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前我国农业的商品生产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的。对新型农业家庭经济的形成、发展及趋势的研究是农村经济研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这里,对有关新型农业家庭经济的理论问题作一个粗略的介绍。一、关于新型农业家庭经济这个概念新型农业家庭经济作为农村商品经济的基本形式,是与农业生产责任制密切相关的。它是农业生产责任制的结果。农业生产责任制大体可以分为联产与不联产两大类。联产承包制有多种多样的形式。我国大量采取的是分户经营、自负盈亏这种形式。包干到户(即“大包干”)就是这种形式的典型。这种新型家庭经济(即所谓“承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业和农村的长期发展,需要在创新的基础,形成一种具有合力作用的组合制度。家庭联产承包制、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民主政治是这种组合制度中三个最基本的单元制度。家庭联产承包制实现了土地所有权的公有和土地经营权私有的有效结合,从而一方面防止了土地的兼并和集中,另一方面保证了“耕者有其田”这基本原则的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克服了家庭联产承包制条件下,农业发展中的诸多矛盾,实现了农业制度的再创新,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落实和巩固联产承包制、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政治上的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3.
农村经济潜在的危机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经济潜在的危机与对策陈东健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到我国改革与发展全局的根本问题。在整个80年代,主要是得益于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广和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使农业和农村经济以其脆弱的基础支撑了年均9%以上的国角经济高速增长。然而,进入90年代...  相似文献   

4.
农业规模经营,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过程的产物。世界上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都已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农业规模经营理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通过由家庭联产承包制启动的经济体制改革,在扬弃人民公社高度集中统一经营、极端平均主义分配僵化模式的基础上,农户家庭成了土地经营的基层单位。在“均田承包”土地的基础上,随着农户的分化,地块面积也在缩小。土地分散,小规模经营的现状  相似文献   

5.
<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几年间,社会主义合作经济的改革潮流席卷中国农村。到1982年底止,全国农村中90%以上的集体经济基本核算单位,普遍实行了以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家庭经营为基础和联产计酬为基本特征的联产承包制。总结这几年联产承包制的发展进程,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由不联产到联产,由部分联产到全面联产;  相似文献   

6.
在治理整顿、清理“假集体”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复杂原因,对股份合作企业的经济特征产生了极大的争议。本文就这个问题,略陈管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使个体经济、家庭工业在全国  相似文献   

7.
农村改革,在改变产品经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新的经济体制不可能一次形成,无论是家庭联产承包制和农村商品流通体制,都有一个发育、完善的过程。广东农村在改革进入第二阶段,一方面把改革开放调动起来的积极性,引向综合开发与扩大开放;一方面不失时机地把改革引向深入,使新体制不断地扩展和提高。后者与前者一样,任务都是长期的,有些已实践了几年,有些则开始不久。深化改革、完善新体制的主要内容是: (一)完善家庭联产承包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相似文献   

8.
杨乙丹 《兰州学刊》2007,(10):76-79
农村微观经济体制是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不同体制下粮食生产的效率有很大差别。互助组和初级社符合当时农业生产的要求,有利于粮食产量的增加;高级社和人民公社束缚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粮食生产长期徘徊在低水平阶段;家庭联产承包制调整了农村的生产关系,粮食产量得到迅速提高,基本解决了粮食短缺。农村微观经济体制和粮食生产波动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粮食流通制度的变迁。合作社体制为粮食统购统销制度提供了组织保障,人民公社体制强化了统购统销制度的持续运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对统购统销起了制度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9.
改革是时代的主旋律,也是农村工作的主题。农村第一步改革从放宽经济政策入手,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制。在经营权限、经济利益等方面,调整了国家、集体与农民个体的关系,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创造性、积极性,释放了家庭能量,使“六五”期间农村经济出现了一次飞跃。这是有目共睹、有口皆碑的事实,无须繁述。  相似文献   

10.
在新的历史时期,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条件下,如何使农村经济实现进一步的快速发展,使农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尽快达到小康,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农村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笔者近来结合对党的十五大报告和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学习,认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快速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关键是以市场为导向,依靠农业生产,依托农业资源和地缘优势,利用农村的集体积累和闲散资金,采取多种形式,制定优惠政策,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一、发展乡镇企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随着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行,…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尽管已经历了十多个春秋,经济界为之撰写了数以千万计的文章。但是,对于农村这一巨大变革,实践上还有许多棘手问题未解决,理论上尚有许多方面需要继续探索,“第一步改革”没有完结,例如双层经营体制问题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从政策上讲,对双层经营体制的确认几乎与家庭联产承包刷的普及同步。1982年我国农村95%以上的生产队已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制,紧接着的1983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便把这一制度概括为“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并明确指出完善这一体制的关键是“处理好统与分的关系”。从此,“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便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根本制度被确定下来。但是,政策意向是一回事,实践运动又是另一回事。八年来双层经营体制在相当多的村子并未付诸实施,或是只得到部分的实施。围绕双  相似文献   

12.
在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之后,农村出现了两种形式的家庭经济:一种是家庭承包经济;另一种是在家庭副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家庭自营经济。这两种类型的家庭经济,究竟属什么性质,在当前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结构中处于什么地位,对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什么作用,都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  相似文献   

13.
农业第二个飞跃的重大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自铎 《学术界》2001,(2):12-16
一、从农业两个飞跃间的关系看推进第二个飞跃的必然性   1 990年邓小平在谈论农业问题时明确提出 :“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与发展 ,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 ,是废除人民公社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 ,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 ,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 ,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1〕邓小平的“两个飞跃”思想是统一不可分割的战略构想 ,相互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因果关系 ,并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以确立家庭联产承包制…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经济理论界对农业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问题的研究十分活跃,从多方面和不同角度探讨了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特征、成因和途径。现将其主要观点作一扼要综述,籍以推动研究进展。 一、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征 1、转移速度的阶段性。从我国农业就业份额下降的速度来看,呈现出两个明显的阶段。第一阶段从1952-1977年为缓慢下降阶段。1952年农业就业份额为83.5%,1977年下降到74.5%,25年下降9%,年平均下降0.36%。农业就业份额的缓慢下降使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第二阶段从1978-1988年为加快下降阶段。由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制,  相似文献   

15.
以市场取向为特征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80年代初期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就遍实行后,我国农业无论是经营方式还是产权制度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初步形成了市场经济在农村的微观主体。8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陆续放开了绝大部务农副产品购销与价格,使得农产品生产较早地面向了市场。田庸置疑,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尤真是农业,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是先行了一步。但随着农村微观经济纲织的重新构造,接踵而来必然要求把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放在如何为农民进入市场铺平道路上。值得引起人们深思的是,…  相似文献   

16.
家庭联产承包制的问题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庭联产承包制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航程,但是目前却成为我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瓶颈,必须突破农村现有的制度和政策,维护农民的权益,开拓农业发展新局面。  相似文献   

17.
如果说从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到1984年以前的农村经济增长是在农业投资上诱导和驱动的结果,那么,1985年的粮食大减产和当前农业出现的严重萎缩局面,根本原因就在于农业投资上的减少和农户投资结构上的大偏转。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增加农业投资和改造农户投入结构就成为振兴农业的重要课题。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以来,农业投资出现许多新变化,最明显的有三个特点: 一、投资主体的结构转换。在土地联产承包制之前,我国农业投资主体,是以农村集体的身份也就是以直接生产者和不完全性的经营者为中心、以国家的身份也就是间接的投资经营者和不完全的生产者为指导的双重结构。在农村实行了  相似文献   

18.
地区性合作经济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特别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不断完善和提高,农村合作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土地为中心的地区性合作经济,已经成为集体统一经营与农户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基础上,特别在专业户发展的基础上,带有合作经济性质的新的经济联合体成批涌现。农村合作经济发展了,地区性合作经济还要不要发展与完善?谈几点粗浅看法。一、地区性合作经济组织的现状  相似文献   

19.
一 近来,理论界有这样一种看法,即认为家庭联产承包制的经营方式是一种与较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较低层次的生产方式,现在已成为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农业产品率持续提高的一大障碍,已成为农业生产专业化、产品化、现代化的羁绊和桎梏。它正走向“自我扬弃”。“当前农村的首要任务是,积极引导广大农民联合起来走合作经营的道路”。总之,在一些同志看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现在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农  相似文献   

20.
如何深化农村改革,进一步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称“联产承包制”),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增长呢?这个问题千头万绪,而提高统分结合的效度,推动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则是其中的关键环节。联产承包制是建立在公有制的基础上,以“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为基本特征的经营体制。它的运行必须是分散劳动与联合劳动相结合,家庭经营与集体经营相促进,分的层次的自主机制与统的层次的调控机制相统一,两个层次和谐发展、协调地发挥职能的过程。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发挥家庭分散经营长处的同时,又能通过统一经营的职能使家庭经营这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