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长期以来在连珠的文体特征问题上存在偏颇,从而导致对其起源认识的诸多看法。其实连珠不仅在内容、形式上具有不指说事情,必假喻以达其旨穿贯事理,如珠在贯的特征,同时它是指一组作品。因此,尽管先秦时期已存在连珠的核心体制,但作为一种文体,则是由扬雄开创的。连珠最初是作为奏议而存在的,发挥规谏的功能,但在后来的发展中,慢慢也成为抒发个体情感的一种文体。  相似文献   

2.
连珠成型于韩非,正式得名于扬雄,在<后汉书>中已取得文体地位,到陆机臻于完善.其文体特点融入骈文并为骈文所取代.  相似文献   

3.
连珠源于先秦子书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连珠的起源,历来意见不一。事实上,连珠所具有的文体特征在先秦子书中已见端倪。论说推理的理论不但在先秦子书中已经成熟,一些论说片断在形体特征上与连珠也极为相似,这种现象正说明了连珠源于以论说为特征的先秦子书。韩非子的内、外《储说》中,类似连珠的论说相对集中,则直接启发了扬雄有意作连珠的尝试。  相似文献   

4.
明杨慎认为"连珠"之体肇于韩非,"连珠"的特征是"先列其目而后著其解",这其实是一种误解。"连珠"应是扬雄首创,但明显是受了《韩非子·储说》的影响。"连珠"的特征应是"辞句连续,互相发明,若珠之结排"。所以,运用"连珠"这种语体可写出各种文体的作品来,"连珠"的本质既不是论述说理,也不是抒情,但人们可以用"连珠"来寄予哲理,也可以用"连珠"来抒情。  相似文献   

5.
连珠是在汉末出现的一种文体.关于它的起源,众说纷纭,有学者以韩非子的<内外储说>为其滥觞,也有人以邓析子为这种文体的揭橥者,然而这都是形式外表上的某种相似,它们是子史著作而非文学辞章,其真正的发源仍然是扬雄的<连珠>.而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连珠是汉大赋的浓缩体.  相似文献   

6.
连珠文体探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连珠是一种古老的文体 ,具有独特的文体特征 ,如多用偶句 ,间或用韵 ;短小精悍 ,“义明词净”;设喻明理 ,事理圆通 ;短章连缀 ,“历历如珠”;委婉讽谏 ,晓喻人君。从现存材料来看 ,扬雄是最早的连珠作者。连珠源于隐语 ,同时又与赋在渊源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陆机之前,连珠体式多种多样,尚未成熟。连珠体式在陆机这里相对稳定,达到了成熟。陆机使连珠体走向成熟的原因在于其文采与连珠体互相凭借,其好思索现象中道理的性格与创作连珠体作品的要求相契合。陆机连珠体式为后代大多数连珠作者所遵循,成为连珠体的基本体式。陆机在连珠体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小品文在散文中居于重要的地位.梳理从晚明到现代这一段时期小品文走过的路程,探讨小品文文体传承与流变的内因与外因,总结其盛衰的历史经验,重新确认小品文小、真、趣等方面的审美特质及其创作规律,对于振兴推动当代散文创作的发展,既有其理论的价值,也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说林》《储说》是《韩非子》中最具有文学特色的部分,目前对二者的专章研究并不多,且其文体定性存在争议。探究《说林》《储说》中“说”及“说体”源流,辨析“寓言”说、“小说”说、“连珠体”说的得失,认为《说林》《储说》是“说体”文。  相似文献   

10.
考察《尚书》“六体”等文体的命名方式,其“谟、训、诰、誓、命”,本来都是行为动作的“做什么”,“做什么”产生文词,于是以行为动作本身来命名这些文体。这是早期文体命名的一般性方法。汉魏晋文论家蔡邕、曹丕、陆机的文章释体只讨论文体特征,一般不涉及文体命名;而名物、训诂学家刘熙《释名》中则有文体释名,涉及到文体的“怎么做”、“为什么做”之类,却不刻意讨论文体特征。到刘勰《文心雕龙》的文体论,以训诂文体命名的方法进入文体“怎么做”、“为什么做”的阐述。它以文体释名进入文章释体,“释名以章义”与文体特征的讨论二者有机的结合,显示出从文体内在逻辑出发以文章释体的特质。这是古代文体论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瀛奎律髓》《文选颜鲍谢诗评》《桐江集》《桐江续集》所载诸多诗学文本的综合考察,澄清方回诗学接受史上长期存在着的一些认识误区,进而阐明:在方回的诗歌文体视域和文体价值观念里,古体与律体乃是诗歌体制层面上的划分,两者皆应以写心言志、立论尽意为创作要旨,其诗歌批评并不存在诸多研究者所认为的更重律诗这一倾向.相反,他极力推尊古、律兼擅的诗人作家,其价值评判的主要依据是诗人之“胸腑”和诗作所具有的“精神”,而非诗歌文体的外在形式.  相似文献   

12.
被钟嵘称为"太康之英"的陆机,之所以能取得西晋太康文坛的霸主地位,是与他在创作实践中对各类文体进行大胆的探索与创新分不开的.陆机在文体方面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奠定连珠体的基本体式;二、确立骈文的基本格局;三、颂体的创新;四、挽歌的变体;五、赋体中的创新.  相似文献   

13.
西周青铜器铭文是礼乐制度的遗存实物,宝鸡作为周文化的发祥地和中国青铜器之乡,出土的众多青铜器铭文在内容上反映了西周时期的祭祀、赏赐、册命、盟誓、约剂、征伐等方面的历史事实;将其与《尚书》对比,可以印证诰、誓、命、典等《尚书》类文体在西周时期的实际运用,旁证《尚书》中与西周相关文献语言的真实性。宝鸡出土西周青铜器铭文呈现的独特鲜明的文学特质和体式美、伦理美、实用美三者统一的艺术精神,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的基因。  相似文献   

14.
明末以来,连珠体出现了诸如游戏笔墨、读书心得、写景绘物、颂君祝寿、评论文章、写实忧民等题材的作品,这既昭示了连珠在题材上的创新,同时也说明了连珠功能的增强和使用范围的扩大。  相似文献   

15.
《故事新编》和《青铜时代》在文体特征上都表现出“狂欢化”的美学特质。具体表现为作家创作心态的极端自由和放纵以及由此而来的“越出常规生活的狂欢时空”和对描写对象“狂欢式”的表演,其中,“游戏”、“恶作剧”是理解“狂欢化”的两个十分重要的词。  相似文献   

16.
刘基《拟连珠》思想理论的来源主要是孔子、孟子、苟子、墨子以及《易》学、名家、法家、兵家、老庄道家辩证法等先秦元典文献,充分体现了刘基作为“一代文宗”而有的“会通百家、兼容儒道”的为学风格与理论旨趣。《拟连珠》的哲学思想既有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等一般理论原理,又涵括了人性论、修养论、治国论、人才观等中国传统哲学要义。刘基的哲学思想与学术成就是建构在先秦子学思想体系之上的,具有“先秦诸子学”的秉性与特征。  相似文献   

17.
<左传>、<国语>、<战国策>中多有以"臣闻"起首来发表见解的,至有几个"臣闻"格式的连用,假如把其中"臣闻"格式抽绎并汇聚起来,这是"连珠"体构成的模式之一.刘胜<闻乐对>为"连珠"雏形,为受诏作之,如果脱略其有关自我事迹的叙说,那就是完全的"连珠"体;脱略具体性而只存"臣闻"格式,这是"连珠"体又一构成模式.因此,"连珠"体就是此二者的结合,把某种推理、论证从原生态语境中抽离出来进行新的组合,使得原本有具体指向的劝谏话语有了某种抽象和普世化,这些话语在新的语境中被再联结、新组合又有"历历如贯珠"的语言上的要求;其意义指向也由单纯的劝谏而兼有观赏,接受者由痛苦的被劝谏者而兼有对形式的某种欣赏,不再仅仅是对内容的接受.倒过来讲,"连珠"某某首又如同<韩非子>中<说林>、<储说>,人们或许可以直接将其引用在自己的论述中.  相似文献   

18.
冯至因其风格各异的抒情诗、十四行诗、叙事诗及诗歌中特有的哲学意蕴立足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坛。本文旨在通过对《吹箫人的故事》《帷幔》《蚕马》《寺门之前》等叙事诗在叙事结构、文体形式、诗歌中的精神特质等方面的研究 ,探析其早期叙事诗的现代意义。本文作者认为 ,理解冯至早期的叙事诗是理解中国叙事诗艺术由古典向现代转型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世说新语》是中国古代文言志人小说的典范之作。本文认为,该书的志入特质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人物必须真实;二是时间(年代)必须真实;三是记事(情节)必须大体真实,即大体符合人物塑造的需要。其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尤其是小说文体的确立,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通过对唐传奇、宋元话本、明清长篇小说创作特色的分析,可以看出它们明显受到《世说新语》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浙籍学者以“稗史”“演义”“传奇”“奇书”“词话”与“平话”作为《水浒传》的文体术语,其原因主要在于侧重点有所不同。称《水浒传》为“稗史”与“演义”,起初是宗史尚学观念的延续,以至批评颇显学问化特色,其后则是突出其通俗感人、以才济学的文学价值。以“传奇”与“奇书”观照《水浒传》,一方面因其于题材、结构与文辞诸方面求奇,一方面借以说明小说与戏曲两类文体的关联性。将《水浒传》视作“词话”与“平话”,主要在于强调其适于说唱、表演与文体杂糅而不乱不隔的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