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国耶拿浪漫派的印度情结:从诺瓦利斯到弗·施莱格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耶拿浪漫派的印度热情,尤以诺瓦利斯和弗·施莱格尔为著.这里拟围绕着他们的相关著述,指出他们的印度热情是以欧洲关怀为旨趣的(由此可谓“印度情结”),强调弗·施莱格尔的印度情结在与诺瓦利斯趋同的过程中最终实现了对诺瓦利斯的超越.  相似文献   

2.
近康德式与近黑格尔式解读的冲突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难以解决的原因在于两种解读遵循了从马克思思想出发寻找与康德或黑格尔思想关联的"平行进路",把德国古典哲学的进程"默认"为"直线型"或者"跨越型"。对此,我们选取"康德和黑格尔思想关系问题"为视角这一"颠倒式解题进路",扬弃国际学界关于二者关系的"衰落说""完成说"和"变革说",以黑格尔对康德批判的文本为依据,论证出康德与黑格尔关系的"断裂说"。以此观之,马克思思想实现了对于"断裂"的承认、弥合和超越,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得到重新理解,近康德式和近黑格尔式解读的冲突也得到合理融合。更为深远的思虑是,整合德国古典哲学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将为未来研究带来宽广空间。  相似文献   

3.
开端问题就是所谓的哲学"本体论"问题.康德对纯粹理性的批判就是为寻找一个哲学的"开端",他把哲学的开端奠定在先验理性的层面,为德国古典精神哲学开了先河.黑格尔的精神哲学则是要消解开端和自在之物之间的紧张关系,他的辩证法是要把开端和结果统一起来.黑格尔主张开端一定是与人的精神,人的可经验的世界相关的.  相似文献   

4.
一般认为,康德哲学与黑格尔哲学的逻辑关系象他们哲学之间的时间关系一样,黑格尔哲学是后康德哲学,表现为西方哲学史发展的更高阶段。实际情况并不尽然。本文试图在首先确立康德哲学在一般形而上学以及哲学史上的地位的基础上,探讨康德哲学与黑格尔哲学的应有的逻辑关系。在西方哲学史上,由巴门尼德、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土多德、托马斯、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到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所构成的哲学史,实际上就是西方古典形而上学史。形而上学是早在古希腊哲学、特别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确立的,它指一门以超越感性事物的。比感…  相似文献   

5.
德国社会民主党哥德斯堡纲领确认。民主社会主义在欧洲“深深地植根于基督教伦理、人道主义和古典哲学”。这里讲的古典哲学主要是指康德哲学。康德哲学对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施加了重要的影响,以致于法国社会民主党公开宣称在社会主义和康德之间有“直接的联系”,并且把康德称为社会主义之“父”。西方著名的民主社会主义者麦克斯·阿德勒宣称:“康德的实践哲学是道道地地的行动哲学。它的生命力也就表现在:在我们这个时代,最有威力的精神现象即科学回到了康德,而最有威力的实践现象即社会主义则与康德结合在一起”。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第一次法国革命的要求在十八世纪德国哲学家  相似文献   

6.
启蒙运动因过于强调理性的作用而对神话采取了批判的态度。在启蒙思想家看来,神话由于其非逻辑、非概念的思维方式不具备追求真理的能力,所以神话受到摈弃。其结果是不仅摧毁了人的完整意义的世界,而且也使理性的普适性价值受到质疑。德国耶拿早期浪漫派的代表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站在批判启蒙理性的立场上,提出了建立"新神话"的理论主张。"新神话"作为精神的创造物,具有与古代神话不同的路径,其理论基础是费希特哲学的"绝对自我"原则,是意识之内的绝对同一和"综合"。"新神话"不仅表达了施莱格尔的"泛神论"和神秘主义思想,同时还传达了浪漫主义者寻找整体性的理论诉求,是浪漫主义者把人、自然和社会综合为一体的理想,目的是为人和世界重新确立一个"中心",从而赋予世界一个新的意义。在西方哲学史上,"新神话"理论不仅以"艺术"的概念成为谢林哲学的体系,而且被浪漫主义之后的尼采以"酒神"的精神使"新神话"得以复活,甚至在马克思的哲学中以"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以人的存在的"完整性"的共产主义理想实现了"新神话"的理论主张,与浪漫派的"新神话"具有理论上的同构性。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发现并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实现了哲学变革.但德国古典哲学留给我们的遗产并不只是黑格尔一个人的思想.正如海涅所说,自康德把哲学引入德国之后,哲学变成了一件民族的事业.而马克思之所以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真正继承者和批判者,不仅仅在于他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还在于他真正从现实的角度出发破解了康德自在之物的秘密.  相似文献   

8.
章太炎之所以认为康德黑格尔见识不大,主要理由在于:与康德——于时空有限无限之辨而陷入逻辑矛盾,又因欲摆脱矛盾而主张主观时空观不同,中国哲学则从没有陷入这种自相矛盾的尴尬境地;与康德讲德福一致必设置上帝之存在不同,中国哲人以"依自不依他"之说来唤起人的道德自觉,更具有洞彻道德之本质乃人类精神之自律的深邃眼光;与康德在物自体面前止步不前不同,中国哲学则能超越分别智达于无分别智以证悟本体;黑格尔关于历史发展"必达于尽美醇善之区"的"终局目的论",不合乎"善亦进化,恶亦进化"的历史实际;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论是一种"陵藉个人之自主"的学说,与此相比,我国的庄子哲学才是真正具有自由精神的;与黑格尔以文野之辨来为帝国主义的殖民政策张目的观点不同,"以齐文野为究极"的庄子"齐物论"则具有价值论的合理性。章太炎对中国哲学之大智慧、大见识的阐扬为熊十力、冯友兰所继承,对康德黑格尔哲学的批评发杜威、罗素、诺斯罗普反思德国古典哲学的先声。  相似文献   

9.
恩格斯说:“如果说,德国资产阶级的教书匠们已经把关于德国大哲学家和他们所创立的辩证法的记忆淹没在一种无聊的折衷主义的泥沼里……,那么,我们德国社会主义者却以我们不仅继承了至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而且继承了康德、费希特和黑格尔而感到骄傲”。①正因为这样,恩格斯把“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看做是“辩证法的第二个形态”。②人们公认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者,但是,对他在辩证法方面的贡献,研究和估价都很不够。“在辩证法史的历史著作中,康德的遭遇看来要比辩证法的其他创造者差些”。”而同样显而易见的是…  相似文献   

10.
笛卡尔问题是"什么是真实存在的?"笛卡尔首先给出的答案是"我思故我在",然后代之以"上帝存在"和补之以"灵魂不灭"。康德对笛卡尔的论证及其答案不以为然,称之为"先验实在论"或"经验观念论",而把自己的哲学立场命名为"经验实在论"或"先验观念论"。尽管康德对笛卡尔的一些批评是有力的,但对笛卡尔问题并未给出有效的解决。为此,笔者从梦怀疑入手给出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1.
马小朝 《兰州学刊》2006,4(10):8-12
维柯从理论上把人类创造世界行为的共同发生学源泉表述为天神意旨,同时解读天神意旨的人类心理发生学秘密。维柯通过描述人类婚姻的发生学起源,具体说明人类最初的宗教感或社会意志,如何在想象性创造活动中发生发展。维柯开辟了人类文化哲学的新思维方向,预示了后来黑格尔哲学的巨大历史感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诞生。维柯把人类最初的心智功能表述为诗性智慧,其重要特征之一是强烈的主观创造性质。维柯开辟了后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认识论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辩证思维规律,甚至开辟了现代西方哲学的思维路径之一。维柯的《新科学》在方法论上主张经验与理性的结合,开辟了西方近代意义上的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12.
李刚  文辉 《社会科学家》2006,(Z1):15-16
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不能简单的归为唯心主义.从其革命的目的来看,康德只有把感性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才能挽救当时的科学危机,而科学感性论的建立正是通过把人类先验的认知方式作为事物的先验存在方式来完成的,这种转变成为了哲学认识观上深刻变革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不能简单的归为唯心主义。从其革命的目的来看,康德只有把感性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才能挽救当时的科学危机,而科学感性论的建立正是通过把人类先验的认知方式作为事物的先验存在方式来完成的,这种转变成为了哲学认识观上深刻变革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康德哲学是以界限问题为核心展开的,而界限问题又可以归结为先验主体问题,它可以通过"我能(知道)什么?"这一形式展示出来。维特根斯坦对康德哲学的改造是通过界限的语言化和主体的界限化进行的,即把康德哲学的理性界限改造成为逻辑语言界限,并通过主体的界限化使主体成为世界的界限,由此形成一种特殊的语言主体——界限主体。由于界限主体具有"零位"特性(类似于数学中的零),于是,康德关于主体能力和理性界限的提问"我能……?"相应地就转变为一种基于"零位"主体的逻辑语言的意义标准的提问"人们怎么能……?"哲学问题也就转移到了以探讨"怎样"为特色的"Canbe"问题上来了,康德的哲学问题也就从理性的平面转移到了语言逻辑平面。  相似文献   

15.
任何一种哲学都是有体系的,我们所谓的“体系哲学”则特指德国古典哲学将宇宙或关于宇宙的所有知识当作一个整体而纳入一个哲学体系之中的形而上学体系。体系哲学的出现根源于17世纪科学革命所引发的哲学危机,虽然伴随着形而上学的衰落,体系哲学已成过去,但是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处在哲学的危机之中,我们与康德面临的是同样的难题,他是我们的同时代人,因而康德关于体系哲学的构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俞吾金 《江淮论坛》2009,(6):5-9,F0002
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德国古典哲学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费尔巴哈是否属于德国古典哲学的范围?德国古典哲学是否由“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这样单线索的发展方式构成?德国古典哲学究竟有哪些遗产?等等问题,本文都做出了明确的解答。  相似文献   

17.
理性是康德先验哲学的理论基石,"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二重划分及其内涵的揭示,展现了康德"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的真、善、美的基本构架。理论-实践二重化理论包含着哲学构成的多种因素,为后世哲学的出现埋下了潜在思想生长的种子,特别是康德对旧形而上学"神本体"的批判并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论,为后来哲学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后康德"的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西方哲学的产生、发展与繁荣,都直接或间接与康德的理性及其理论-实践二重化理论有着极其密切而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对于康德批判哲学的起点为何,前贤给出的答案有二:休谟的因果问题使然、自由与必然的二律背反问题促使。其实,上述两种看法都没有从康德哲学的整体性出发,有过于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无论是"休谟的提示",还是"自由与必然"二律背反的自我道白,都只不过是其重建科学的形而上学的过程中的两件较为典型的个案事件的回顾而已,康德并没有断然所谓批判哲学的起点。简言之,批判哲学的起点问题,同任何康德哲学的其它问题一样,只有在康德面对传统形而上学日渐衰落并力图重构未来形而上学的大背景下,才能彻底并真实地彰显出来。  相似文献   

19.
鲁绍臣 《河北学刊》2005,25(1):112-116
在康德的知识论中,纯粹自我意识同物自体一样是终极的,并且构成了康德先验主义的基础。经验自我意识的提出是西方近代哲学克服经验主义阶段的标志之一,而康德的纯粹自我意识则克服了笛卡儿"自我"实体化和休谟怀疑论的缺陷,开创了德国古典哲学的辉煌时代。但是,正是纯粹自我意识的超验性和与非生活性,使其又陷入了新的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20.
对于财产权的批判是马克思毕生的理论和实践主题。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范畴,财产权不仅贯穿于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发展中,而且体现在德国古典哲学的逻辑演进之中。伴随现代社会的兴起及其内在冲突的展开,在"自然法"和"市民社会"若干争论的基础上,康德将财产权规定为以"实践理性"为前提的"理知的占有",费希特通过对"理性"的重新界定提出"一切财产都以相互承认为根据",黑格尔则进一步论证"财产是自由最初的定在",并在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中用"国家"扬弃了"财产权"与"市民社会"。通过对德国古典哲学中法权学说的思想史考察,特别是透过财产权重新审视"理性"、"自由"、"国家"、"劳动"等概念的理论效用,以及德国古典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的关联,将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建构提供新的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