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崇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从郎吉弩斯的《论崇高》谈起。郎吉弩斯是公元三世纪雅典的修辞学家,他主要从修辞学角度进行论述:“所谓崇高,不论它在何处出现,总是体现于一种措辞的高妙之中。”这种措辞的高妙,“自然属于卓越的心灵”,“思想深沉的人,言语就会闳通”。正是从这一角度,郎吉弩斯得出“崇高就是‘伟大心灵的回声’的结论。他的论题中心只是崇高的语言形式,认为“恰当的惊人的措辞会对于听者有巨大的威力,迷人的魅力”;他眼中的崇高对象主要是海洋、尼罗河、多瑙河一类自然事物,还没有充分注意到社会美。然而,郎吉弩斯对崇高的认识使崇高进入了美学殿堂,被确认为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郎吉弩斯是针对当时道德败坏、文风萎靡来强调崇高和激情的,对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普希金之所以被称为“俄国文学之父”,并不仅仅在于他是“民族”诗人、或“民主”诗人、亦或文艺复兴式的诗人,而在于他是一位具有现代意识的诗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的作品中含有审丑意识,而审丑意识与古代尚和谐、近代尚崇高等美学观念相比,则属于现代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3.
在《判断力批判》上卷“审美判断力的分析”中,康德提出了著名的两大审美范畴——“美”和”崇高”.可是一些美学史家往往把研究的重点仅放在他的第一审美范畴“美”的分析上,而对于他的第二审美范畴“崇高”说,却多忽略或语焉不详.我们认为,尽管康德由“美的分析”转到“崇高的分析”在主观唯心主义道路上走的更远(完全摒弃了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过分强调了  相似文献   

4.
形象思维是不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活动?它究竟属于感性认识的范畴,还是属于理性认识的范畴?如果它属于理性认识的范畴,那么它是怎样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的?这是形象思维讨论中至今仍然众说纷纭的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搞不清楚,就会直接影响到形象思维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我国有些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工作者是把形象思维归之于感性认识的。例如朱光潜教授就明确宣称;“形象思维属于感性认识范畴。”在《谈美书简》中,虽然没有说得这  相似文献   

5.
从毛泽东的哲学思想、伦理美学和文艺理论诸方面来考察崇高美是毛泽东实践美学思想的核心范畴。毛泽东的哲学精神表现出“真”与“美”的统一,毛泽东的伦理学思想表现出“善”与“美”的统一,而他的文艺理论则表明了把“崇高美”作为其实践美学的核心范畴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6.
崇高既是一个伦理学范畴,又是一个美学范畴。它是一种体现着一定人类的社会历史实践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大真”、“大善”,它以客观存在的“强有力”与“不同凡响”撞击着人们的心灵,从而独具“非常”的审美价值与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7.
一、形象思维属于感性认识的范畴吗?形象思维是不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活动?它究竟属于感性队识的范畴,还是属于理性认识的范畴?它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还是也能认识事物的本质?这是形象思维讨论中至今仍然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艺术作品应该给人以力量,社会的前进,人民的奋斗需要这种巨大的精神力量。面对艺术的这一重大职责我们不禁想到了“存在于自然与人生之中”的崇高(东尔尼雪夫斯基)。崇高是一种引导人意识到自身力量,使人精神振奋的美。它作为美学范畴,历来被美学家们探讨和评价。朗吉弩斯说“崇高是伟人心灵的回声”;康德把它看作是人们自我尊严和  相似文献   

9.
公元四世纪前期,西方经历了“同希腊化”阶段,罗马统治下的很多地区的文化教育以及语言都是希腊的,所以罗马顺理接受了希腊的文艺,因此古典主义在罗马时代就已经开始形成了.公元三世纪的修辞学家朗吉努斯经典的美学论著《论崇高》就是一部古典主义理论专著,他在书中引导当时的文学家向古人学习,强调学习古人伟大作品中的“崇高”风格,他围绕着五个方面阐述了“崇高”的因素,并且从文艺与现实的关系、文艺与自然的关系、古典主义创作方法技巧等方面阐述了古典主义的“崇高”品质.朗吉努斯使得“崇高”作为美学范畴,引发了后世哲学家的不断发展和探索,尤其对18世纪新古典主义以及新古典主义集大成者布瓦罗影响深远,为18世纪古典主义埋下了美学的种子.  相似文献   

10.
<正>国内近几年出版的美学原理之类的书籍,几乎都将“崇高”这一美学范畴与“壮美”这一美学范畴混为一谈.其实,这是两个在现象上有些相似而实质却根本不同的美学范畴.“崇高”这一美学范畴来自西方美学史,我们当然可以把它接受过来,甚至可以给予新的解释,但它毕竞凝注着西方的文化传统、美学传统,作为特定的美学体  相似文献   

11.
“帮会文化"略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既往的帮会研究,主要看重于渊源与历程.本文从文化史的视野,提出“帮会文化”的概念并加以剖析,认为:“帮会文化”属于“社会文化”范畴;“帮会文化”是一种游离于中国传统大文化和小文化之外的特殊形态的亚文化;“帮会文化”是具有非制度性和反文化性的病态文化.  相似文献   

12.
义利之辨     
近年来,常见报刊上有人把“重义轻利”溢之为“封建主义”,不禁愕然。什么叫“封建主义”?——地主阶级的剥削方式。难道“重义轻利”是封建剥削吗? 有了封建主义的剥削压迫,就必然出现它的对立物。“义”恰恰就是这种对立物之一。认为利是“封建主义”的同志所持的论据大致有三:一曰“义”这一范畴产生于封建社会;二曰它见之于孔孟著作;三曰见诸封建道德。我们认为,“义”这一范畴在封建社会以前就有了。它属于上古流传下来的民主精华。不能认为凡是产生于封建社会的东西都是封建主义。在封建社会,“义”是受剥削受压迫的人们与封建统治阶级以及其他坏人作斗争的一种道德武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散文概念的变迁及散文范畴的界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中国古代散文”的界定历来是学界争论的焦点,将“散文”这一术语置于古代、现代、西方三维视角来加以观照,散文范畴的界定只能是一种现代意义上的界定,而这种界定是基于对散文文体作历史流变考察的基础之上的。中国古代散文无论是骈散之争还是韵散之争,都属于“文”内部的矛盾。无论用什么术语来指称它,它就是这样一种存在。  相似文献   

14.
康德论崇高     
为了完善整个体系,康德建立了他的美学。他的美学由于其特殊使命而仅限于分析了崇高和美这两个美学范畴。而这两个范畴对于实现感性和理性、认识和伦理、自然和自由的沟通已经足够了。因为美这一范畴主要是与知识(真)相联系,崇高则主要与道德(善)相联系。所以,有这两个范畴,美学完全可以实现其中介作用。因而,崇高和美两范畴在康德美学和整个体系中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对崇高的论述,表明了康德美学思想的发展和归宿,揭示了康德崇敬人类,完善人类主体心灵结构、高扬人类  相似文献   

15.
杨树达先生的“施受同辞”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同一个词兼有主动和被动两种用法,这属于语法范畴;二是指同一个词兼有施与和接受两个对立的义项,这属于词汇范畴。“施受同辞”应限于词汇范畴,且应在同一历史平面上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朗吉努斯吸收古希腊哲学领域认识论范畴的想象概念,结合雄辩术修辞学发展的时代契机,在《论崇高》中从文学修辞手段的角度重新考察和界定了艺术想象.他将想象认定为诗人和演说家使用语言呈现意象的能力,并将之视为构建文学艺术崇高风格的重要途径;在“崇高”视域下,想象与创作主体崇尚伟大理念、仰视真理的思想以及真挚强烈的感情密不可分;想象的介入使文学艺术呈现一种“诗性之真实”的同时也拓宽了其审美维度,从而激发读者和听众的情感.这一古典思想将艺术创作变成一种基于读者反应的表达过程,为以后的文艺理论深入探讨想象概念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论崇高》作为美学史上的一颗明珠,其作者并非1世纪的朗吉努斯,而是3世纪的朗吉努斯。其“崇高”不是纯修辞学的含义,也不是纯美学的含义;而是蕴含了从修辞学向美学的过渡及二者的统一。人们对《论崇高》的判断,不是求真的逻辑判断,而是一种价值判断,是对文本意义的情感体验与感悟。因此,我们应该从《论崇高》全篇整体的角度出发,从西方美学发展史特别是美学范畴、概念的演变史出发,全面、系统、完整的理解和判断朗吉努斯“崇高” 的含义。  相似文献   

18.
近来报刊上有些文章提出,矛盾双方的互相转化不属于矛盾的统一性范畴。我们认为,这个论点非常重要。把这个论点完全弄清楚,对于我们学习和理解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是,如果矛盾双方的互相转化不属于矛盾的统一性范畴,那么它究竟是一个独立的范畴呢,还是属于别的什么范畴?它或者它所归属的范畴在对立统一规律中又有着怎样的位置?这些文章尚未谈清这些问题。我们拟接下去谈谈自己的看法。主要是谈一谈矛盾的转化有着不同的形式,矛盾双方的互相转化只是其中的一种类型,各种类型的矛盾的转化又有着相互联系。这样,矛盾双方的互相转化不属于矛盾的统一性范畴——而属于矛盾的转化范畴——的论点,就会变得易于理解;进而整个说来,矛盾的转化范畴在对立统一规律中有着怎  相似文献   

19.
“边缘化”与闲适之文──论汪曾祺散文的审美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是当代“闲适”散文的代表性作家.本文从作家的个性气质和审美趣尚入手,将笔触探入散文的艺术内核,从而在深层次上,揭示出以“闲”、“静”、“淡”、“趣”构成的汪曾祺散文艺术的独特价值.文章指出,汪曾祺是属于平和冲淡的人,他平常只偏嗜写“小桥流水”一类的文字,其作品“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诚然这种“边缘化”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情趣,使他的散文不隶属于“深刻”和“崇高”的壮美范畴,但却带有浓厚的传统文化的气息,给人以温暖和慰藉,是当前多声部散文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音符。  相似文献   

20.
由于文化背景、情感起因、生成过程的不同,壮美与崇高两个概念存在很大差异。壮美是内在修养叠加后的大丰沛,崇高则是情感阻滞后的大喷薄。壮美更适合表述社会精神,而崇高则更适合表达抗争过后的痛感超越。前者被归入“美”的范畴,而后者被归入“悲”的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