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石黑一雄在其多部小说中都涉及到了高科技元素,如能代表人类科技发展到顶端的核技术和克隆技术.人类利用高科技为自己服务,社会生活变得更高效、更快捷,但这些高科技背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石黑一雄所要揭示的,并且指出这些高科技也会带给人类无法弥补的创伤.本文剖析了石黑一雄作品中的高科技元素,从他所受到的影响出发,分析其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2.
侨易是石黑一雄文学创作的文化隐喻。在石黑一雄的侨易书写中,通过描绘英国孤儿侨居上海的身世之谜、克隆人寄宿人间的伦理之殇、不列颠和撒克逊民族间侨动的战争之灾等跨文化冲突,揭示出地理位移是造成文化变动之因,和而不同、互为彼此的间性文化交易则是消弭侨易困境的恒常之道。石黑一雄在全球故事讲述中创生的三重侨易价值维度,即和合共生身份观、义利统一伦理观、互助一体民族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时代理念相契合。作为跨文化传播的生动例证,石黑一雄从他者共鸣的文化立场呼应、印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符合当代人类共同的理想设计与文化诉求。  相似文献   

3.
回忆是石黑一雄作品的重要特点之一。通过小说人物淡淡的忧伤回忆,石黑一雄从对移民他者身份的失落与追寻,到反思殖民历史和帝国他者,再到创伤记忆中对人类他者的书写,完成了一个移民作家在全球化语境下对世界多元文化主题的完美阐释。  相似文献   

4.
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的科幻小说《别让我走》讲述了一群克隆人的生活经历.作为克隆人,凯茜等人具有强烈的身份焦虑,一直在试图发现“我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渴望寻找自己“可能的原型”,以图建构起自己的真正身份.石黑一雄试图揭示出克隆人的身份的暧昧与焦虑以及由此带来的认同危机问题.从凯茜等克隆人内在的身份焦虑之缘由和身份建构过程入手,研究克隆人的心路历程、成长困惑及其命运归宿,试图揭示这部小说本身所蕴藏的哲理上的普遍意义和重要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分析作家石黑一雄的科幻小说《莫失莫忘》中人物对自我伦理身份的寻找和对身份的确认,以及在当时的伦理环境中所做出的伦理选择——接受被人类"赋予"的命运。通过分析旨在唤起人类对责任和生命以及对石黑一雄笔下克隆人的深度思考,并且通过克隆人这一面镜子折射出人类文明的现存弊端。  相似文献   

6.
“英国移民作家三雄”之一石黑一雄的小说《别让我走》,借助叙事者凯茜的回忆触及克隆人的内心世界并再现其生命历程。小说中意义繁丰而方式隐曲的言语反讽、情景反讽、命运反讽、制度反讽贯穿始终,体现了人类对克隆人的无情压迫以及隐藏其后的人类中心主义和社会霸权构建,彰显出显著的批判功效。反讽消解了文本的袁相,促使读者识破事实的真相、作者对荒谬现实的体悟和客观的价值判断,进而激励人类进行自我反思并关注弱势群体,建立和谐共存的美丽世界。  相似文献   

7.
石黑一雄的作品《被埋葬的巨人》以英国中世纪不列颠人和撒克逊人之间的冲突为背景,展现了英国民族塑形时期的一段晦暗的历史图景,背后蕴含着作者独特的历史思维和文学想象方式。作品通过展现记忆与真实之间的关系,表达了对历史真实性的质疑;通过时空并置的记忆书写,挖掘了历史断裂处的沉默话语;通过书写不同个体的记忆,呈现了多重历史意识和声音。正是在这种书写方式中,石黑一雄达到了对话历史、反思历史的写作目的。  相似文献   

8.
道德是石黑一雄小说引而不发的文化印记。义利之辩是解开石黑一雄小说人性迷思的理性线索,也是其文学演绎中含而不露的创作旨归。小说《我辈孤雏》《长日将尽》《浮世画家》的共通主题渗透着作家对利益与道德间逻辑交互的理性观察与立场阐发。孤儿班克斯的身世之谜、管家史蒂文斯的职业之困、画家小野的择婿之忧背后,不仅是对重利盘剥、奉主忘己、射利沽名等道德危殆、伦理错位的修辞投射,也是石黑一雄对殖民语境下人类社会正义赤字、情义失衡、道义博弈的道德警示。总之,石黑一雄小说中的义利观始于恻隐之心,敬于契约之道,终于家国大义,书写路径呈现出跨文化的动态间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俄狄浦斯>中的提瑞西阿斯和<被窃的信>中的杜宾是相同的"盲人"意象,在拉康的精神分析文本中共同体现了作为听觉的能指中心主义的理念.只不过提瑞西阿斯不被人注意,杜宾虽然是拉康所选的<被窃的信>中的一个人物,但他引起了大家的注意,然而大家注意的并不是他最后的假盲人形象.因此本文立足于盲人意象叙事这一角度,将他和提瑞西阿斯联系起来进行分析,从而证明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能指中心主义理念和盲人意象叙事之间存在着辨证依存关系.  相似文献   

10.
石黑一雄的处女作《群山淡景》是一部构思精巧和充满现实关怀的小说。书中的3条线索表面看似互不相干,在主题层次上却紧密相连。由其多线并行的文本特征入手,揭示出小说巧妙的艺术构思。同时,作者"不带偏见"的跨文化思考为"国际化"写作赋予了新的内涵。作为一名日裔英籍作家,石黑一雄表现出了超越自身民族身份和国家身份的超然立场。他通过一个深受负罪感困扰的女人提出了东西方文化共同面临的道德困境。德国哲学家马丁.布伯阐述的"我与你"的思维方式或可成为人类摆脱这一困境的出路。  相似文献   

11.
简.斯迈利的《一千英亩》的故事框架来自于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但表现的却是不一样的主题和意义。小说通过女主人公吉妮与三位男性的情感纠葛,揭示出了父权制对女性的压抑和紧闭,同时通过对吉妮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和反叛的描写,表达了新一代美国女性要求摆脱传统束缚、获得独立和自由的心声。  相似文献   

12.
陈寅恪先生在其《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自序》中说过这样一句话 :“夫吾国旧史多属于政治史类 ,而资治通鉴一书 ,尤为空前杰作。”此言既是对中国古代史书特点的精辟概括 ,也说明中国政治史的突出地位。然近代以来 ,学术界尚无一部全面系统的中国政治通史 ,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十分可喜可贺的是 ,齐涛教授主编的 12卷本《中国政治通史》(以下简称《通史》)的问世 ,填补了这一空白 ,弥补了学术界的一大缺憾。通读其中的几卷 ,特别是第 5卷《繁盛中转型的隋唐五代政治》(齐涛教授和马欣教授合著 ) ,深感这是一套富有新意、特色鲜明、内容…  相似文献   

13.
当前城市环境景观形态关注的几个问题是:理念思路的更新;生态环境的再认识与“绿色城市”目标、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与平衡;大众行为心理规律的探索与尊重;环境景观形态设计研究的细化;环境景观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推动。  相似文献   

14.
运用语言的纯理功能,分析《莳萝泡菜》的及物结构、语气结构、主位结构系统和衔接系统,揭示小说的主题和曼斯菲尔德的写作特点,探索系统功能语法在分析文学语篇中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美国二十世纪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体现了作者独特的短篇小说创作手法和主题。从酷儿理论来看,爱米丽突破了传统女性形象,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杂糅凸显出她性别身份的不稳定性,此外,她与荷默·伯隆的关系也超越了传统的异性恋关系模式。依据以上两方面,该作品充分体现了酷儿理论消解静态的性别身份和性身份,打破异性恋霸权下男性/女性,异性恋/同性恋的二元对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潘天寿作品的特色是坚硬.潘天寿的喜好、性格、品质皆与"硬”有关.潘天寿性格及作品特色的形成,与他故乡宁海的土地有关.  相似文献   

17.
自主性:一个概念的哲学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里斯多德、康德、马克思等人的自主性思想为我们树立科学的自主性观念奠定了基础。自主性不是为所欲为,而是在承认主体对客体的需要与依赖、客体对主体的制约的前提下,人在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主体特性之一。自主性的获得并不是在抽象意义上的观念性的显现,而是有着现实的社会历史基础。  相似文献   

18.
<史记>叙事首创"互见法",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然而,今人在嘉许<史记>"互见法"首创价值的时候,对部分互见文字的真伪要谨慎,还应看到<史记>"互见法"体系并不完备,<史记>"互见法"的运用还不很自觉,特别是"互见法"对于今人还原<史记>"一家之言"的哲学真相有很大的干扰.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分析了莎士比亚名剧《麦克白》中的英雄麦克白堕落的原因,认为决定性原因在于麦克白自身,在于他未能抵制野心和权欲的诱惑,而其夫人的蛊惑和女巫的预言等仅仅是起催化作用的外因。文章指出麦克白最终的结局是他自己自觉选择的命运。  相似文献   

20.
一部名著的接受历史,一方面受到作家主观意图和文本自身的直接限制;另一方面更受到接受者审美态度、价值立场、民族偏见、经济利益等诸方面条件的限制.自古以来,以犹太人作为嘲讽、揶揄和抨击对象的文学作品充斥文学史,最有影响的人物形象莫过于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中的主人公夏洛克.这个人物身上承载了犹太人几千年来的耻辱和辛酸,而由于民族和种族偏见引起的各种历史和现实的恶果一直到今天还在延续着,这虽然不能简单的归咎于作家、评论家,但引起警觉和反省总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