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晚清以降,中国政治、经济、社会诸方面均发生剧烈且深刻的变化。清政权的军队亦出现新的变化与转型,主要表现为经制军队八旗、绿营渐至衰败,代之以湘、淮军等勇营继起。晚清清军马队营制经历了两次变化,第一次是湘、淮军的勇营制代替了八旗、绿营的马队营制;第二次是由传统马队向近代化的骑兵方向过渡。  相似文献   

2.
李秋生 《中华魂》2014,(23):38-39
在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之际,新华社解放军分社与参考消息报社联合策划《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专栏,邀请28位将校级军事名家分别从学术、制度建设、战略战术、文化等多种角度反思甲午战争的教训与启示,这些论述对国人重温历史以及当代国家建设与国防军队建设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甲午战争与中华民族的新觉醒吴剑杰甲午战争前,中国经历过多次对外战争。战败的刺激,促使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放下“天朝上国”的架子睁眼看世界,提出和发展了学习西方长技以维护中国传统封建政制的思想主张,“中体西用”成为甲午以前的主要思想潮流。甲午一役的深创巨痛...  相似文献   

4.
甲午一役,中国惨败,这成了维新派提出系统的变法理论的重要契机。本文通过甲午战争与戊戌变法的紧密联系,指出甲午战争对变法运动的多方面影响,并以甲午战争为界,阐述了“变法维新”由一些进步知识分子的思想主张逐步发展为具有一定群众基础的变法运动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5.
近代以来日本海权意识不断膨胀,成为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思想根源。甲午战争同时成为建构近代日本国民国家的逻辑起点,进一步刺激了日本向海外扩张的野心,形成了面对中国颇具优越意识的"蔑视型"的"甲午史观"。甲午战争从思想观念上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国人从制度层面进行反思和改革。甲午战争及其后日本发动的一系列侵华战争干扰和打乱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甚至对当代的中日关系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勇卫营设置于明末崇祯年间,由四卫营、勇士营改编而成,是崇祯帝即位后京营改革的关键一环。勇卫营虽称天子禁卫,却常年四方作战,或北御清兵,或南征流寇,战果颇著,是明廷倚重的重要军事力量。崇祯十五年(1642年),督理勇卫营太监刘元斌因“杀良冒功”被崇祯帝诛杀,成为勇卫营重要的转折点。“杀良冒功”并非刘被杀的真正原因,是否存在杀良冒功之事亦存疑,这恰是崇祯朝政治气氛的独有特色。甲申之变后,南明各政权亦设勇卫营,但其战斗力不可与崇祯朝勇卫营相论,且常成为各方夺权斗争的主角,其命运与各政权兴衰息息相关,并最终与南明政权一起灭亡。勇卫营的历史是晚明军事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晚明政局的发展变迁,也是晚明朝廷政治公信力崩溃的真实体现。  相似文献   

7.
探索和研究廖仲恺的觉醒与甲午风云的关系,有助于从一个侧面去加深理解甲午战争之所以是近代中国的重要转折点,以及了解廖仲恺早年革命思想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8.
刘菊素 《社区》2009,(35):42-42
中日甲午战争期间,外交官宋育仁曾提出一个奇袭日本本土的计划.如果他的奇袭计划能得到清政府的支持,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或许会是另一个样子……  相似文献   

9.
甲午战争是中国政治文化演进的重要标界。完整意义上的中国资产阶级政治文化出现于甲午战后。甲午战争推助了中国政治心态的转换 ,加速了中国政治价值观的革新 ,促成了知识精英政治人格的激变  相似文献   

10.
自1847年中国民间第一批学子留学美国到辛亥革命爆发,晚清知识界进行了一系列的留学教育活动,主要是洋务时期的官派欧美留学教育以及甲午战争后的日本留学潮。晚清的这两次留学运动对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征清诗史》是一部反映甲午战争的日本汉诗专集,其以诗歌的方式从形式与内容两方面完成了对“诗史”的阐释,在甲午日本汉诗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征清诗史》详细记述了甲午战事的经过,表现了战争场面,通过对战争环境与氛围的渲染、对战争场景的多元表现及对参战人物形象的塑造等三个方面建构出了甲午战争影像。在形式方面,其诗、注、评有机结合的叙事特点拓宽了传统“诗史”的表现形式,组诗的叙事方法又强化了其“诗史”特征。另外,《征清诗史》中征引了大量日方战争史料,对甲午战争史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2.
晚清的巡防营李英铨清朝末年,清政府在致力于建立常备新军的同时,还建立了中国半近代化性质的军队——巡防营。巡防营实质上是清末防军的进一步发展和变化,从防军发展而变化为巡防营基本上代表了清末军制发展变化的一条线索和重要方面。本文主要对巡防营改编成立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甲午战争百年祭张振鹍现代史上,日本发动或参与过多次对中国的军事侵略。其中最重要的有两次:一次是1894年(清光绪20年)爆友的战争,因为这一年是中国以干支纪年的甲午年,所以通称甲午战争。另一次是1937年(中华民国26年)开始的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前一...  相似文献   

14.
甲午战争与近代社会思潮的转型黄顺力中日甲午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堂堂“天朝”败于蕞尔“岛夷”,这一结局所产生的影响不仅反映在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而且也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直接促成了世纪末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转型。一、甲午战前洋...  相似文献   

15.
中日两国在甲午战争研究领域均取得丰硕成果;然而就甲午战争国际法研究而言,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中国同日本均存在较大差距。甲午战争在国际法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性并未得到中国学界的足够关注。甲午中日战争是国际法发展历史中的标志性事件,它使日本成为第一个加入西方国际法体系的亚洲国家;从研究方法上看,研究战争是对国际法进行宏观把握的有效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全面认识国际法并把握其本质;甲午战争国际法研究无论在战时还是在战后都对维护国家利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甲午战争国际法研究亦有利于中国掌握话语权成为国际法秩序体系的创造者。  相似文献   

16.
甲午战前,国际帝国主义利用日本充当打手,在中国获得特权,各国均沾其利,日本则利用西方坐收渔利的阴谋和清政府的软弱腐败,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  相似文献   

17.
晚清商业七十年──一百年前中国商业的重大变迁王相钦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1年清王朝被推翻的约七十年间,中国历史上称之为晚清。在晚清时期,通过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一系列侵略战争,外国资本主义国家以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下,中国的...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80年代中叶俄国重返远东国际舞台,推行了谨慎向朝鲜渗透、以中国为潜在对手逐步破坏清政府对朝鲜宗主权的远东外交政策,1894—1895年日本发动了侵略朝鲜和中国的甲午战争,在甲午战争期间,俄国的远东外交政策经历了由尝试单独调停中日矛盾到静观其变、寻求与英国共同调停,再到最终选择联清的转变。考察俄国因应甲午战争调整远东外交政策的过程,进而探析其原因,可以了解甲午战争对东北亚国际政局的深远影响以及中俄第一次秘密结盟的背景,并对甲午战争进行再反思。  相似文献   

19.
甲午战争后的浙江农业沈雨梧一百年前的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中日(甲午)战争意味着古老中国的终结,意味着它的整个经济基础全盘的但却是逐渐地革命化,意味着大工业和铁路等等的发展,使农业和农村工业之间的旧有联系瓦解。”...  相似文献   

20.
王晓秋 《中华魂》2014,(14):38-39
今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转折点。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曾说:“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戊戌政变记》)意思是说,中国人做了四千年“天朝大国”之梦,从甲午战争被日本打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以后,开始被唤醒了。甲午战争究竟是如何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