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喀什噶尔瑞典传教团是瑞典行道会派往中国传教的诸多传教组织之一.从1892年抵达喀什噶尔传教到1938年被盛世才驱逐,瑞典传教团在喀什噶尔进行传教和社会慈善活动近半个世纪.《中亚的传教与变革》是这一历史的缩影,反映了传教团的传教活动历史和传教士视角中的近代喀什噶尔社会.这些史料和数据为我们进一步深入了解19世纪末和20世纪头40年喀什噶尔社会状况提供了许多素材.  相似文献   

2.
丁平一 《船山学刊》2001,(4):126-129,137
基督教的三大教派——天主教、东正教、新教都曾先后传入过中国,来华传教士又以天主教和新教居多,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传教士依恃不平等条约,大量涌入中国,传教规模迅速扩大。基督教许多教派都派遣传教士到湘组织差会,许多差会在进行传教活动的同时创办了一些教会学校和教会医院。传教士的这些活动给近代湖湘文化涂上了一层有别于古代文化的色彩,而传教士的到来引发的多起教案也成为社会各界十分注目的事件。一、基督教在近代湖南受到的抵制基督教所受到的抵制主要是指近代以来连绵不断发生的教案。教案是指中国民众聚集起来,打砸、…  相似文献   

3.
哈巴安德是鸦片战争后较早来到中国的美北长老会传教士,也是该差会在粤传教活动的开创者。在华期间,他主要在澳门、广州等地活动,时间长达47年,兴办了诸如神学日校、普通男女中小学、格致书院这样的早期高等教会院校,参与近世教育革新,并积极开展华南地区的医疗事业,出版和发行反映中国现状的论著,反对鸦片贸易,让西方进一步了解中国。哈巴安德是当时对中国社会具有深刻了解的西方人士,他把西方现代教育、医学、天文、宗教等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促进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在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晚清时期教会报刊曾积极传播西方文化,但教会报刊登载科技知识主要是为他们传播基督教义扫除障碍,宗教使命经常会让传教士情不自禁地渲染上帝的神力;为了维护西方国家的殖民利益,教会报刊还对列强侵华战争进行过一些不实的报道;西方文化的征服精神使传教士以救世主自居,在传播西方文化时经常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西方人的行为举止被中国人视为禽兽之行,传教士传播西方文化存在着天然的语言文字障碍,即使聘用华人润色,文字表述也很难完全符合规范;这些都会从不同侧面影响教会报刊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5.
何小莲 《社会科学》2003,13(3):104-109
藉医传教是传教士间接传教的重要方面 ,来华传教士在这方面进行了艰苦努力 ,结果 ,西医开始越来越多地为中国民众所接受 ,科学的观念也渐入人心 ,而传教方面并未达到他们预期的目的。本文通过对《中美望厦条约》谈判重要细节、林则徐请伯驾治病、李鸿章资助教会医院、谭继洵妾为传教士立碑等事件的分析 ,说明西医何以具有巨大的文化穿透力 ,进而阐释异质文化交流中的共通性问题  相似文献   

6.
康熙朝满、汉文奏折中有关来华西方传教士的部分 ,是研究当时中西关系的重要史料。经过笔者清理 ,其中载录来华西方传教士已达一百余人 ,一些人的汉文名字还为他书所不载。另如教皇特使多罗离京时间、康熙帝致罗马教皇信函颁发时间等重要问题也都因奏折所载内容应然而解。除此之外 ,康熙朝奏折还从新的角度反映了当时在华西方传教士的具体活动内容和康熙帝积极招徕挟有专技的西方传教士来华献技的情形。同时 ,还详细显示了礼仪之争后康熙帝为争取教廷对中国立场的理解而三次遣使、四次致书及由允许传教到部分禁教再到全面禁教的全过程。这些表明 ,研究康熙时期西方传教士在华活动和清朝政府有关政策的转变 ,康熙朝满、汉文奏折有着极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李建明 《船山学刊》2005,(3):119-121
明末清初,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来华传教士为传教,采取“因应”和“吸引”策略,心理上最大限度消除了中国人长久以来形成的对西方的鄙视;言行上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西方传教士传播基督教义的抵制;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8.
在清政府教禁森严、传教进展缓慢的情况下,基督新教首位来华传教士马礼逊转向马六甲开设传教基地,创办了英文季刊《印中搜闻》。通过面向英语世界传播,吸引西方对中国社会的关注和在华传教艰难状况的同情,增进对伦敦会中国传教事业的支持,客观上起到迂回传教的成效。本文通过分析《印中搜闻》的办刊缘由、内容演变和客观效果等,揭示其对马礼逊来华传教事业的促进作用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1865年,中国内地会正式创立,次年计划前往边疆蒙古地区传教,由于传教士严重缺员,所以内地会广泛吸收人才,使内地会成为了一个超宗派的组织.绥远地区的内地会先后有北美瑞挪会、瑞典圣洁会、瑞华盟会加入,义和团运动后,又重新组合成瑞典蒙古传教团、瑞典协同会、美国协同会.因此,绥远地区的传教工作主要是由内地会完成的.  相似文献   

10.
早期美国传教士在澳门的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美国传教士在澳门的活动(1830—1844年)林芸澳门自1557年被葡萄牙人占据,到19世纪初,已逐渐成为中西方贸易及文化交流的枢纽及天主教在东方传教的中心。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中国贸易的进一步开展,基督教新教传教士也陆续来到了中国。最早来华...  相似文献   

11.
基督教传教士来华,可以追溯到唐、元两代①。但各派教士涌入中国,则以耶稣会士沙勿略在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到达广东沿海的一个小岛——上川为起点。从宏观上看,传教士在中国,可以划分为明末清初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前期的传教士富有宗教气质,他们来中国以传教为主要职责。但为了便于传教活动,往往采取介绍西方科学技术作为手段,不自觉地充当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媒介;到了后期,尤其是鸦片战争前后,西方传教士一般成为从事侵略活动的伪善者,成为资本——帝国主义殖民扩张政策  相似文献   

12.
孙长来 《广西社会科学》2008,19(11):114-118
在中国社会近代化过程中,西方来华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所从事的一些活动,包括创办女校、提倡天足、主张婚姻自由、教会妇女识字读经、传播西医等,虽然主观上是为了扩大教会势力,但客观上促进了近代中国妇女的觉醒。  相似文献   

13.
西方早期来华传教医生在华行医施药办医院,尽管也有正面意义,但更多的成分仍是为西方传教及政治、经济利益服务的.基督教派到中国的第一位传教医生伯驾便是这方面的例证.研究伯驾来华23年的历史,对正确了解西方早期来华传教医生在中国近代史上正反两方面作用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报刊诗词发展过程中,传教士报刊及其刊发的诗词作品值得深入考察。《东西洋每月统记传》时期,外国传教士刊发诗词意在将诗词与西方文化、宗教相攀附,以达成其传教目的。但这一时期传教士报刊刊载诗词不但较少原创作品,创作水平也较低,同时还表现出为了传教强说诗,而诗作本身并不承担传教等功能。《万国公报》时期,传教士报刊刊发诗歌的原创性大大增强。一大批中国传统文人如沈毓桂等人参与到办刊活动中,报刊的传播力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同,郑观应、康有为等人便深受《万国公报》的影响;另外,报刊刊载诗词开始表现出交际应用等独立的功能性。而到《中西教会报》时期,刊发诗歌的社会功能更为明显,晚清中国社会中兴起的重要社会运动皆在《中西教会报》报载诗词当中有所反映。透过传教士报刊诗词,可以发现外国传教士的活动与中国社会之互动逐步深入的过程,同时,传教士报刊诗词与传教活动的联系日益密切,也说明诗词已经成为具有重要传播效果的报刊刊载形式。  相似文献   

15.
《教务杂志》是在华基督教会办刊时间最长的英文期刊,代表了主流教会和传教士的思想和见识.其刊载的对中国古代小说的评论,较为全面地反映了近代来华新教传教士对中国古代小说的态度和看法.新教传教士主要把中国小说当作中国人道德观念的样本,并籍此来了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同时,他们对中国小说的态度带有很实际的传教的意义,他们比天主教传教士采取了更为灵活主动的策略来适应中国本土文化,对中国小说的这种态度正体现了他们为传播宗教而采取的文化适应政策.  相似文献   

16.
一1886年第二次重庆教案的发生,有其深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原因。在近代,基督教之传入中国,从一开始就是由西方殖民主义国家的政府所唆使和推动的。它自始至终与殖民侵略紧密相连,是殖民侵略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份。由于种种原因,西方殖民主义者利用宗教侵略四川的活动极为猖獗,重庆则是西方教会势力侵略四川的重点地区之一。他们派遣大批传教士入川,采取各种手段扩张教会势力。外国传教士在各地广设教  相似文献   

17.
近代西方内地会传教士在新疆的活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考察了近代西方基督教内地会传教士在新疆的活动情况.文中根据外文和中文档案资料对内地会乌鲁木齐传教点的创办时间、"瑞华内地会"与瑞典传教团的区别、新疆内地会传教士的人数和往来情况、维吾尔和哈萨克文《圣经》的翻译和印刷以及内地会的活动性质等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18.
传教话语模式不仅建构了近代中国教会成立前后的历史,而且确立了教会历史记录应当遵循的规则,进而深刻影响到此后教会历史的书写样式。西方差会来华传教是近代中国基督教历史非常重要的内容,中国教会史本身就带有强烈的传教意义,这种意义从一开始已经渗入到教会历史记载和历史叙述之中。本土教会的历史叙述虽然不能完全跳出传教史的窠臼,但却可以赋予"本土教会"的重要性,从而建构不同的教会谱系,只是这一"本土"已是由西方差会定义的"本土",其自身的主体性尚待建立,以此类"本土"为视角的学术追求有可能面临基础虚空的危险。  相似文献   

19.
评西方传教士《论语》翻译的基督教化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平 《人文杂志》2008,(2):42-47
西方传教士来华的目的是传播福音和归化中国.为了更好地为传教服务,他们中的许多人进行儒经的翻译和研究.传教士翻译<论语>的动机是要从该典籍中找到基督教是真理且优于儒教的证据,并证明耶儒有相通之处,进而用基督教代替儒教.传教士翻译<论语>的策略是对儒学作"神学化"诠释,用基督教神学附会儒学.  相似文献   

20.
传教话语模式不仅建构了近代中国教会成立前后的历史,而且确立了教会历史记录应当遵循的规则,进而深刻影响到此后教会历史的书写样武.西方差会来华传教是近代中国基督教历史非常重要的内容,中国教会史本身就带有强烈的传教意义,这种意义从一开始已经渗入到教会历史记载和历史叙述之中.本土教会的历史叙述虽然不能完全跳出传教史的窠臼,但却可以赋予“本土教会”的重要性,从而建构不同的教会谱系,只是这一“本土”已是由西方差会定义的“本土”,其自身的主体性尚待建立,以此类“本土”为视角的学术追求有可能面临基础虚空的危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