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从环境伦理学视野提出了评价日常消费方式的环境道德标准 ,并循此思路透析了现代人日常生活消费方式的不可持续性 ,以及其所隐含的环境道德问题 ;确立了新型的环境伦理消费观 ;揭示了追求绿色消费方式 ,共创生态文明的环境伦理意蕴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的转型,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消费主义价值观念也逐渐影响到我国。面对我国出现的消费主义现象,我们要提倡遏制物欲,保障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消费文明建设,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消费伦理建设,注重精神文化消费,超越消费主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构建面向新世纪的消费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 ,我国居民消费正处在新旧消费方式交替转换时期。在绿色消费、信贷消费、信息消费等新兴消费方式不断涌现 ,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 ,一些传统、腐朽、落后的消费方式依然在社会上存在 ,并不断蔓延。因此为确保我国经济建设的顺利开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 ,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逐步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科学、文明、健康、节约的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4.
实践表明 ,居民消费需求力度决定经济增长速度。长期以来 ,我国居民消费率和消费倾向偏低 ,对我国经济增长缺乏需求拉动 ;必须把适当提高居民消费率和消费倾向作为经济增长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 ,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与人民生活的关系 ,在保持投资适当增长的同时 ,促使消费需求增长快于投资增长 ,改变我国高投资、低消费的经济发展格局 ,要采取提高居民消费率的各项政策措施 ,刺激居民消费、鼓励居民消费、增加居民消费 ,拉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  相似文献   

5.
在出口和投资严重受阻的背景下,以消费金融发展促进居民消费提升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主要路径之一。现阶段我国消费金融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要不断克服制约我国消费金融发展的文化观念、信用评价制度、消费者信用意识、社会保障等因素的制约,从消费金融体系完善、市场环境建设、消费便利性等方面入手加以改进和完善。唯有如此,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庞大消费群体的国家,消费金融将成为促进居民消费从而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契合我国城镇化加快发展的历史阶段,消费金融促进居民消费的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相似文献   

6.
在生态文明新时代,从生态文明的视角宣扬伦理道德,以新的价值观———生态伦理的价值观,重新认识并构建人与河流的新型关系,唤醒人们自觉呵护河流、关爱河流的意识;实施河流伦理的主要原则、水利工程生态伦理的原则和规范,提高我们水利水电工作的道德水平和道德素质,这对于促进我国水利水电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是完全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墨子所提倡的以节用、节葬、非乐等为主要内容的节俭思想是中国传统消费伦理的主流,对建构现代条件下的新型消费伦理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现代消费伦理观的建构应立足当下并与传统的节俭思想相承接,反对浪费,提倡"俭而有度,合理消费",是现代新型消费伦理观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随着市场格局的转变,消费需求逐步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制约因素。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长期政策取向。国内需求是由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构成的,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从我国消费需求的构成看,居民消费需求的比重占有主导地位。因此,扩大消费需求主要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居民消费需求一旦启动起来,我国经济就能持续、快速增长。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深入地研究了影响居民消费需求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9.
中国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根据1978—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消费支出的有关数据,运用协整理论,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与国内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长期、稳定的促进作用,刺激消费特别是占总消费比重较大的居民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因此,我国应转变一直以来以投资拉动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居民消费率,实现居民消费支出增加与经济增长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我国2006年1季度至2013年4季度分地区居民消费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面板门限模型研究了消费金融公司的设立对我国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全国范围来看,并不能得出消费金融公司的设立对居民消费支出产生正向影响的结论;从4个试点地区来看,消费金融公司的设立则对当地居民的消费支出有较为显著的影响.根据实证结果,本文提出加快发展消费金融公司、完善消费金融产品结构体系以及制定完善消费金融法规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精神文化消费的现状及改进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展我国农村精神文化消费是提高我国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途径。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精神文化消费的现状,并从增加农村收入等方面提出了改进农村精神文化消费现状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尤其是住房分配和消费机制的逐步改革,房地产价格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日趋显著.以青海省统计年鉴的数据为依据,利用ECM理论,建立青海省居民住房支出与消费支出之间长短期误差修正模型,实证表明青海省房地产价格的上涨抑制青海省居民消费支出的增加.  相似文献   

13.
消费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居民消费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消费问题已成为转型期经济研究的重点问题。本文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认定我国当前居民消费形态,同时,针对我国当前居民消费形态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民消费需求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当前消费需求的特征看,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的矛盾是我国当前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因此,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促进消费需求的对策是解决这个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我国能够反映居民对住房消费价格需求的价格指数还没有真正建立。我国现行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衡量居民住房消费价格具有不合理性,不能正确反映房价变化。房价的合理性应从社会和经济两个角度评价,重点关注中等和中低等收入家庭首次购买房屋的价格,同时,在编制居民住房价格指数时,应引入民间合作,并设置不同层次的房价指标,使居民住房消费价格指数更具有客观性,从而更加合理地确定我国居民住房消费价格指数内涵。  相似文献   

16.
研究中国住房消费问题,需要以极大的勇气去了解足够多的真实世界的事实。要想解释住房消费心理失衡问题,寄希望于借助简化了的经济学理命题就概括全部几乎不可能;要见缝追影去涉猎包容万象的理性和适应性预期理论,补上国民缺失了的基本经济学常识,积极倡导理性投资和消费。借助于学理研究想方设法去解决(创新机制设计),让住宅消费回归常态,以此为契机倡导理性消费,让住房真正成为只是用来满足人的居住需要的场所。让住房价格和市场起作用,既是全面推进市场化进程的必然结果,又是"去"住房过度市场化(打击投机)的终极目标(更加注重公平的和谐的社会建立),让住房市场回归到均衡状态平稳运行——住有所居。本研究论及此问题的要纲如下:何处找寻到超越住房货币经济和认识公平社会建设所需要件的实证证据,如何谋划新举措来破解因住房货币化而催生的实体和虚拟二元经济失衡难题,以及为何将政策作为"安慰剂"会使调控所要预期目标越来越难以达到的实践难题。  相似文献   

17.
从分析当代大学生不对称消费道德的方式与行为出发,提出了当代大学生的健康对称的消费道德模式,并从当代大学生角度来规范其消费问题,并提出一些道德矫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当前我国奢侈品消费人数的不断攀升及奢侈品消费金额的不断提高,中国的奢侈品消费从整体上看未富先奢的局面已经出现。其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奢侈品的消费,消费人群主要集中在超富裕阶层;另一类是新奢侈品的消费,消费人群是中产阶级和白领。从影响我国消费者奢侈品消费的主要动机来看,人际性消费是影响我国奢侈品消费的主要动机,其中符号性消费是影响我国当前奢侈品消费的首要因素。符号性消费、从众性消费与人情消费都属于非理性的消费行为,促使我国奢侈品消费呈现出一种非理性状态。因此,应大力倡导理性消费,同时也要抓住契机,加大宣传营销力度与创新,树立自己的民族奢侈品牌,更好地发展我国经济  相似文献   

19.
高校开展消费道德教育刻不容缓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大学生负债消费现象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应该在高校开展消费道德和消费心理教育,并从家庭和社会方面着力,对大学生消费进行必要的引导,以形成良好的消费舆论和消费环境,从而帮助大学生合理、适度消费,形成科学正确的消费观。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08—2012年中国30个省域城镇居民直接、间接、完全能源消费的截面数据,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相关理论与方法,检验省域之间城镇居民能源消费的空间自相关性,分析城镇居民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城镇居民间接与完全能源消费存在显著的正空间相关性,直接能源消费的空间相关性不显著;能源价格和人口规模是影响中国城镇居民能源消费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在进行能源市场化改革时,要控制人口规模,稳定生活能源价格,保证居民正常生活;同时,政府也要积极引导和改善城镇居民的生活消费方式,鼓励提倡环保绿色出行方式,节约能源、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