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中坚持系统观念是一个重要方面,它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新时代十年全面深化改革之所以取得伟大成就,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在于将全面深化改革看作复杂的系统工程,用系统思维方法论来推进改革。从系统的整体性向度,强调改革的总体效果,进行全局谋划,加强顶层设计,追求综合效应。从系统与要素的关系向度,坚持既强调改革的整体推进,又注重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重点突破,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从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共时性关系向度,注重各项改革的关联性、协同性、耦合性。从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历时性关系向度,讲究改革的过程性和时序性,把握好改革的力度与节奏。从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向度,将中国的改革置于世界历史进程之中,坚持以开放促改革。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是我国改革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改革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是一场伟大的实验”、“改革是全面的改革”、“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政治体制改革是改革的“一个标志”、赶上时代“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三个有利于”是改革的判断标准,都是邓小平改革理论的重要观点。正是这些重要观点集中反映了邓小平对中国改革的深入思考和战略谋划——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思考和谋划。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之际,重温邓小平关于改革的重要论述,深刻理解和把握邓小平改革理论的重要观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对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这些基本观点和方法是关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方法论。因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关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性视野下,中国改革发展观经历了具有否定之否定意义的三重转换:以民族独立为主题,以激进革命为手段的道义性"追赶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人民富强为目的,探寻体制性财富增长的功利性"渐进改革观";当代"以人为本"、以建构和谐社会为目标的共识性"科学发展观".这三重发展观的转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伦理价值取向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约束条件和方法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林金忠 《学术研究》2008,36(2):76-83
经济学家们长期致力于将经济学打造成一门"纯洁的"经验科学,他们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摆脱经济学研究人的经济行为所必然涉及到的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价值观念.为此,他们区分了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并把前者视为他们心目中的"纯洁的"经济学.可是.这样一种"纯洁的"经济学需要某种方法论基础,而它所缺乏的也正是一个可靠的方法论基础.罗宾斯对"纯经济学"研究的性质和研究范围的狭窄界定、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基本行为假设、弗里德曼的"假设不相关性"观点,乃至经济学家们对经济学的数学化等等,都是迄今为止经济学家们为此而做出的努力.然而,这些努力未能为实证经济学提供一个可靠的方法论,实证经济学的方法论始终仍是似是而非的.  相似文献   

6.
朱秀英 《东岳论丛》2001,22(1):53-55
始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中国改革 ,呈现出的渐进性特征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正确妥善地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实现体制的平稳转轨、平稳过渡 ;改革先从农村开始 ,然后再把经济体制改革全面铺开 ;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后配套进行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军事体制的改革 ;政治体制的改革 ,必须有领导、有秩序、有步骤的展开 ,尽可能平稳进行 ;改革必须分阶段进行 ,循序渐进 ;改革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论原则。中国的改革之所以走渐进式发展的道路 ,是历史的必然 ,是由改革的性质和中国的国情决定的  相似文献   

7.
关于我国户籍制度改革途径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又到了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许多学者和实际工作部门的同志对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方向或路径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本文对这些观点作了整理,据其主要倾向将之归纳为“取消论”、“脱钩论”和“统一论”三种,并分别进行了综合比较分析。总体认为,尽管这些观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其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片面性。在归纳评析现有的不同观点基础上,本文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我国当前户籍制度改革路径的大致思路,即建立一种全新的、独立的和完整的户籍制度,并与改革完善其他相关制度相结合,同步推进,协调进行,统筹考虑。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对我国经济改革的实践进行战略设计和总体运筹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现代特色并立足于现实中国实践的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改革方法论,这就是中介方法论。二十年来,我国的经济改革,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到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从经济成份比重的变化到产权总量的控制,等等,所有这些变革并没有动摇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改革是在“中介”层次上进行的。中介方法是我国经济改革取得巨大成功的方法论层面的重要原因。一、作为一般方法论的“中介”方法的逻辑分析对经济改革方法论的研究,不仅需要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实践中进行…  相似文献   

9.
联合国改革长期以来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理解这一进程的未来走向,有必要清醒地认识它所经历的历史发展.联合国改革涉及组织结构、管理程序以及宪制安排三个方面,涵盖国际安全以及经济和社会问题两个主要领域,反映出各国在这些问题上的不同立场和观点.联合国改革努力的不同规划表明,在这些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仍然困难重重.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农民问题实质上是土地问题.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农村土地制度出现了一些问题,损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本文评述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各种主要观点,阐述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近期、中期、长期目标.  相似文献   

11.
完善人大制度: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当务之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应当以改革与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突破口,重点释放人大已有的政治功能,使之充分发挥代议与监督的职能。行政体制改革和基层民主是必要的,但是不能作为政治改革的替代方案,在政治改革没有实质性进展的情况下,这些改革局限是十分明显的。党内民主从策略和性质上讲都不能成为当前政治改革的选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改革既是一种明智的战略选择,同时又能够实现以人民民主促进党内民主的目标。人大改革一方面要强化人大监督职能,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如何监督人大,这是人大改革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建国之初的司法改革运动,是新中国司法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司法事件.作为当时政法战线主要领导人之一的董必武,具体领导、组织、推动了这场司法改革运动.董必武明确提出了司法改革运动的性质、目的、工作方针和工作重点,强调这场运动是反对旧法观点和改革整个司法机关的活动,旨在于使各级人民司法机关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纯洁起来,由此必须贯彻思想改造和组织整顿相结合的工作方针,突出把握司法机关的思想改造与司法队伍的组织整顿这两个工作重点.通过这场为期十个月的司法改革运动,进一步清理了旧法观点,逐步确立了人民司法的思想观念;进一步整顿了法院队伍,基本上解决了组织不纯的问题;改进了司法审判作风,逐步建立了便民诉讼制度;推动了纠正错案和清理积案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司法审判工作的开展;特别重要的是,通过司法改革运动,中国共产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地位得以巩固和强化,进而为新中国人民司法制度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我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了巨大成功,其重要的制度原因就是政治体制改革选择了正确的方向.在关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向何处去的争论中,逐步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民主模式.这些争论大体包含三个层次:关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性质和方向的争论;关于我国采用何种具体政治体制模式的争论;关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目标和突破口的争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未来走势主要包括:以社会公平正义作为价值导向;以党内民主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党的执政方式向依法治国转变;人民代表大会的决策和监督职能将大大增强.  相似文献   

14.
"中国问题"特指在西方学者眼里用他们的一套理论无法解释中国"混沌"但却成功的经济发展事实."中国问题"是一个当代性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问题,涉及到大规模的制度变迁以及"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其表面是公平与效率问题,深层不仅有分配问题,更有本土方法论等问题.通过对因"中国问题"所引起的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基础进行语言学的初步反思,利用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和中国现代转向的历史路向,重新建构了一个对"中国问题"的解释框架,最后可以把问题的解决定位在政治经济学方向.  相似文献   

15.
十五大在所有制改革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又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这些新的理论观点严格遵循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其中最基本的一条是确定了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要正确认识这一制度.不谈公有制,把社会主义基本特征说成是“社会公正 市场经济” 是不正确的.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论断不是否定公有制为主体的依据,不应笼统提“破除所有制崇拜”.在中国搞私有化是行不通的.  相似文献   

16.
建设教育强国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伟大实践,是一系列范畴、原则、理论、方法和手段的总和,构成了教育改革方法论的重要表达。作为教育改革方法论的创新视角,“人民性与系统性相结合”既引导全社会树立起参与教育综合改革的主体意识和系统认识,又为改革方法论在新时代语境中的合理性论证、规律性认识、整体性审思探寻新的思想动力。在教育强国建设中检验“人民性与系统性相结合”的方法论价值,要以人民性的全局视野引领系统性的整体布局,以系统性的改革聚合力托举人民性的社会动员力,人民性的引导力与系统性的发展力同频共振,贡献从“中国经验”向“世界方法”的“全球性”方法论答卷。  相似文献   

17.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创新日益紧迫,而影响国有商业银行发展和竞争力的根本因素依然存在,如治理结构问题、经营机制问题、经营环境问题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商业银行本身加大改革力度,大胆进行制度创新,还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在宏观调控和具体政策上为银行改革营造有利的政策和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模式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没有按照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逻辑展开,没有按照"华盛顿共识"所建议的"休克疗法"进行,而是选择了渐进式的改革方式,在先易后难的基础上,选择的是体制外先行的路径.这种改革模式的最大好处是减轻了改革过程中的摩擦和震荡,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保证了改革的平稳推进.当然,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改革的推进过程中也会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我们继续深化改革,解决改革中出现问题.中国30年的改革,既有宝贵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这些经验和教训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改革别无选择、改革没有坦途、改革充满着希望.  相似文献   

19.
怎样理解和评价中国改革开放30年,国内学界有多种看法.本文就较有代表性的四位学者的观点,即吴敬琏的改革目标模式论、秦晖的改革返正论、甘阳的改革延续论、胡承槐的社会形态转型论进行述评.  相似文献   

20.
国有企业改革目标到底是注重保值增值还是社会责任,答案的模糊不清造成了改革悖论.国有企业不断横向合并和纵向兼并也增加了垄断程度,降低了市场的有效竞争,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明确政府和企业的边界和责任.新时期应推进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经营范围要进一步缩小,应完全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垄断型国有企业的治理和监督机制要透明,进一步增强内部和外部的竞争性,公众利益最大化目标应完全明确;资本化、股份化的道路只能解决“怎么走”的问题,不能解决“走到哪儿”的问题.要解决国有企业“走到哪儿”的问题,应该通过引入独立的第三方监督体系进行改革目标定位.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只有国有企业改革成功,中国经济才能真正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