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9 毫秒
1.
北魏漆器的装饰纹样有瑞鸟禽兽的动物纹、几何纹、植物纹、历史故事、现实题材等纹样,继承了汉晋传统除此之外,还有新的创新,如团花纹.外来纹样增多,如各式忍冬纹、联珠纹、童子纹样等,并大量采用与纺织品相近的联珠相套环图案结构。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把装饰纹样称为“纹镂” ,现在一般称为“纹饰”和“图案”等。其应用范围很广 ,它涉及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具有实用和审美的意义。吉祥图案是流行于中国民间的一种渊源久远的装饰图案 ,它通过特定的自然物象的寓意、谐音或附加文字等形式来表达人们的愿望和理想。中国吉祥图案始终贯穿着一条主要线索 ,即是人们对美好生活与希望的憧憬 ,对吉祥与幸福的渴求 ,对伪善与邪恶的憎恨 ,对暴力与黑暗的抗拒。  相似文献   

3.
蝙蝠纹是中国传统吉祥装饰纹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福"文化的表现。文章以利川大水井蝙蝠纹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其审美特征、文化内涵入手,从中发现作为"川盐"背景下发展的蝙蝠纹样,不仅是人们需求导向的物化表现,而且还是李氏家族彰显自家家族实力的财富象征。把它作为一种传统的装饰纹样用在建筑上,不仅满足了人们对审美的需求,更折射出趋利避害、追求圆满的民俗观念,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历史上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信仰,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服饰纹样来表达的,这些纹样具体地表现了中国古代民俗信仰以及图腾崇拜的情感与内涵。本文主要从服饰图案文化与民俗信仰之间的关系的角度叙述信仰对于服饰纹样的影响,以及这些信仰在服饰纹样中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5.
沥粉画作为一种工艺装饰的画种,它从建筑和家具中走来,成为近年来的新鲜的事物,它突破传统模式,从古建筑上单纯的描绘程式化或象征性的图案纹样,表现艺术构思而形成了一种用沥粉工艺完成的绘画即"沥粉画"。它以独特的工艺效果和浓厚的装饰趣味给人以视觉享受。  相似文献   

6.
古代中国是一个典型的植根于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宗法社会.祖先崇拜观念在古代中国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祖先崇拜抽象观念的物化形式,宗庙即是古代中国用于祭祀祖先的礼制性建筑.  相似文献   

7.
卍字文是中国历史上运用非常广泛的一种纹样,在数千年前,世界各国都发现以卍字纹装饰的物品。卍字纹自武则天长寿二年被定义成汉字以后,在纺织品以及其他器物上均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运用,文章对卍字纹在纺织品上的装饰形式进行研究,得出此种特殊纹样在中国古代的使用状况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佛像背光,包括头光及身光,从不单独出现,与佛像艺术同产生于古代印度,起初并无装饰,多为素面呈现,后出现了连弧纹、莲花纹、锯齿纹等.公元前1世纪左右,佛教及佛教艺术经丝绸之路传播至西域,即今新疆地区,随后一路传至敦煌莫高窟,此时佛像背光在承袭古代印度、西域早期装饰纹样的基础上,结合了许多新的造型元素及装饰纹样,演变出各式复杂、纷繁富丽的模式,其中以火焰纹最为注目.文章以莫高窟北朝时期为切入点,探究其佛像背光装饰纹样的特征,梳理佛像背光的演变历程并追溯其源.  相似文献   

9.
府衙建筑作为中国封建帝制时代统治的象征性建筑,是当时礼制制度与社会规范的浓缩反映.它等级明确,式样规范统一,又具有官式建筑与地方特色的多重特征.淮安府衙建筑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现存为数极少的此类建筑之一,对它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与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类型格局与形制特征,有利于了解淮安地区特殊地理区位影响下建筑文化与技术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史前玉器从形态、图案、排列与组合等各个方面,已经构成一套完整的符号象征体系,其中孕育着古代礼制的若干因素,在史前玉器的礼仪化进程当中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这套符号体系的不断发展与扩大、成型和扩张,最终为后来商周时期玉器成为中国古代礼制当中具有重要标志性的"礼器"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音乐的表达要素与社会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是人类伟大的发明之一。而中国古代音乐更有其自身的特色,中国人对音乐有自己的认识。中华民族从音乐中获得了无穷的智慧,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并感受到了音乐重要的教育作用和启示。世界各地了解中国的人们都认为“中国是礼义之邦”,其实中国也是礼乐之邦。因为中国古人非常注重以礼约束人们的外部行为的同时。也很注重以乐陶冶人们的性情,引导人们去恶从善,所以中国古代音乐在教育方面也具有一定的政治功能和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中国传统法律时,应基于整体性法学观,正确认识德、礼、法三者的关系,把握中国传统法律之伦理本质。中国传统法律伦理化,是中国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促进了古代中国的国家统一与政治稳定,但因与现代政治所追求的正义、权利、自由、自治、民主、平等、宽容等价值格格不入,客观上阻碍了中国的政治发展。  相似文献   

13.
古代情爱巫术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世界各民族之婚俗,其婚礼之庄重、繁杂与煞有介事,莫过于华夏民族。这一方面固然是得益于中华古文化中根深积厚的"礼"文化土壤的培育;另一方面,又是古代情爱巫术流入婚俗的遗存。考察一下情爱巫术在中国古人恋爱中的作用和影响,可以为人们进一步了解认识传统婚俗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礼法之辨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核心话语之一。政治文明中有关礼法关系的讨论,乃学术界的热点话题。王夫之作为明末清初的思想巨擘,学界对其礼法之辨的精彩阐释却多有忽视。以礼法之辨为视角审视王夫之的法治观主要涵盖如下几个层面:“法易简而天下之理得”;“刑以佐礼”;“守义礼为法而乃以成正而无缺”,表现出王夫之在政治哲学方面重礼治轻法治的倾向。  相似文献   

15.
射礼是西周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五礼中属于嘉礼。射由技术到礼制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射由实用性演变为政治性的历史过程。《三礼》中关于射礼的记载很多。西周时期青铜铭文所记射礼,有大射礼、宾射礼和燕射礼;有射礼进行比赛和教化的专门场所——射宫;足见射礼在西周社会的重要政治地位。西周射礼与《仪礼·大射仪》在参射人员的等级上、具体注重的射事内容和射礼的作用功能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从西周早期的大射礼、宾射礼向晚期燕射礼的转变,从青铜铭文中的射礼注重“礼”到《仪礼·大射仪》注重“仪”的转变,暗涵着西周礼制的逐渐松弛、礼乐文化下移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铸造技术史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古代铸造技术史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创造的制陶技术 ,从制陶材料、器物造型、烘烤烧制、陶窑建造、烧陶温度和气氛 ,都为冶铸技术的起源提供了直接的技术借鉴。商周开始 ,中国古代铸造技术发展经历了陶冶、陶铸、冶铸的独特进程 ,相继发明应用了石范、泥范、陶范、金属范及失蜡铸造方法 ,并娴熟运用浑铸、分铸、焊铸、嵌镶铸、叠铸等工艺 ,铸就了礼器、农具、工具、兵器等大批器物 ,为华夏文明奠定物质基础。出土文物及古籍文献记载均已表明中国古代铸造技术的领先地位及伟大成就 ,如司母戊大鼎、四羊方尊、青铜人像群、随县铜编钟、曾侯乙尊及盘、“透光”铜镜、沧州铁狮及永乐大钟等古代铸造精品。  相似文献   

17.
既有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囿于通史分期模式,以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作为近代建筑历史的起点。文章拟从传统建筑体系的整体断裂、新式建筑教育的初兴与新型建筑师的出现、城市的早期现代化改造三个方面,阐述了清末“新政”与“立宪”时期中国建筑体系发生的整体性变迁,结果表明,中国古代建筑史与近代建筑史的真正分界点不在1840年而在1900年代。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积淀丰厚,创造了世界建筑史上独特的、有着强烈个性的木构架建筑体系。从其演变历程和文化渊源对其进行研究整理可以使我们全面地了解传统建筑,希望人们能充分认识到木构架具有的不可估量的价值,使人们能更加重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并保护和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西方建筑文献的比照之下,通过对明清建筑文献中的评价特征的分析,探讨古代中国建筑文献中所体现出的建筑观念,以及近代社会现代转型中建筑观念的深刻变化的性质和特征.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吉祥文化多以图案的形式呈现出来,成为中国传统装饰艺术中的重要部分。它装点着中国传统建筑,是传统建筑中璀璨的珠宝,也是民族文化的优秀遗产。吉祥图案以其深长的意味而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从吉祥观念的产生、吉祥图案的类别及其吉祥图案的特征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