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0 毫秒
1.
汉代农业发展明显高于前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丰富经验。铁农具和牛耕普遍应用,农田灌溉与水利工程大量兴建,农产品种类增多,农副业繁荣,人口增长,耕地面积扩大。本文通过"二重证据法",根据考古出土资料及有关历史典籍记载,对汉代农业发展做以下概述。  相似文献   

2.
华夏文明是如何形成的?从文化大传统视角考察文明发生期的核心物质与核心价值相互作用情况,找到玉石神话信仰(简称"玉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参照韦伯的历史因果诠释模式("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建立一套诠释华夏文明所以然的理论模型,深度解说"神话——物质——信仰——观念——行为——事件——历史"之间的因果链。玉石神话大传统向文字教化小传统转化的标志是伦理化,突出表现在儒家"君子比德于玉"的特殊教义中,用四重证据法说明"君子温润如玉"的取象原型为昆仑山和田玉,揭示西玉东输的玉石之路四千年,及其造就的多民族互惠生存理想"化干戈为玉帛"。  相似文献   

3.
汉代农业发展明显高于前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丰富经验。铁农具和牛耕普遍应用,农田灌溉与水利工程大量兴建,农产品种类增多,农副业繁荣,人口增长,耕地面积扩大。本文通过“二重证据法”,根据考古出土资料及有关历史典籍记载,对汉代农业发展做以下概述。  相似文献   

4.
郎玉屏  刘兴全 《民族学刊》2017,8(4):83-89,127-128
区域学术文化交流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巴蜀文化"与"湖湘文化"作为长江领域重要的两大地域文化,彼此之间从古至今交流交融都很密切.清代初年"湖广填四川"更是加剧了两地文化的联结与融合,因此,将其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整合研究,举办"巴蜀文化与湖湘文化高层论坛",不啻是跨地域文化学术研究的新探索."巴蜀文化与湖湘文化高层论坛"已成功举办五届,现已成为地域学术文化研究的一个品牌.为总结经验,特对"巴蜀文化与湖湘文化高层论坛"的缘起、演进、主要研究成果及未来展望做一分析梳理,以期能吸引、邀请到更多海内外学者及机构参与到论坛中来,进而将论坛推向世界,以促进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卷首语     
文学人类学把握住人类学与知识全球化、后现代认识论的关系,从人类学与文学的相互作用这个新角度着眼,透析出20世节纪文学创作观念变革与文学研究的范式革新的一个重要学术思想动力.在文学创作方面,梳理了"文化他者"的发现如何激发出"人类学想象",体现在从超现实主义到魔幻现实主义的整个20世纪文学发展之中;在文学理论批评方面,梳理出西方文学人类学研究的五大方法流派,逐一加以辨析;以及"文化"概念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再整合作用;并对其代表人物弗莱的理论遗产进行全面剖析;对人类学知识与文学研究的最佳结合点--神话学做了点面结合的示范性阐述;结合神话学传播中国的过程,论述和总结文学人类学研究的中国本土化实践经验,特别是"三重证据法"的提出,为文学人类学的理论建构和研究的拓展提供了前瞻性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秦是第一个正式统一巴蜀的王朝。从秦国灭蜀亡巴(前316年),到秦二世亡秦(前206年),秦在巴蜀地区经营了一百一十年左右。在这一段历史中,秦是怎样对待巴蜀的土著居民即少数民族的?这是一个很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过去,由于有关史料甚少,无人从此角度进行研究。但在近年出土的云梦秦简中,有大量关于秦的民族政策的律文,其中还有直接涉及巴蜀地区的材料,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7.
以三重差序格局的文化视角来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有助于把握这一概念的历史文化内涵与现实的文化实践。首先,基于"中华民族"的三重差序格局包括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中华民族;全世界华人的中华民族。由此,"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差序格局包括各民族凝聚而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国人民凝聚而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部分的世界华人认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其次,进一步探讨了三重差序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三重差序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三重差序的文化连接和文化超越。贯通中华民族共同体之差序格局的是中华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灵魂和根基。  相似文献   

8.
范菁  彭潮溢  姜霞 《民族学刊》2022,13(6):124-132, 151
川剧是巴蜀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剧种,五种声腔中的灯调,最具巴蜀特色。“胖筒筒”既是灯调主要唱腔也是主奏乐器。对胖筒筒这件乐器以及其伴奏音乐进行研究,具有跨学科的意义,因为两者隐含着巴蜀独特的地域文化。本论文运用民族音乐形态学、音乐民俗学的研究方法,以川剧灯调“胖筒筒”为研究对象,分析川剧灯调的母体文化环境;并运用两仪五度相生体系①,探究过门旋律的调式、音级跳进以及结构的特性与规律,解析具有代表性的三个灯调剧目中[胖筒筒]的长过门音乐形态,进而以“乐”的形态观巴蜀文化,阐释并提出了[胖筒筒]音乐对巴蜀民间音乐的文化传承和对巴蜀先民在巫仪式中用乐原则的思考,阐发了胖筒筒这件乐器的文化属性和其材质所蕴含的巴蜀民俗。  相似文献   

9.
从很大程度讲,文化人类学对于经典文化意象的破译,有待于更为扎实深入和独具创意的研究.安田喜宪教授的《蛇与十字架》不仅选题新颖、寓意深刻,而且通过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研究和多重证据法的使用,在对比东西文明、彰显历史深度的同时,造就了民族性和现实性的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10.
巫达 《民族学刊》2012,3(6):1-7,96
由于三星堆的许多文化现象(如巴蜀图语)一时不能被很好地解读,越来越多的学者把目光转向与三星堆在地域空间上更为接近的西南彝族文化,试图从彝文来探寻三星堆文化里的"巴蜀图语"之谜。对彝族文化与三星堆文化关系的研究,应从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文字学等学科的视角,通过古彝语构拟、探寻古彝文符号及周边族群的文化与三星堆文化的关联等途径来进行,并组建一支学科结构合理的科研队伍,积极争取科研资助,以使"古彝文化与三星堆文化研究"走上国际学术舞台。  相似文献   

11.
《格萨尔王》是我国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其中的谚语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广。它是藏族古老的社会历史、语言、文化、宗教、心理特征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反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质。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认为,恰白·次旦平措先生是西藏新史学的奠基者和开创者,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是他将西藏地下考古材料与文献材料相互结合起来重构西藏古史,从而开拓出西藏史学理论与实践的新理路.这种"二重证据法"同时也体现出20世纪以来史学潮流的新变化,作为老一辈藏学家的恰白·次旦平措先生顺应了这种历史潮流,从而对西藏新史学流派的建立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青海古代新闻传播活动属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青海民和县新石器遗址中出土的陶制喇叭筒一直被新闻史家视为中国先民开展原始信息传播活动的重要物证之一.本文借助众学科已有研究成果,考证青海古代信息传播活动中的邮驿发展,为进一步展开中国新闻史研究提供资料和个案.  相似文献   

14.
各民族保存下来的文化典籍和文献资料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遗产,是中国古典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汉文古典文献具有同等的地位和作用.民族古籍文献不仅是认识和了解中国诸多宗教文化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文字依据,而且也是中国历史上文字应用及思想开放与文化兼收并蓄的见证,具有特殊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东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肃慎、东胡、氵岁貊等各族系的人民互相融合,并不断发展与中原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最终共同铸造了独具特色的东北古代民族文化.这一文化的突出特征表现为剽悍的民族性格,勇于进取的民族精神,开放的文化体系.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格局中,东北古代民族文化以刚劲质朴、雄健豪迈、清新自然的风格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6.
陈宗祥先生是我国最早介绍、研究《格萨尔》史诗的,学者之一,也是《白狼歌》研究具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他翻译的《格萨尔王传》被认为是最早研究格萨尔的参考资料之一,他提出“白狼语~南语一西夏语一普米语等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解,被认为是对南语研究的一大突破。陈宗祥先生尤其将70年来对民族学乌牛白羊两系的探索,贯穿到他对东汉《白狼歌》部落史、古蜀史的考证和敦煌古藏文《南语写卷》的翻译研究上,独树一帜。学界鲜为人知的是,20世纪40至50年代,陈先生收集和翻译的海门道夫的中印边界东段调查报告,最早向国内介绍了喜马拉雅山麓南侧坡九万平方公里地区的情况。我们有幸对陈宗祥先生进行了独家专访,陈先生首次对自己的人生、学术经历和学术思想做了回顾和总结,是授权公开发表的第一篇访谈文章。  相似文献   

17.
论古代百越及其后裔民族的纹身艺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纹身是古代百越及其后裔民族心理特征的一种外在表现和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独特的审美范畴,寓含着丰富多彩的内涵和深刻的文化意蕴,孕育出很多与纹身相关的风俗文化事象。从古代美学的角度来看,纹身是一种特殊的人体装饰艺术形式,是古代民族艺术发展史上的奇葩。本文多层次、多角度地深入考证和探究了古代百越及其后裔民族纹身艺术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和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在百年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上,胡适是民间文学的文学研究派的代表人物。他是"双重的文学"、"比较研究法"、"母题研究"等民间文学研究理念的始作俑者和实践者。他支持顾颉刚的古史辨伪,认定古史传说的嬗变无非是由简单变复杂、由地方性变全国性、由神话变史实、由寓言变事实四种途径,并将其研究方法概括为"历史演进法"。他是我国学术史上提出"箭垛式人物"及"滚雪球"式的变迁规律这两个传说学理论的第一人,为中国传说学的建构奠定了初步基础。《歌谣》周刊停刊,歌谣研究会的学者们风流云散逾十年后,他再度复刊《歌谣》周刊,宣称"我们现在做这种整理流传歌谣的事业,为的是要给中国新文学开辟一块新的园地",并发布全国歌谣普查建议书,因而与南方民俗学派的思潮遥相对峙。  相似文献   

19.
由于费孝通在20世纪80年代的多次强调,"藏彝走廊"问题开始被学者们所关注,学者们开始了大量的实际的调查、研究。然而"藏彝走廊"的概念中缺失了本应该包含在内的羌族历史文化的强调,羌族历史文化的强调对于走廊的历史及现状的理解应该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近年来的羌语支((Qiangic或Kiangic))研究足以说明这一问题。为弥补这一明显缺陷,本文首先由历史及现状出发,强调古羌在民族走廊中的历史作用,进而提出民族走廊的正确命名应该为"藏羌彝走廊"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梳理"藏羌彝走廊"研究的历史及现在的研究路径,并指出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才是"藏羌彝走廊"研究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广西民族关系史研究的学术史虽然记忆甚少,但仍有回顾的价值,更有述评的必要。本文从广西民族关系整体评估研究、广西古代民族关系研究、广西近现代民族关系研究、广西当代民族关系研究四个方面述评了广西民族关系史研究的现状,认为广西民族关系史研究的学术价值重大,但纵观广西民族关系史研究的学术史,总体印象是作者队伍弱,学术成果少,学术水平低,与"国家样本"的实际价值极不匹配。因此,必须大大加强对广西民族关系史的研究,为中国民族关系的发展,为中国民族的团结,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有价值、有份量、有水平的学术成果,这应该是我们这一代广西民族研究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和义不容辞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