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入新时期,诗坛的演变分化是十分迅捷的。从中老年诗人带着哀痛吟唱的归来者之歌,到以肯年一代创作的朦胧诗为主体的新诗潮叛离众好、强调自我价值的反传统美学观,再到“把诗看作完整的生命形式”的第三代诗人反理性的追求……新诗艺术沸沸扬扬,匆匆忙忙地走过了不算辉煌却颇为壮观的十年历程。  相似文献   

2.
后新诗潮是相对于新诗潮而言的一个称谓。新诗潮包括“朦胧诗”及其外围写作。后新诗潮分成80年代中后期的“第三代”诗歌运动和90年代的个人化写作两个阶段。从新诗潮到90年代的后新诗潮,贯穿有一条怀疑主义的脉络。随着怀疑主义的启动和逻辑发展,由于写作者在不...  相似文献   

3.
从舒婷称顾城为"童话诗人"之后,新时期文学界一致将顾城看作是当代唯一的一位"童话诗人"。但考察顾城一生所创作的2000余首诗歌,远不是一个"童话"可以概括的,其中存在大量的"非童话"因素。从创作历程上看,顾城的"童话诗"主要是在其创作早期完成的。这部分诗歌作品在顾城2000多首诗歌中只占有很小的比例。从创作内质上看,代表着顾城诗歌艺术水准的并不是其"童话诗",而是他以反思文革为背景的、带有强烈批判现实主义色彩的"朦胧诗"。即使是顾城早期的"童话诗",从写作目的来看,也大都与"童话"精神有所背离,其中有太多的与恐惧和死亡相关的"反童话"因素。这些"童话诗歌"从批判社会的意义上来解读更符合其诗之本意。因此,从整体上看,以"童话诗人"给顾城定位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其诗歌全貌的一种遮蔽,甚至是一种深刻的误读。这种定位既不利于我们全面认识顾城,也大大矮化了顾城的诗歌成就。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诗歌的衰亡缘由及其社会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的诗歌已失败而走向衰亡。某些诗人是造就诗歌病态及诗歌尴尬的主因。从社会学角度审视,“新诗潮”中存在朦胧、古怪、粗丑、反传统、反“诗美”等极端、病态现象,严重地反危害于诗歌。诗歌是社会学范畴之一方面,诗人要扮好社会的“正式角色”,走进大社会,创作合乎社会期望和审美规范的作品,维护诗歌永恒的生命  相似文献   

5.
当代新诗潮的发展有两次浪潮。第一次浪潮是 70年代末出现的 ,以北岛、多多、顾城等《今天》诗刊周围的诗人们为先驱与主要代表的“朦胧诗”运动 ;第二次浪潮是 80年代中期出现的第三代诗人的诗歌运动 ,韩东等代表的“他们”诗派 ,胡冬、万夏等代表的“莽汉主义”诗派 ,周伦佑、蓝马等代表的“非非主义”诗派 ,另有其他种种大小诗歌流派均可归为“第三代诗”。一、产生的背景在渡过了八十年代最初的头两年之后 ,新时期新诗创作的第一个热潮已呈现衰退的态势。一方面 ,那些经历了长期苦难生活历程、有着丰厚的生活体验与感情积累的“复出”的…  相似文献   

6.
把80年代中期“朦胧诗”后一直到整个90年代的诗歌写作称之为“后新诗潮”,这样一个笼统简便的诗潮归类是粗暴的,也是无奈的。综观20世纪中国诗歌发展就会发现,还没有哪一个诗潮在内部充满如此异质的互动互补、自相矛盾的倾向,这是后新诗潮引起争议的一个原因以...  相似文献   

7.
一九八四年以后,中国诗坛上出现了新诗潮。加入这个探索的诗潮中的,主要是文革以后成长起来的一代很年轻的诗作者,也包括象舒停、江河、杨炼、顾城等这一代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诗人和部分老诗人、中年诗人。老中青诗人共同进行着新诗的多方向的探索,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艺术诗潮。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是“第三代”诗人。梁小斌、工小龙、廖亦武、宋渠、宋炜、石光华、黎正光、于坚、尚仲敏、翟永明、车前子、阿吾、非默、欧阳江河、老本、岛子……他们不但提出了  相似文献   

8.
论新诗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诗潮春云乍现,曾陷当代诗坛于恍惚而“朦胧”的五里雾中,因为它较早地体现了审美的现代意识,披露了主体性文学思潮所特具的艺术风貌。于是轰动诗坛,一时议论纷纭:赞同者以为舒婷上承戴望舒,恢复了新诗意象化的象征主义传统;反对者认为“朦胧”诗人溺于自我沉醉的“水仙花主义”,背离了新诗形象化的政治抒情传统。其实,新诗潮的意象结构虽脱胎于象征技法,它的启蒙主题却未离弃社会现实,文学的主体意识使它兼顾意象美原则和社会美理想,并将二者浑然融合,卓然提高到新现实主义的艺术境界。新诗潮是对传统的一个超越,那苍茫超越的诗人风格,最精当地阐释着“新的美学原则”。经过历史的淘洗后,已经可以看出新诗潮的美学原则并非别的,而恰恰是文学的主体性。在“朦胧”之雾里,凸现了现代人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9.
论郑敏的诗学理论及其批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敏的诗学理论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生命诗学,强调诗歌的本质在于生命,诗歌力量的源泉在于人的生命中的无意识结构,而诗的生命则在于矛盾运动。二是语言诗学,强调诗的语言以他自身的生命而存在,诗人应倾听语言,敬畏语言,而中国古典诗歌对诗语美的追求为新诗的语言创造提供了十分有益的传统资源。三是新诗批评,其中许多观点充分体现出诗人见解的原创性。  相似文献   

10.
“第三代”诗是“朦胧”诗后的一批青年诗人实验性诗潮的泛指。它已定格成为历史了;然而在它鼎盛时期的1986──1988年,却是风靡全国的“时尚”。首先要肯定的,第三代诗潮的涌现并非偶然,它是继朦胧诗后的又一次精神的解放。如果说朦胧诗人的历史功绩在于“把诗从政治工具中解放出来,恢复了诗的审美性质,显示了肯定自我的价值观。诗人将是有人道主义精神和忧患意识的自我引入诗中”①,那么更年轻的第三代诗人,则在反叛的道路上走向纵深,他们继续轰击原有新诗形成的意识形态硬壳,追求表现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与生命体验,与之…  相似文献   

11.
此文题目中的“实验”及“实验诗歌”基于MichelleYeh(奚密)1992年的义章(LightaLampinaRock:ExperimentalPoetryinContemporaryChina。(把灯点到石头里去:中国当代实验诗)。我在1996年的《LanguageShattered:ContemporaryChinescPoetryandDuoduo》(粉碎的语言:中国当代诗歌与多多)一书中把奚密下的定义稍微扩大,“往后推”使它包括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诗歌。“实验”在此义中不指通常指的具有试探性或探索性的作品和创作手段,向指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具体范畴。大约相当了“毛后诗歌”、“新诗潮”、“新时期的诗歌”,…  相似文献   

12.
<正> 由《诗刊》社、作协江苏分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全国当代新诗研讨会,于今年5月上旬在淮阴扬州一线召开,现将讨论的问题综述如下: 一、关于新时期的新诗走向新时期十年,中国新诗大体经历了中老年诗人的归来、新潮诗群的崛起和“第三代”诗潮三大潮流,他们都受到与会者的关注,但讨论的热  相似文献   

13.
新诗越来越难读懂,这几乎成了老一代诗人和诗歌读者的普遍抱怨。我认为,新诗发展至今七十多年的历史,先后经历了几种表现形态,最终摆脱了诗歌创作的表象化倾向,并朝着诗美的纵深领域急速地开进。在新时期到来之前,现代新诗的审美倾向基本上是推崇社会美的特质。这种审美的心理社会因素使诗歌不得不日益远离诗的本质,从七十年代  相似文献   

14.
歌谣学研究伴随新诗同时起步,中国新诗的现代性追求是在文学化与社会化,欧化与民间化交替的过程中,逐步走向自我完善的.20年代,歌谣学运动本着建设新文学的目的,认为歌谣是诗,是新诗可资借鉴的民间资源.30年代,新诗大众化推动歌谣学运动再次兴起,促使业已取得了独立诗学地位的自由主义诗派不得不从诗歌本体角度捍卫新诗的价值.两次歌谣性质讨论也进一步促进了新诗的自我发展和完善,新诗实践也证明了新诗歌谣化之不可能.  相似文献   

15.
困境与回归后新诗潮感言之二彭金山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诗坛在短短几年里发生着奇迹般的变化。在迄今为止的中国当代诗歌史上,朦胧诗是变化最剧烈的一次,后新诗潮则是变化最纷繁的一次,纷繁得不仅传统诗歌培养起来的读者无法追踪,连朦胧诗阵营中的不少诗人也感到...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30年代,卞之琳的智性化诗歌一方面接受了西方现代主义诗潮的影响,另一方面呈现出与中国古代宋诗理趣传统的深层联系.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理趣与知性诗学的内在关联,情理合一与情知合一的会通,“以议论为诗”和“非个人化抒情”诗歌书写方式的相仿,平淡之美与平中见奇审美旨趣的共同属性.卞之琳诗歌与宋诗理趣传统的联系,为探寻智性化或哲理化的中国新诗与中国古代诗歌的内在联系,提供了一种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方块汉字是声音与意义的统一体,是中国历史演变长河中逐渐形成的汉语文学书写工具。声音永远走在文字的前面,晚清以来白话新诗在靠近言文合一方面进步显著,但也难以真正一致。如何在新诗中书写和呈现现代口语,仍是诗人们面临的书写难题。方言入诗作为现代新诗贴近口语化的尝试,在语汇与句式上都有不同诗人群体的探索,具有地域方言的语汇和句式成为不同类型方言诗歌可供辩认的有效标识。为了便于普及化和经典化,不同版本给方言诗歌添加注释,形成了方言入诗特定的版本注释文化。  相似文献   

18.
现实经验是现代主义诗学的一个重要范畴,通常也是诗歌创作的主要来源。但对于德语诗人策兰来说,诗歌创作并非从诗人个体的现实经验直接走向诗歌作品,而是发生在其个体现实经验被悬置、被扭曲的他者时空中。在此时空中,诗歌与陌异的他者相遇并对话,在向他者的敞开中增强诗歌意义的不确定性,甚至禁止对诗歌意义的具体阐释,以保持他者的绝对陌异性。同时,他者又成为诗的来源,诗人通过时间星丛和语言栅栏既将诗立于时代的现实之中,又溢出个体的现实经验,达成对诗歌意义自由的追求,让诗歌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19.
1文学是一种社会现象,中国新诗之出现,亦然。由旧体诗解放为新体诗,乃是近代社会革命思潮在诗歌领域的反映。就诗歌而论,它是针对旧体诗的内容和外形的反抗而言的。因为旧体诗(主要是唐宋以来的格律诗),已经造成了自我樊篱,囿于狭小的天地。就连以卫道著称的学衡派的胡先啸也不能不承认:“中国之诗,……在旧文化中,恐更难有拓殖之余地也。”(《评尝试集》)而新诗运动的主旨则是“诗体解放”——既解放形式,也解放思想,以求和世界的潮流吻合,唱出时代之歌。  相似文献   

20.
“为诗而诗”论是在中国现代诗学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歌观念。其主要内容有 :诗的最根本特征就是本质的纯正 ;诗要与“政治”、“教化”等划清界限 ,诗与种种非诗体式要有所区别 ,诗歌文本应是一个有机体 ;诗歌艺术只有在表现上才存在。它实际上是对中国现代诗学史上“纯诗”观念的概括与总结 ,它使中国新诗从“散文化”阶段跨越到了“纯诗化”阶段 ,标志着中国新诗观念的一次重要转折。在现代诗学史上 ,这也是一股可贵的、产生了历史进步作用的诗歌美学潮流。它对现代诗人的创作实践和诗歌的接受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