,毛泽东提出"文艺服从于政治"的命题,与当时亟需借文艺进行革命动员、毛泽东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独特理解、时人对"文化"一词的理解和使用以及对列宁《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篇名的误译有关。尽管这一命题为文艺与政治规定了一种为现实所需要的"不平等"关系,但毛泽东始终反对政治对文艺的过度挤压,主张二者应是一种张力关系,即文艺不应脱离政治,但又须在关注和表现政治的同时保持自身的艺术独特性。这一关系远非"文艺服从于政治"所能概括。毛泽东对文艺与政治张力关系的建构,对于中国文艺走出狭小的个人生活、发掘和表现底层群众的社会生活与诉求,以及辩证处理政治性与艺术性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今天亦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建华 《学习与探索》2008,1(1):232-236
19世纪以来、尤其在克里米亚战争惨败之后,俄国不得不在同时面对强势西方和袁势东方的背景之下,小心翼翼地寻找着自己的国家定位和发展方向.在文化寻根和历史反思过程中,俄国知识阶层对东方文化基本上采取了彻底否定的态度.在俄国知识阶层的视野中,东方与西方是截然对立的两种文化和两条道路,并且最终将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命运和归宿.缘此出发点,他们不仅在谈到俄国落后的原因时,而且在谈到俄国未来命运时,要么是将落后原因归结于东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恶劣影响,要么是把东方和中国列为"野蛮的"、"落后的"、"污秽的"、"黑暗的"、"没有前途的"代名词,从而具有强烈的"东方罪恶意识"和"反东方情结".因此,在19世纪乃至20世纪初的俄国思想文化界中,"东方罪恶意识"和"反东方情结"较为流行.它不仅表现在持极端立场的斯拉夫派和西方派的思想之中,也表现在持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立场的一些学者的思想之中.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对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的精深认识实属罕见,并彰显其弥足珍贵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3.
迟有明 《探求》2002,(Z1):28
一、列宁在批判相对主义真理观的基础上阐明了具体真理观列宁的真理观是在对俄国马赫主义进行批判的过程中阐明的。马赫主义是俄国修正主义者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根据 ,在真理观上宣扬的是相对主义 ,企图用以证明任何诡辩、任何无原则的立场都是正确的 ,其典型代表人物就是波格丹诺夫。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 ,集中批判了波格丹诺夫的相对主义真理观。列宁在批判中指出 :波格丹诺夫的真理定义 ,完全否定了真理包括的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在列宁看来 ,要唯物主义地回答哲学基本问题 ,那就必然承认客观真理。与此同时 ,…  相似文献   

14.
辛亥革命时期的俄国与外蒙古,在外蒙古“独立”问题上存在着很大分歧。在当时的条件下,俄国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身利益,并不支持外蒙古形式上走向独立,而是打着“调停”旗号,面唆使外蒙古脱离中国,投入俄国怀抱,另一面又以维护中国“宗主权”的幌子来控制外蒙古。俄国通过签订《俄蒙协约》、中俄《声明文件》和《中俄蒙协约》等条约,将外蒙古限制在“自治”范围内,从而使其实质上从中国分离出去,并对该地实行“俄治”。  相似文献   

15.
列宁后期思想的政治性质及发展中的一贯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主张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和改善工农关系,认为对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是不能“堵塞”、二是必须引导,并且要求缩小肃反委员会的权力,维护执政党的团结和统一,改革国家机关和反对官僚主义,反对大俄罗斯沙文主义。这说明,列宁的后期思想具有政治平稳性的取向,或者说具有追求国家政治生活平稳发展的政治性质。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初期的思想也具有这样的性质,在国内战争时期的思想的多方面内容具有这样的性质。本文对此进行了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16.
(一) 《复活》是托尔斯泰的重要作品之一。在这部作品中,托尔斯泰比起他以前的作品来,不仅更为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了当时俄国的社会现实,而且也更完整、更集中的反映了托尔斯泰思想中进步的一面和反动的一面。1889年托尔斯泰就开始构思这部作品,1899年正式完稿,先后經过十年的时间。这时期俄国社会的特点是什么呢?正是列宁說的:“农奴制度的痕跡及其直接的残余渗透了俄国整个經济的(特别是农村的)和整个政治的生活,同时正好这个时期是资本主义从下面加劲成长和从上面培植的时期。”俄国从1861年后,农奴制度在名义上虽然解体了,但当时的农业經济,实际上还是一种旧的农奴制度的經济,在政治制度上也完全渗透着农奴制度的精  相似文献   

17.
罗贤娇  王瑜 《创新》2021,15(6):1-11
马克思以唯物史观研究俄国等东方社会发展问题时,提出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理论设想.列宁第一次把马克思这一理论设想付诸实践,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列宁关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实践探索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跨越资本主义不可能一步到位.首先是通过革命跨越作为社会"制度"即上层建筑层面的资本主义;其次是通过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在经济基础层面跨越资本主义;最后是利用社会主义制度对"国家资本主义"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限制,以避免资本主义的灾难,从而实现全面跨越.二是在农业生产上采取"迂回过渡"策略,对农业生产进行了一定的"妥协".列宁的探索留下了宝贵启示:"跨越"需要以把握"世界历史"趋势为前提;"跨越"不是要从经济上全面"拒斥"资本主义;既"占有"又"避免"是跨越的基本原则;"跨越"是一个辩证的历史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18.
罗贤娇  王瑜 《创新》2021,15(6):1-11
马克思以唯物史观研究俄国等东方社会发展问题时,提出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理论设想.列宁第一次把马克思这一理论设想付诸实践,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列宁关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实践探索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跨越资本主义不可能一步到位.首先是通过革命跨越作为社会"制度"即上层建筑层面的资本主义;其次是通过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在经济基础层面跨越资本主义;最后是利用社会主义制度对"国家资本主义"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限制,以避免资本主义的灾难,从而实现全面跨越.二是在农业生产上采取"迂回过渡"策略,对农业生产进行了一定的"妥协".列宁的探索留下了宝贵启示:"跨越"需要以把握"世界历史"趋势为前提;"跨越"不是要从经济上全面"拒斥"资本主义;既"占有"又"避免"是跨越的基本原则;"跨越"是一个辩证的历史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19.
十九世纪末叶,世界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和掠夺势力范围的斗争达到了高潮。沙俄军事封建帝国主义为了扩张殖民地,千方百计掀起对华战争,妄图肢解中国。正如列宁指出的:“在俄国,最新型的资本帝国主义在沙皇政府对波斯、满洲和蒙古的事业中充分显露了身手。”①沙皇尼古拉二世登基后,急不可待地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沙俄陆军大臣库罗帕特金亦步亦趋,不遗余力地鼓吹扩张主义谬论,处心积虑要吞并中国的东北和蒙古地区。1903年2月16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我们皇上的脑袋中有个宏大的计划:为俄国夺取满洲,把朝鲜并入俄国,还想把西藏并入俄国。”②  相似文献   

20.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俄国形式主义文论从最初作为清算极"左"文艺思潮,冲破"文艺从属于政治"观念束缚的一支重要力量,到80年代中期文艺批评界"方法热"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再到90年代后期对文学创作观念和后现代文化研究立场产生深刻影响,至今在中国已经走过了30年的接受、演变与影响的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