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回顾马克思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前研究生产力概念的历程,模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草拟出关于生产力的"提纲",有利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思想基础.总体而言,马克思在写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生产力还在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视域内;<神圣家族>为生产力概念的变革做好了理论准备;在<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马克思使生产力概念走出经济学的视域;在<布鲁塞尔笔记>和<曼彻斯特笔记>中集结了大量关于生产力的理论资源和经验材料,通过研习以往的研究成果,经过与恩格斯、赫斯等人交流,与施蒂纳等其他学者论战,马克思终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彻底变革了生产力概念,唯物史观由此得以建构.  相似文献   

2.
对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马克思在1844到1847年这段时期内对其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曲折中不断向前发展的,由不明确、不成熟到明确、成熟.马克思在这段时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研究,对于唯物史观的创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 生产方式范畴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研究这一范畴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的重要任务之一.马克思在谈到他的唯物史观形成过程的时候指出:他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得出了法的关系和国家形式根源于市民社会的结论之后,进一步看到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因此,他在巴黎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移居布鲁塞尔之后继续研究,并得出了指导他以后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唯物史观.马克思的这一叙述既指明了唯物史观的整个理论体系形成的基本线索,也指明了生产方式这一基本范畴形成过程的基本线索.它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环节:从《1844年经  相似文献   

4.
张雷声 《学术界》2012,(3):144-153,286,287
《资本论》的创作过程是马克思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开始,经历了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确定、理论体系的构建,最后明确为写作《资本论》“四卷结构”的过程.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过程,是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并论证其科学性的过程.唯物史观的创立及运用,使马克思在对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结构研究中,逐步明确了《资本论》的研究任务,《资本论》“四卷结构”的形成是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结构整体拓展的重要方面.唯物史观的创立及运用,也使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创作中,逐步明确了研究对象,并把对社会生产关系的分析放到了社会矛盾运动的整体中.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理论体系主要是由伟大导师马克思创立的。但是,在其创立的过程中,恩格斯也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和形成的角度来看,恩格斯于一八四四年发表在《德法年鉴》上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一文,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  相似文献   

6.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是唯物史观最基本的原理,甚至可以说是唯物史观的基石。这一重要理论在唯物史观的主要创立者马克思那里是怎样形成的?对此做一简要的考察便是本文的目的.一 1843年下半年,马克思在反对普鲁士专制制度的政治实践基础上:通过对国家问题的研究和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得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结论,实现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这一转变是马克思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形成的前提,有了这一转变,马克思的  相似文献   

7.
(一) 1978年以前我国出版的一些政治经济学专著,对于社会生产力,一般只是简单地说,由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和掌握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构成。简言之,一个是物的要素,一个是人的要素,根本不提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以后,随着邓小平同志讲活的发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被纳入一些政治经济学著作,是个可喜的进步。但是从目前情况看,一些同志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问题,还保持在只承认“在生产力的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发展变化中,科学技术起着重要的作用。”(参阅许涤新主编《政治经济学辞典》上册,人民出版社1950年版)而不承认科学技术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会生产力要素。我认为,这种观点同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有一定距离的。它有碍于人们  相似文献   

8.
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地位。马克思正是通过对生产力内涵、生产力标准、生产力价值的科学阐释,奠定了唯物史观的物质基石,为我们找到了理解社会发展史的锁钥以及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生产力范畴具有鲜明的主体性特征,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和归宿,既取决于主体的力量,又取决于主体的需求。邓小平依据这一理论,进一步突出了生产力内涵、生产力标准、生产力价值的主体性特征。生产力内涵的主体性生产力是表征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哲学范畴。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  相似文献   

9.
一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着深刻的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基本理念。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两大基本矛盾运动推动下有规律地由低级到高级向前发展的。其中,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早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创立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就论证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思想,指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犤1犦这就提出了生产力标准的基本思想,后来列宁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  相似文献   

10.
政治经济学要不要研究生产力,诚如许多同志指出的,是关系到这门学科的前途、命运的大问题,应当在经济学界广泛深入地展开讨论。我主张政治经济学要把生产力作为首要的研究对象,本文想进一步阐述这个观点,请大家指教。生产力历来是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研究课题政治经济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大发展而出现的一门科学。正如马克思讲的:“……历史地出现的政治经济学,事实上不外是资本主义生产时期的经济的科学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249页)。因此,只有认真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才能全面地了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基本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反杜林论》等著作中,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作了极其深刻而又形象的描绘。资本主义榨取剩余劳动的方式不同于奴隶制和封建制。资产阶级“狂热地追求价值的增殖,肆无忌惮地迫使人类去为生产而生产,从而去  相似文献   

11.
罗秋立 《理论界》2003,(2):100-101
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是一个艰辛曲折的历程。由于青年时期受旧哲学的影响,他对社会历史的看法还停留在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理性主义和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立场上。随着批判的重点转向政治经济学,马克思逐渐走出旧哲学的阴影,在创立  相似文献   

12.
有的同志问:生产力标准是新提出来的,还是马克思主义历来就有的?我认为生产力标准本是唯物史观题中应有之义,现在把它提到第一位,又有新的重要的意义。一、马克思的伟大发现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又是一位科学巨匠。他所研究的领域很多,并且几乎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演讲时说,马克思一生在许多发现  相似文献   

13.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生产力与唯物史观的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产力概念最初在古典经济学中被广泛使用。马克思首次使用生产力概念(Produktionskraft)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此时还沿袭着古典经济学的用法。经过《神圣家族》、《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等文本,马克思变革了生产力概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通过在恩格斯手写稿上的加写来进一步确定生产力概念(Produktivkrafte)的哲学内涵,并且把生产力理解为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概念的革命性变革还在于,它优化了德国古典哲学与英国古典经济学中的诸范畴。以生产力为理论坐标,马克思和恩格斯建构了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4.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那段被人们称做唯物史观经典表述的话,表述的并非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哲学唯物史观,而是马克思的科学的社会学理论和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论,它与马克思恩格斯所完成的哲学革命的基本精神也不相符。完整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一段论述,但这段论述用语不够准确精炼,也难称经典。如何完整准确地表述唯物史观,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进行扬弃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学说。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诞生,是价值论发展史上的根本变革,也是政治经济学这一科学领域中的一次伟大革命。本文试图通过对古典政治经济价值论和马克思的价值论的分析比较,来阐述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上的革命变革。 (一)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于十七世纪中叶,完成于十九世纪初。它在科学上的主要功绩,是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并在这个基础上不同程度地研究了剩余价值的各种形式,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材料。  相似文献   

16.
<正>研究唯物史观发生史一条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就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里提出的,“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我们据此认为,对市民社会的经济学探究是贯穿唯物史观发生史的主题旋律.它一方面为科学世界观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直接引伸出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在这个意义上说,对市民社会的经济学研究是唯物史观创立的理论前提,而唯物史观的创立又是剖析经济事实的最后确证.经济问题与社会历史问题密切关联,相互交融,是构成唯物史观发生史的重要内容和基本特征.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不同的方式,共同发现对“市民社会”经济学剖析的重大意义,从而使唯物史观的建立呈现出致思走向的总体趋同性和创立过程中的具体差异性.  相似文献   

17.
西方一些学者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学说斥之为“经济决定论”、“唯生产力论”,进而否定唯物史观。这实际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的误解。马克思与恩格斯在肯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从未否认过上层建筑及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生产力无疑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社会发展的理解、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就应止于生产力。生产力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实践是人本质的存在方式,是人类社会历史存在与发展的逻辑起点和内在动力。从生活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历史就形成了广义唯物史观,广义唯物史观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更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观是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建立的基石。但是,过去我们对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认识和研究,往往着重在生产关系方面的抽象研究,而忽视了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生产力的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进行了创造性认识和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生产力观,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一、邓小平坚持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赖以建立的物质基础,生产力发展对一切社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归根到底是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不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两大发现,而是唯物史观与科学社会主义一体化的伟大成果.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成熟发展的标志.澄清理论界长期熟知的观点,有助于我们更加贴近马克思的自身发展逻辑,恢复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本来面目.按照马克思的逻辑解读马克思,它的理论价值在于澄明:社会主义不是在既定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基础上由空想变为科学的,而是在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的创立和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同步的.唯物史观从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指明了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必然性,科学社会主义则从基本原理和内容上对这一趋势、必然性作了深刻的展开.  相似文献   

20.
曾劲 《江西社会科学》2003,(12):279-280
一、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基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说在于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并运用这一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考察所有制问题,揭示出所有制关系的本质是生产关系,从而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分析社会经济、政治体制。而邓小平理论摆脱传统政治经济学脱离生产力而完善生产关系为首要任务的前提,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要为将来进入共产主义制度创造物质基础,必须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在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