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1925年12月,冯玉祥统率的国民军与奉系军阀在关内的势力直隶(今河北省)军务督办李景林之间曾有一场激战,史称国奉战争。李景林是奉系重要将领,在派系林立的奉系军阀集团中属于新派中的大学派(土派),受到奉系中占统治地位的老派和新派中的士官派(洋派)的排挤。为保有直隶地盘,他曾反对张作霖对国民军用兵。因而,李景林曾经暗中参与奉系重要将领郭松龄联合冯玉祥反对奉系张  相似文献   

2.
发生在一九二五年秋天的直系军阀浙江军务督办孙传芳与奉系军阀张作霖之间的浙奉战争,奠定了后来广东国民革命军北伐前夕全国政治军事形势的部分格局,在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影响。这次战争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经过如何?怎样正确评价?有待人们研究,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初步探讨。浙奉战争是由孙传芳首先发动的,他发动反奉战争同当时中国政治军事形势的发展密切相关。一九二四年十月的第二次直奉战争,由于直系将领冯玉祥阵前倒戈,回师北京,另组国民军,吴佩孚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战败,浮海南逃,战事遂告一段落。国奉双方妥协的结  相似文献   

3.
受国民革命的影响,1925年下半年接连爆发了浙奉战争、郭松龄反奉战争与国奉战争,掀起了全国反奉反帝运动的高潮。浙奉战争爆发后,郭松龄于滦州举兵,意图推翻张作霖的统治,冯玉祥也随之通电讨奉。滦州兵变后,日本政府采取了"暂时静观"之策,大搞外交作秀;军部则采取了"分段干涉"之策,以实力援奉。日本驻华使、领、殖机构力主及时援奉,驻华日军则一开始就竭力阻击郭军。在郭军兵临营口时,日本军政两界干涉政策合流,加藤内阁适机出兵,军部也由"分段干涉"转向了全面干涉。在日本的全面干涉下,郭松龄兵败被杀、曝尸奉天,冯玉祥败归西北、被迫下野,反奉战线彻底崩溃,奉张借日援起死回生,日本藉此进一步加深了对华扩张。  相似文献   

4.
东北军将领郭松龄,为铲除封建军阀,投身张作霖军中,借助与张学良的特殊关系,谋取兵机,潜蓄实力,于1925年11月举兵反奉,宣布讨伐张作霖,推荐张学良统帅东北。郭松龄倒戈反奉战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郭松龄与张氏父子的关系,使这段历史更富传奇色彩。(一)张作霖出身绿林,乃一介草莽英雄,因其钻营有术,诛杀同类,镇压革命党人,由一清军管带而至巡防营统领。辛亥革命后,一跃而为民国师长、奉省督军、东三省巡阅使,成为威震一方的东北王。第一次直奉战争,奉军的惨败,使张作霖深切感到:“前此不学无术之军官…  相似文献   

5.
很早以来,奉系军阀内部就存在很多矛盾,有老派、新派之别,亦存洋派、土派之争。张作霖、张作相、张景惠等“绿林兄弟”属老派,杨宇霆、郭松龄、姜登选等为新派。新派内部,又分成洋派和土派。洋派也称为士官派(日本士官学校出身),以杨宇霆、姜登选为代表;土派也称为大学派(国内陆军大学毕业),以郭松龄、李景林为代表。由本身利益决定,士官派与老派观点一致,对外亲日,对内好战,思想反动,属于守旧派,以张作霖、杨宇霆为总代表。新派,特别是其中的大学派,反对军阀混战,主张励精图治,发展实业,思想趋向进步,属于革新派,以郭松龄和后起的张学良为总代表。随着奉军的崛起和没落,革新派与守旧派之间的争斗亦日趋尖锐化。可以说,一九二五年底郭松龄举兵反奉,是两派矛盾发展的一次公开暴露,而一九二九年初张学良诛杀杨守霆、常荫槐,则是这种矛盾的总爆发和总解决。  相似文献   

6.
发生在一九二五年秋天的直系军阀浙江军务督办孙传芳与奉系军阀张作霖之间的浙奉战争,奠定了后来广东国民革命军北伐前夕全国政治军事形势的部分格局,在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影响。这次战争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经过如何?怎样正确评价?有待人们研究,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初步探讨。浙奉战争是由孙传芳首先发动的,他发动反奉战争同当时中国政治军事形势的发展密切相关。一九二四年十月的第二次直奉战争,由于直系将领冯玉祥阵前倒戈,回师北京,另组  相似文献   

7.
1924年10月22日,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不久,与奉系张作霖等拥段祺瑞上台。1926年4月10日,冯玉祥国民军又将段祺瑞推翻。从此,冯的政敌给他冠”倒戈将军”的称号。冯玉祥及国民军与段祺瑞执政府的关系比较复杂。本文试述其发展始末,并以此窥探冯玉祥政治思想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8.
关于1925年底中共领导人与国民党右派首领谈判的原因,传统观点认为,陈独秀等人鉴于郭松龄倒戈失败,吴佩孚、张作霖联合对付国民军等事件的发生,判定革命正从高潮走向低潮,因而同国民党右派首领谈判,以应对北方形势的恶变。实际上,谈判与郭松龄倒戈失败等事件并无关联,真正的原因是为了防止国民党走向全面分裂。  相似文献   

9.
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所击败的直系军阀吴佩孚,后来为什么能够东山再起?吴佩孚再起后为什么又能立即与张作霖结成反革命联盟?直奉军阀是如何联合进攻倾向革命的国民军的?国民军在山东、河南失败的原因何在?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0.
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所击败的直系军阀吴佩孚,后来为什么能够东山再起?吴佩孚再起后为什么又能立即与张作霖结成反革命联盟?直奉军阀是如何联合进攻倾向革命的国民军的?国民军在山东、河南失败的原因何在?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1.
1924年11月19日,孙中山在上海曾说:“这口曹吴的武力统一,被国民军推翻了,兄弟以为到了讲和平统一的时机”。(《孙中山选集》第884页)孙中山所说的这个“和平统一的时机”,就是当年北京政变后一度出现过的一段非常短暂的时间。10月21日,直军第三军总司令冯玉祥从第二次直奉战争的前线倒戈回京,囚禁“贿选总统”曹锟,控制了北京。这就是所谓北京政变。北京政变之后,奉系成了北方实力最强的军阀。张作霖要求乘胜向鲁、皖、苏发展,为其部下寻得地盘,并为包围北京,控制中央政权准备条件。  相似文献   

12.
1925年“五卅”运动以后,我国工人运动、农民运动以及革命学生的爱国运动蓬勃发展。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高潮即将到来。在这样的形势下,日本帝国主义深怕它的走狗北洋军阀的垮台,会(井彡)响它在华的既得利益,实现不了“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的野心,便与北洋军阀互相勾结,狼狈为奸,故意挑衅,制造事端。1926年B月,在冯玉祥的国民军与奉系军阀张作霖作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见张作霖屡次失利,便公开出面  相似文献   

13.
第二次直奉战争后的冯玉祥部在直奉两系武力挤压下退驻西北,这对久踞西北的回马集团来说无疑是前所未有之威胁,因为冯玉祥统一西北的战略目标终将与其既有利益发生冲突。如果说河州事变是回马集团对国民军入甘后的一次武力试探,那么凉州事变则是国民军对凉州回马势力的一次军事打击。虽然说河凉事变是国民军与回马集团之间政治博弈与武力冲突的产物,但其发生发展及所造成的的回汉仇杀给西北民众带来的心理伤痛至今犹存。如何消解回汉纠纷,正确处理回汉民族关系,不仅是当时冯玉祥及南京国民政府审慎思考的问题,也是今天我们需要正视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4.
中原大战是在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的矛盾不断激化的情况下爆发的。本文试就中原大战前蒋冯矛盾与争端作一探析。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南京建立了国民党新军阀政权。6月,蒋介石与冯玉祥通过徐州会议,实现了国民党这两派新军阀的合作。1928年2月,蒋冯结拜“换谱兄弟”。4月,在北伐奉系张作霖的战争中,蒋冯携手并肩,阎锡崇山、李宗仁积极加盟,四派新军阀组成的“二期北伐”军很快就打败了奉张军,迫使奉张军退回东北。但是北京天津打下以后,蒋、桂,冯、阎四派对张作霖的临时团结立即解散,“变为四派内部激烈斗争的局面。”①仅就蒋冯关系而言,他们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明显突出。  相似文献   

15.
1924年十月,直奉二次战争,吴佩孚坐镇滦州,派冯玉祥出喜峰口,从侧面进攻辽宁。冯玉祥潜师回到北京,联络胡景翼、孙岳发出漾电(二十三日)组织国民军,囚曹锟,逐宣统,欢迎孙中山先生北上主政。这次政变,当时报纸上称叫“冯玉祥倒戈”,冯玉样自称作“班师之役”,有时也叫“首都革命”。首都革命这个名词最初实出于续桐溪(西峰)。首都革命的主谋,也就是续桐溪。1923年,陕军胡景翼驻兵顺德、安阳之间,刘守中(允成,同盟会会员,以后长期当  相似文献   

16.
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集团与日本之间关于满蒙铁路问题展开的交涉是探究日奉关系中最为复杂和突出的一个问题。铁路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涉及到政治、军事利益,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动态。日奉双方围绕满蒙铁路交涉的合作利用、利害冲突具有很大的代表性。纵观当时国内外形势,联系路权外交的重要影响,可以更准确地评析日奉之间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17.
《老友》2003,(9)
——"那你该先把我打死,你说,你要不打死我,那我是你的长官,你就动不了,我就要给你下命令!"——"就这样,我们把吴佩孚打得落花流水。"——"冯玉祥倒戈五十万元钱,还是我在车站交给他的。"我先说跟我打过仗的,我的对手吴佩孚,我最不佩服他。第二次直奉战争时,叫我们把他打得稀里哗啦。整军经武之后,东北军士饱马腾,气势如虹。此时,曹锟、吴佩孚等直系首领,没有把张作霖看成是一种威胁。一九二四年,曹锟因贿选总统  相似文献   

18.
对于第一次直奉战争失利后奉系集团规模空前的整军经武之作用的评价,学界多从封建军阀纯粹牟取私利的负面影响方面加以考量。但如果以当时国家四分五裂难以形成国防合力这一特殊的历史条件为出发点,可观察到奉系集团整军经武的积极作用。奉系集团在与其他军阀争权夺利的同时,实际上也相应独立地担负起了保卫东北边疆主权、领土完整与安全的军事斗争任务。正是在这个层面上,奉系集团的整军经武,对于抵制日俄扩张东北,增强东北边疆的陆防、海防能力等方面,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直系将领冯玉祥从前线秘密回师北京,于10月23日发动了推翻直系军阀政权的政变。这次政变,对当时国内的政治军事形势和往后的历史发展都有较大的影响,是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过去对这次政变研究较少,也未给予应有的历史地位。本文试图对这次政变的原因、结局及其性质和历史作用作点初步的探讨。一北京政变发生时,人们普遍地感到“突如其来”,其实它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由来已久的。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后,直系单独控制了北京中央政权。直系军阀与全国人民和孙中山为代表的广东革命势力的矛盾、直系军阀与奉系和皖系军阙的矛盾,以及直系军阀内部的矛盾都在发展。北京政变就是这些矛盾在其相互联系中斗争发展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曹锟,字仲珊,直隶天津人,生于一八六三年。北洋武备学堂毕业,清末为袁世凯北洋第三镇统制。辛亥革命后,历任北洋军第三师师长、直隶督军、直鲁豫三省巡阅使。1919年冯国璋死后曹锟成为直系重要首领。北洋军阀各派在帝国主义的操持下,为争夺地盘连年混战,1920年曹锟联合奉系张作霖,战败了皖系段祺瑞,不久第一次直奉战争又在京津一带开战,张作霖败退关外,曹锟遂成为北京政府的“狄克推多”。曹锟为夺取全国最大的权力,1922年在英美帝国主义支持下,首先演出了一幕所谓“恢复法统”的阴谋剧,为其排除异己谋夺总统制造根据;转年又驱逐了被他扶上台的大总统黎元洪,扫清了窃夺总统的障碍;随后才以五千银元一票的价格收买国会议员五百九十人,被举为大总统,史称“曹锟贿选”。这一历史丑剧的出现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和错综复杂的发展过程的。 本文试图探讨其前后梗概,进而揭露北洋军阀毁法、独裁、卖国的罪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