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自从孟子第一次明确提出“良知”范畴以来,它就与先秦儒学的心性论融合在一起,成为中国哲学史、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范畴。同时,“良知”也不是一个静态的、纯结构性的范畴。随着中国古代哲学史、思想史的发展,随着中国传统的人性、心性学说的日益丰富、完善,“良知”范畴也不断拓展和深化着自身的理论内涵。因此,对“良知”的考察不能够只局限于静态的结构分析,还应该考虑到其动态的历史发生:循着先秦儒学的心性论一大乘佛学的佛性论一宋明理学、心学的历史脉络,可以考察“良知”范畴历史发展的源流正变,揭示王阳明心学之前“良知”范畴的历史内涵.  相似文献   

2.
王阳明是中国古代社会晚期的启蒙思想家,他的思想立场尽管是心学的,但却是更加开放的,包容的,他的整个思想理论体系不仅如黄宗羲所说的那样,能“范围朱、陆而进退之”(明儒学案·师说》),同时亦能将南宋以来事功学与心学融会贯通。(参见笔者《宋明事功学与心学及其合流——兼论王学的思想来源及性质》一文,载《东南文化》1986年第6期)他的思想充分体现了对孔子以来儒家传统思想文化的批判与继承的积极态度和创造性的理解。王阳明对儒学传统思想文化及其发展有着十分深刻的看法。在他看来,思想与文化的发展是继承与创造的统一,对孔子代表的儒家传统,一方面应着重继承其内在的活的精神,而不应执守和拘泥其外在的文字和语言,同时,对传统思想文化精神的继承又始终不离主体深造自得的原则。也正因为王阳明对传统思想文化有如此深刻的看法,他才能够在理论上超越前人,不仅集前代思想之大成,同时也对后来的思想产生深远的启迪和影响。因此,笔者认为,深入地探讨王阳明对传统思想文化的观点与思想,不仅对于我们进一步理解王阳明的整个学说有帮助,同时对于我们今天批判续承传统思想文化,亦有积极的借鉴意义。限于篇幅,本文并不打算就王阳明的传统思想文化观作出完整、系统的论述,只是就王阳明关于六经的看法及他的文化历史观中所体现出来的简易原则和精神谈谈自己的见解,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3.
肖鹰 《浙江学刊》2000,(5):23-27
本文从王阳明的心体观念着手,集中阐释王阳明的良知本体论的哲学观。本文的基本观点是,王阳明处于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化的时期,面临着道德的理念化和世俗化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他提出了以良知本体为内含的心体观念,实现了儒学道德主体的本体转向从理学先验理性的天理本体向经验存在的良知本体的转向。这一转向,不仅使个体存在真正成为道德理性的现实载体,而且使个体存在在最基本(最本原)的意义上成为道德实践(事实)。但是,存在的道德化也就是道德的存在化。就此,阳明心学转向包含着更进一步的意义,即它不仅把儒家道德优先原则推到极至,而且在这个无限性扩充中,道德精神在向存在还原的方向实现了价值超越道德由于存在的无限性扩充,实现为超道德的存在。  相似文献   

4.
论王阳明与萨特的哲学本体论之同异王路平王阳明和萨特相隔四百年,相距二万里,哲学思想自然有差异;然古今之变,东西之遥,无得其相通,盖心学乃人学故。比较两者的哲学,不仅有助于对两者哲学思想研究的深人,而且对于把握中西哲学的基本精神,认识中西文化的特质,亦...  相似文献   

5.
从宋明新儒学到现代新儒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从中国文化哲学、传统学、新人学而进入和合学的探讨,认为和合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首要价值,是超越宋明新儒学和现代新儒学的尝试。作者指出,宋明新儒学的缺陷是把此在所以然与彼在所以然混淆起来。现代新儒学接着宋明新儒学讲,而有新理学、新心学、新气学之分。现代新儒学的基本内涵是:以民族生存的关切情怀,以融摄西方文化之新,而归宗为儒学的精神价值,并以重建儒家形上学为理论核心,以重立儒家理想价值为职志,以开出现代新“外王”为标的,体现出对于文化危机的反思,意义世界的追求,终极关怀的寻觅。但在当前现代化潮流的冲击下,都有成为旧学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根据康德意义上的道德自律概念,我们发现王阳明心学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自律思想。良知如实践理性一样,充分发挥着意志的自由作用,并能自我主宰,自我立法,其丰富的道德自律思想内涵为我们当前的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及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本体与功夫———对王阳明本体功夫观的思考许珠武本文认为为仁存在两条路线:一为率性路线,一为反观路线,两条路线同时流行,各自兼顾本体与功夫,但率性路线重本体,反观路线重功夫。王阳明遵循率性路线而修为圣贤,提出良知论心学。良知论中关于良知本体的思想,是对...  相似文献   

8.
正王阳明说,人为了生存,难免要追求一些能使自己感到安全的东西,诸如名利、地位。不过,有的人是在"良知"的指导下追寻这些,有的人却只是一门心思地追求外物。如果我们的内心永远盯着那些外物,必然会累得死去活来。而心学的最大妙处在于:我们可以在身心幸福的情况下追逐外物,只要能以良知为指引,追求什么都是可以的。因此,王阳明心学不仅是我们  相似文献   

9.
谈到浙江之心学,人们必然会想到明代浙江之王阳明(守仁)。阳明心学虽中经广东之陈白沙,而直接承继陆象山之立大本,发明本心之统绪,但其学术却有着浓厚的地方思想文化的基础,受到浙江文化自身的深厚的心学传统土壤的孕育和滋养。浙江乃心学萌芽地区之一,在陆九渊建立心学体系之前,浙江便有心学之思想和倾向出现,并且作为心学之先导,对象山心学的创立产生重要影响;同时象山时代亦有浙江学者与象山为心学同调,相互切磋和发明,对心学之创立颇有贡献;以后象山心学又以浙江为其重要的传播地区之一。因此,心学于浙江在明代之前便已有相当发展,并且经历了上述三个阶段,从而为明代阳明心学的产生和创立准备了深厚的地方文化环境和思想基础。然而,这一问题却为近代以来的学术研究所忽略。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明代以前(主要是宋代)浙江心学的发展过程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10.
《孔学堂》2015,(2)
本文旨在对于王阳明的《传习录》作一概括式之导读,并从中透显"传习"在圣学传衍中的重要意义。首先,多方引证,点出"传习"之义,从中揭示生命的三个维度及其所透显的儒学方向。再者,就阳明的生命历程,深化其实存体验,说其成学之变迁。进而,在此变迁过程中,确立其心学体系: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为总纲,"心即理"为体,"知行合一"为用,即用显体,承体达用,体用不二。最后,则引阳明的"咏良知诗"作结。  相似文献   

11.
王阳明的心学包含着多重内容,而其主干则是良知与致良知说。从逻辑上看,王阳明的心学体系便是以良知为起点而渐次展开的。在王阳明那里,良知作为整个体系的基石,蕴含着二重规定:它既以理为内容,同时又具有“吾心”或自心的形式;理主要是普遍的道德律,吾心则构成了主体意识的个体形式。前者赋予良知以普遍性的品格,后者则赋予它以个体性的品格。按王氏之见,内在于良知的理,通过事亲敬兄的道德践履(行)而展开为具体的道德意识,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普遍的  相似文献   

12.
日本学者谈王阳明遗迹考察钱明编译由日本著名阳明学研究家、国际儒学大师田武彦博士倡议并发起,日本斯人会与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国际阳明学研究中心负责策划并协调组织的王阳明遗迹考察,自1986年8月至今年5月共进行了六次活动。除前两次是委托日本关西...  相似文献   

13.
《社科纵横》2019,(2):98-101
在郑珍莫友芝时代之前,心学和理学经过王阳明、陈法等人的先后倡导,在贵州产生了既深且远的影响,这种影响牢牢地盘踞在贵州学术风气的最基层上,成为了贵州士人相互交流的基础和共同使用的文化资源,为他们的立身行事、求学问道提供给养。  相似文献   

14.
本文借用汤因比提出的“挑战与应战”的原则来审视儒家文化,认为,儒家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曾遇到过四次挑战:儒学产生初期,由于受到黄河文明的挑战,原始儒学在“亚细亚的生产方式”中脱颖而出,从宗族血缘中提炼出一种抵御异化现实的人伦情感和调节人际关系的礼乐规范;汉代时期,由于受到“大一统”的政权形式的挑战,儒学在“阴阳五行”的思维框架中进行整合,从而将世俗的等级制度转化为天地的阴阳法则,将朝代的历史变迁比附为五行的轮回流转;宋明时代,由于受到宗教信仰的挑战,儒学改造并吸收了道教之“太极”学说和禅宗之“佛性”理论,从而以“理学”和“心学”这两种方式实现了内在超越的形而上体验;近代以来,由于受到现代化的全球性挑战,儒学也已经做出或正在做出种种不同的姿态来进行“应战”。相对于这四次“挑战”的每一次“应战”都使儒学获得了历史性的丰富和变革。  相似文献   

15.
十六世纪朝鲜的理学(新儒学)大师李退溪(1501——1570),是朱熹哲学的传播者和拥护者。他一生为传播朱熹思想作出了贡献。但是,由于朱熹哲学的内在矛盾,从十二世纪末朱熹去世,到十六世纪中后期,约四百年间,朱学发生了很大的分化。这种分化向两个方向进行。一是经由南宋末年的真德秀、魏了翁、元朝的许衡、吴澄,以及明朝的吴与弼、陈献章等人,演变为王阳明心学;一是经过黄震、文天祥、刘因、薛瑄等人,转化为罗钦顺气  相似文献   

16.
陈晨 《学习与探索》2024,(3):148-155
作为中晚明最重要的学术文化思潮之一,被视为“叛道不经”之“新学”的阳明心学给当时的八股文坛带来巨大冲击。阳明心学的广泛传播促成了中晚明八股文坛“自得”之风的盛行,许多科举士子摆脱了程朱传注的禁锢,进而直接引发“性灵”思潮在晚明八股文坛产生巨大反响,许多文人士子不再将性灵汩没于程朱传注而推崇文学色彩浓郁的“性灵”八股文;而佛老因子之所以充斥中晚明八股文并屡禁不止,则与阳明及其后学“范围三教之枢”的理论底色密切相关。王阳明有意利用科举考试向天下文人士子推广其学说,科试考官尤其具有心学背景的考官对心学八股文的肯定,阳明及其后学所倡导的为学“自得之乐”之说,皆使心学浸润中晚明八股文坛甚深。  相似文献   

17.
王阳明是我国明代中叶一位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阳明心学作为一种社会思潮,不仅在当时风靡一时,而且影响后世,波扬东瀛,直至当代还是海内外学术界研究探讨的一个热点。新中国建立以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阳明学的研究中,多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进入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界对宋明理学的研究相当活跃,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评价王学,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这次,王阳明墓的重修,并举行由海内外学者和社会人士参加的隆重的揭碑仪式,同时召开首次国际阳明学研讨会,就表明了我们对王阳明及其学说在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有了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宋濂的佛教观李道进宋濂是明初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但由于他所生活的时代,就学术思潮而言,是一个儒学心学化,儒、道、释三教合流的时代,因此,他对释氏思想的关注也是相当深切的,自称至壮龄潜心内典,三间大藏,可谓佛书无所不览,研究颇为深切。我们从他留传下来的...  相似文献   

19.
阳明心学取代程朱理学而在明代中叶的兴起,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既有政治的、社会的原因,也有经济的原因。对此,学者们已作了多角度的讨论。本文但求立己,不欲破人,只想从儒学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之角度,在上述的解释之外增加一个理解的层面。文章认为,从阳明心学的中心命题如“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来观察,阳明心学的兴起,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而儒学精神之内在理路和隐藏的兴趣之刺激与推动无疑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1999年1月9日(公历)是王阳明逝世470周年。为纪念这位历史名人,经中宣部批准,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浙江省会稽山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和绍兴市社会科学院等单位,于1999年3月30日至4月1日在绍兴市联合举办了“纪念王阳明逝世47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出席会议的海内外代表有70余名,其中有来自日本、美国、韩国及我国台湾地区的学者18名。会议还特邀了王阳明第十六世孙王诗棠先生与会。本次会议包括两项内容:1、王阳明墓祭扫仪式和阳明洞天工程奠基仪式;2、学术研讨和阳明遗迹考察。学术研讨会的中心议题是“阳明心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