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2 毫秒
1.
《左传》 所记载五十多次各类盟誓史料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人文精神. 对其进行搜集、 分析和整理, 揭示和讨论春秋时期盟誓文化的内涵, 包括 "盟" 与 "誓" 具体文化内涵的区别、 盟誓的参与者作用、 盟誓物质条件文化含义、 盟誓的过程的具体描述、 所体现的宗教信仰以及与盟誓结果相关的术语概念, 可从多角度再现盟誓文化全貌.  相似文献   

2.
盟誓是我国古代民族社会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现象,其影响波及古代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以记载我国古代君王文告与君臣活动的《尚书》为例,全书共58篇,其中以盟誓为主要内容的就有《甘誓》、《汤誓》、《泰誓》、《牧誓》、《费誓》、《秦誓》等5篇之多。《史记  相似文献   

3.
李艳红 《殷都学刊》2007,(3):124-129
盟誓在东周非常盛行,盟誓语言材料集中体现于两宗出土材料《侯马盟书》、《温县盟书》和传世文献《左传》中。本文通过出土的东周载书《侯马盟书》《温县盟书》与《左传》盟誓语言的对比研究,探讨盟誓语言的特点以及在后世的发展变化,旨在了解盟誓语言的深厚渊源。春秋时期盟辞誓辞已形成特定的模式。人们在盟誓时所使用的语言有固定的句式和套语。而且当时盟辞已经受到誓辞的影响,二者已经有微妙的变化,后世二者最终合而为一。  相似文献   

4.
王习胜、张建军教授所著《逻辑的社会功能》(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是学界讨论多年的逻辑的社会功能问题的一次系统总结,出版后获得了广泛好评,最近获得中国逻辑学会第三届优秀成果科普作品奖。但我觉得这部颇具思想文化"张力"的著作,其意义并不限于甚至也不应限于逻辑与哲学界业内的关注,故撰写这篇读后感与广大读者交流,以期发挥其应有的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5.
洪波 《学术探索》2012,(7):133-135
降礼体现着一个民族或政权的文明程度。作为两征朝鲜的胜利者,皇太极决定了采用的降礼仪式。他把萨满信仰的"盟誓神判"同汉降礼文化结合起来,具有鲜明的降礼文化特征,即按萨满信仰的"盟誓神判"来作"兄弟之盟";用汉降礼对"小中华"朝鲜作"君臣之盟"。当然,也反映出满族礼文化的欠缺。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探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赵玉华 《东岳论丛》2003,24(5):118-120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可大致概括为三个方面: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易传》所强调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崇尚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中庸",既是思想方法、原则,又是修养境界。二、注重人的内在修养,轻视对外在客观规律的探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价值指向。三、重家族、重血缘的家庭伦理本位的价值观。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且精华与糟粕并存,要使传统文化的精华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不仅要批判地继承,更要进行创造性的转换。  相似文献   

7.
在出土文献中,古代的盟誓思想基础是神灵崇拜.从盟誓文化中产生出宗教、祷告、巫蛊等民俗.随着人类进步,神灵崇拜走向了式微,但盟誓却由神灵世界走向现实世界--即宣誓.宣誓明显地体现出盟誓的一些重要的特征,在现实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先秦盟誓的契约属性及其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盟誓的基本内涵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团体在神灵面前订约并发誓遵守的活动.无论从仪程还是内容上,盟誓都具备契约的属性.同时,先秦盟誓反映出其时代特有的文化内涵:立约者是相对独立的单位或个体,反映了其时代的自由度;立约当事人对契约的尊重与认同程度,反映其社会契约意识的普及度、民众卫权意识的自觉度与和平协商解决争端的价值趋向.  相似文献   

9.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必须建立在本土的文化伦理之上.孔孟的义利观是构建中国企业家社会责任的文化基础之一.孔孟的义利观的主要相关范畴有"义以生利"、"义以为上";"君子人格"和"修己安人之道"等.在简述这些范畴内涵的基础上,本文从"企业家"、"企业的企业家"、"社会的企业家"三个层次,对构建中国企业家社会责任的理论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家井真教授是日本汉学领域颇有影响力的学者。本文在充分肯定其诗经学代表作《诗经原意研究》所展现的方法论意义与贡献之后,围绕着铭文与《诗经》的关系、"雅"与"夏"的关系、"客"的历史文化内涵等具体问题,着重分析了该著作在文化阐释中存在的问题与偏差,由此强调了深入了解经典产生时代的社会观念、文化制度对于正确阐释经典内涵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包括尚德重仁,孝悌安乐;用礼贵和,恭让忠信;重义轻利,改过徙义;好学笃行,进德修业;时、中恰当,文质彬彬;慎独自律,"三畏""三戒";友道切磋,堪担重任;内省不疚,君子"九思"等内涵。探析君子人格内涵,对于当前社会建设具有多方面启示。  相似文献   

12.
除曾记载"大学"之外,关于商代教育史的材料,在甲骨文中实际很有限;但一些学者通过对甲骨文的阐释,建立了丰富的商代教育史内涵。本文就相关论断进行辨析,包括:《合集》16406"乍(作)学于入"和"商代小学";《合集》20101等材料与"商代右学";《合集》13705等与"商王亲自教学";《花东》181"己卜,子其疫,弜往学。庚卜,子心疾,亡延"和"商代学校请假";《合集》3250"学■"与"商代学籍";《合集》27649"飨多子"等与"商代教授贵族食礼",就上述进行探讨,以明确相关内涵。  相似文献   

13.
北宋熙宁时期,司马光卜居洛阳,建独乐园,作《独乐园记》、"独乐园"诗,引起当时文人士大夫的广泛唱和。独乐园组诗以历史上七位文化原型为题咏,用诗歌的形式阐释在熙宁变法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司马光"独乐"精神所具有的政治、文化内涵。独乐园组诗围线"独"与"乐"两个主题展开,前者是司马光在政治伦理道德层面"真"与"善"的追求与坚持";后者则是创作主体审美层面关于生活艺术化、诗意化之"美"的营造与品味,是司马光享受闲居生活之"乐",感悟生命之乐境与乐趣的诗意表达。  相似文献   

14.
《尚书·甘誓》记伐有扈氏事。谁伐有扈氏,经文未明言。《史记·夏本纪》说“有扈氏不服,启伐之。”《淮南子·齐俗训》高诱注说,“有扈,夏启之庶兄也。以尧舜举贤,禹独与子,故伐启,启亡之”。以为伐有扈氏者是夏启。《墨子·明鬼下》引用《甘誓》全文,而篇名作《禹誓》,以为伐有扈氏于甘者是禹。我们认为前说符合历史实际,《甘誓》所记伐有扈氏者不是禹。禹容或有伐有扈氏事,但是这次不是他。自《甘誓》本文看来,作誓者口气严厉,态度决绝,誓与有扈氏作殊死战,显然只有杀益夺权,用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因而遭到有扈氏激烈反对的启才能如此。  相似文献   

15.
耿振东 《船山学刊》2010,(2):101-104
两宋是《管子》研究史上的繁荣期。本文对南宋学者黄震《黄氏日抄》中所体现的《管子》研究从四个方面作了概述:一,管仲"以权术成伯业";二,《管子》一书"庞杂重复,似不出一人之手";三,对《管子》不同内容的真伪之辨;四,对《管子注》多所纠正。  相似文献   

16.
陈静宇 《学术界》2012,(2):157-167,287
明代是通俗小说创作的繁盛时期,出现了很多经久不衰的优秀作品,《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三言"、"二拍"等,但这些作品无论所选取的题材、思想内容还是表现方式都有相当大的差别。现实社会是小说根植的土壤,我们从社会文化哲学的角度考察不难发现,明代社会文化经历了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即由保守、僵化走向新异、活跃。封建王朝的文化政策,个性解放的人文主义思潮,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井文化的世俗风情等都直接作用于通俗小说,为作品输送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  相似文献   

17.
从文献计量学和科研成果评价原理角度审视,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化的研究经历了三次浪潮,即20世纪30—40年代的早期现代化探索、70—90年代的经典现代化研究、21世纪初的多学科的现代化研究。根据创新性和影响力大小,三次浪潮的代表应分别以"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等为第一次浪潮代表作;以罗荣渠教授的《现代化新论》、钱乘旦教授的《第一个工业化社会》和孙立平教授的《社会现代化》等为第二次浪潮代表作;以何传启教授及其团队——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的《第二次现代化丛书》和《中国现代化报告》系列等为第三次浪潮代表作。经典现代化是"以工业经济和工业社会为基础和导向的现代化"的一种简称,新型现代化(或新现代化)是"以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为基础和导向的现代化"的一种简称。  相似文献   

18.
先秦文化典籍《吕氏春秋》的音乐功能论构成了一个贯通于天地鬼神至社会人心的交感系统,主要体现在敬天礼神、颂美帝德、通政移俗等层面,这一交感系统对作为仪式符号的音乐高度重视,具有深厚的人类学内涵。中国古代"诗"、"乐"同源的基本性质,决定了古代的诗歌功能观与《吕氏春秋》的音乐功能观一样,也具有相应的人类学内涵。  相似文献   

19.
基于国家与社会的视角分析,大众传媒在现代社会中担负了三种不同的角色,继而发挥着相应的社会管理功能.大众传媒是"社会"的一部分,是公共管理的客体之一,发挥着环境监测、文化传承、娱乐休闲和广告营销等本体功能.作为一种特殊组织,大众传媒是公共管理的重要主体,也是"国家"对"社会"进行有效控制的手段,具有议程设置功能、政治沟通功能和政治控制功能.大众传媒还是"国家与社会阃的第三领域"-"公共领域"的主体,发挥着政治参与和舆论监督功能.  相似文献   

20.
《孝经·开宗明义章》义理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经》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统治者把它视为"治理天下"的思想政治圭臬,普通民众将其视为"立身行道"的行为准则。《孝经·开宗明义章》是孝经的起始章,蕴含义理有三个:一、"无念尔祖";二、"孝为德本";三、"孝始孝终"。研读《孝经》,发掘其深层智慧,赋予"孝"以现代内涵,运用其义理可以对当今社会问题的解决予以借鉴和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