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公民社会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国公民社会发展过程中,在公民社会环境、制度建设和自身发展等方面存在诸多有利因素,但同时也在外在环境和内在发展上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因此应通过改善环境、完善制度、培育公民意识、发展中等收入阶层和发展现有公民社会组织等措施构建我国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2.
美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新近规定申请移民的人士须提交新经济担保书(1-864表格)。根据该项规定,新的经济担保书将由美国的申请人填写,并同时附上自己在过去3年里的税单,以证明自己的收入。新的经济担保书最重要的内容是:担保人的年收入必须在美国公民收入贫困线的125%以上。达不到这一收入的人士,原则上将不再具有申请亲属去美国的资格。 收入达不到要求的家庭,担保  相似文献   

3.
收入分配改革依赖于社会管理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永香 《东方论坛》2012,(1):104-107
收入来源于社会,要改变不公平收入格局应该到社会中寻求解决的对策和力量。传统理论因为未曾发现收入来源的社会性而局限于在市场解决,所以改革收效不大而使一些人失去了信心。从市场转向社会,目标定位于社会,让社会各方在产出结构中都有获得收入的机会,以此实现收入的重新分配。以改革获得公平收入的追求者,是社会中的公民。将分散、自为的公民组织起来,构建成有共同利益的公民社会,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税收的本质是国家为实现社会公共需要管理,依据税法对公民利益进行的有限度剥夺.长期否认税收本质一般性造成的理论矛盾无法解决,现实损害也难以估量.税收本质的一般性完全有可能与社会主义本质相结合.税收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大作用为积累资金;公平税负;体现国家产业政策导向;调节收入差距;监督社会经济活动;发展对外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政治、文化纲领与税收的密切关系如下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影响经济;税收是依法治国方略的构件;公民的钠税意识是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公共收入由税收收入与非税收入两部分组成,税收的直接侵财性往往会引发社会的关注,而非税收入本质上不同于税收活动对于私经济主体财富的直接剥夺,但非税收入的财富汲取能力不亚于税收。由于非税收入的实现方式的隐蔽性,因此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也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在本质上,非税收入同样关乎全体公民的福祉,并且在极大程度上映射出一国财政发展阶段的真实面目。  相似文献   

6.
遗产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包括:(一)公民的收入;(二)公民的房屋、储蓄和生活用品;(三)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禽;(四)公民的文物、图书资料;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恢复存款利息税与降息这两种宏观调控方法进行比较研究,认为恢复存款利息税相对于降息有着以下明显的优越性:首先可以将征收到的税款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直接补给低收入者,增加离退休职工、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及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镇居民收入;其次,可以增强公民纳税意识,使税制更趋于完善;再次可以使税收起到调节国家经济的杠杆作用,缩小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促进投资,鼓励消费。更好地发挥社会资金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有利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相互协调。  相似文献   

8.
各国的货币发行权由各国的财政部或中央银行等货币发行方行使,货币发行的结果便是货币发行方征得与所发货币面值相等的“税金”,意味着在国家与人民之间建立起一种同税收契约关系具有同等性质的货币契约关系,可将其看作公法上的债权债务关系。货币契约是确立公民与国家之间、国家机关之间财产征稽与缴纳关系的规范基础,是政府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依托。在这一契约关系中,政府、中央银行等依据宪法和中央银行法向公民征收通胀税,公民负有缴纳的义务;国家征收通胀税的对价是承担保持物价稳定、提供公共服务的义务。货币发行收入如未纳入公共预算,不受法律约束,将会不可避免地导致腐败和寻租行为,对公民的基本权利造成严重伤害。通过立法明确界定货币发行收益的权属,将该项收入纳入立法机关和公众的监督之下,可防止货币发行收入不受预算控制的问题,降低货币发行方通过货币发行获取法外利益的可能,提高通过货币发行谋利的机会成本。通过《预算法》的修订可以达到这一目的。在现代国家,政府预算必须反映政府的一切收入和支出,不允许政府有预算外公共财政资金。预算外资金的存在意味着不受预算法控制的政府财政权的存在,而法治国家法律至上的原则要求一切国家权力皆须依法存在、依法行使,不允许法外权力存在。因此,即将付诸修订的《预算法》应当明确禁止预算外收入,并将货币发行收入、公债收入等各项收入一并归入公共预算收入的范畴,从而给货币发行方套上法治的笼头。  相似文献   

9.
税收特征的哲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了税收基本特征中存在的强制性与自愿性、无偿性收入与有偿性支出、固定性与可变性的三对矛盾。分析认为,在诸矛盾中,强制性与自愿性是主要矛盾。强制性是税收个别无偿性与整体有偿性实现的前提;为防止强制征收中的随意性,要求征税标准相对固定。当无偿性收入和有偿性支出各自达到一定数量时,二者可以相互转化。在纠正对税收特征传统认识的同时,提出通过提高公民文化素质、完善法律和提高财政支出的使用效率等方法来提高公民纳税自觉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议确定了在中国"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谐社会的核心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关系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根本.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公民收入差距的问题日益突出,其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阻碍,也成为了和谐社会中的不安定因素.本文从公平与效率的角度出发,对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了相关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陈云经济发展观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云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奠基人和开创者之一 ,在经济领域里的理论贡献举世瞩目 ,他的经济发展观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内容 :经济发展必须与国力相适应 ;经济发展必须和环境资源协调一致 ;经济发展必须以效益为核心 ,注意内部协调发展 ;改革旧的经济体制 ,推进经济发展 ;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推进经济发展。陈云的经济发展观包含了可持续发展的丰富内涵 ,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GDP主义、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GDP是国际上普遍适用的考察国民经济发展变化的重要工具,但是仅凭GDP来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状况,不能得出全面正确的结论。近年来,许多国家开始探索建构GNH指标体系来衡量和评价国家的发展水平,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GNH是人类财富指标体系的又一次伟大发明,它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从"以生产为中心"转向"以国民幸福为中心"。GNH指标体系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必须致力于制度基础变革:摒弃速度型发展战略思维,确立稳健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健全和完善干部考核机制,弱化地方过度追求GDP的制度激励;减少宏观调控的行政色彩,有效提升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加速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积极致力于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全面改善经济发展的结构和质量;构建与市场经济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相适应的民主法治下良序的市场经济秩序;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体制动力。  相似文献   

13.
重庆在学习其他直辖市发展经验的同时,还应注意借鉴东部各省大力培育次中心城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经验。次中心城市的培育对于重庆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促进作用。重庆应选择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产业结构较合理、区位条件较好、发展环境较优的周边区市作为次中心城市进行大力培育,在培育过程中应注意改革户籍制度以加速人口向次中心城市集聚、培育良好的发展环境以完善次中心城市功能、适当调整行政区划以提高次中心城市的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存在着对资源环境的权责不对等问题,生态文明城市应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统一的文明城市,为使文明城市既能青山绿水常在,又能金山银海富存,应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结合,拓宽经济发展思路、变革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推进产业生态转型,探索走生态经济之路。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世界上对经济犯罪适用死刑的极少数国家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经济犯罪也日益严重,立法机关希望通过死刑的适用来遏制经济犯罪。但事与愿违,死刑的适用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还违背了刑罚的目的和罪刑均衡原则。因此,我国在立法上应当废除对经济犯罪的死刑,规定经济犯罪的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并附加适用财产刑。  相似文献   

16.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经济法的理念产生了巨大冲击,直面变革,转换视角应当成为经济法的时代使命。为此,经济法必须以科技为本作为价值取向,完善科技法制,推动科技创新,同时导入可持续发展理念,完善经济调控法制,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实现延安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实现延安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要以富民为先为根本目的,以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南北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基本前提,以加快改革、扩大开放为强劲动力,以化解采油权上收、退耕还林断补两大政策风险为重要保证,以构建延安创新体系为主要抓手,以加快产业培育、强化产业支撑为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8.
国有经济规模不是人为设定的,而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等内生决定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有经济规模先上升后下降;同时,市场机制越完善,国有经济规模越小,反之,国有经济规模越大。研究表明,我国国有经济规模的变化与这一趋势是基本吻合的。这启示我们:在西部大开发中首先要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将国有资产更多地配置到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行业中去;西部要积极调整所有制结构和国有经济规模,在大力发展效率高的非国有经济的同时,从战略调整国有经济的存量结构,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为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份额的变化情况,选用1979—2003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经济增长主要是靠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特别是资本投入)来拉动的。因此,今后应不断增强我国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到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增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经济法的属性研究必须应当建立在一定的标准之上,援引近临相关学科的基本范畴,从不同的角度对经济法的独立性和科学性予以审视,在同属于法律规范的范围内探讨部门法律属性,应当遵循“厚特殊轻一般”的原则。经济法的属性即是如此。我们不怀疑经济法的社会性,但不赞同将社会性作为经济法的独立属性予以探讨。相反,从经济法的逻辑起点到经济法的价值归宿都在彰显其独立于其他部门法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