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乌托邦作为一种人文主义的思想,是历代具有愈来愈和责任感的作家的精神追求。本文拟就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文学领域出现的一种反乌托邦创作倾向,阐述文学作品在削弱和厌弃了精神性力量之后,具有明显的后现代文化品性这一观点。其表现为“深度意义的消失,历史意识被抹去,主体的跌落等。并指出,反乌托邦作品是以清解理想主义谜底的方式重设虚无的寓言。  相似文献   

2.
儒家思想学说曾被视为非常现实而缺乏超现实的哲学理性高度和政治理想根基,其实这是重新讨论的问题.儒家思想中不仅含有原始形态的乌托邦思想,而且这一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对理想世界的儒家乌托邦式的界定与描绘,成为历代儒者批判现实和超脱现实的重要依据,中国思想史上特别是政治思想史中几次大的论争都与此有关.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审慎的结论是:儒家政治思想主流具有相当浓厚的"超现实"成分,而不只是人们过去常常认定的"现实的人文主义".  相似文献   

3.
李萍 《江淮论坛》2003,19(5):12-15
世界历史思想是马克思认识人类过去、分析世界未来的一个重要思想范畴,对一百多年来的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邓小平运用这一思想认识中国社会、世界局势和人类发展,并将中国经验纳入其中,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代表着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在当代发展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4.
历史语境中的人性本相--论王小波的历史题材小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云霞 《江汉论坛》2005,(4):112-114
王小波的历史题材小说用过去、现在、未来三种时态将人性与历史奇妙地嫁接起来,其目的主要在于寻找变动不居的历史之中那些恒常的人性因素.无论是前瞻历史还是推想未来,其叙事的基点总是立足于当下的"在场"生存--从繁杂斑驳的生存境遇中寻求人性的本然形态.当然,这一切都是在以经验事实为依据的理性观照视域之下逐步展开的.  相似文献   

5.
人文主义概念经历了从个别意义向普遍意义发展的思想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教育、人的理性、人的价值就构成其基本内容,并成为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当19世纪历史思想家用人文主义概念来解释14世纪文艺复兴思想时,这正好表明他们所具有的人文主义思想及其对科学主义的内在性批判,同时,又表明以人为本的思想与人文主义概念的形成有着历史性的意义关联.这为人们更好地理解以人为本的思想提供了历史资源.  相似文献   

6.
无论从林语堂对白璧德学问和人品的肯定,还是从他对人的灵性和悟性所采取的新人文主义式的阐述,都可以判定他是一个白璧德式的"人文主义宗教"的信奉者,但他却总是利用各种机会撇清自己与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的任何联系.这种微妙的关系其实体现了人类文明史上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思想邻壑.文章详细分析了林语堂之于白璧德主义的思想邻壑现象,这对林语堂研究无疑是一个促进.  相似文献   

7.
祁程 《兰州学刊》2012,(12):31-36
马克思早期思想中生成的乌托邦意识是获得对马克思未来思想与哲学变革的深层逻辑认识的先导。文章集中阐述了马克思早期文本所展现的这种乌托邦意识。早期的乌托邦因子的初步表达,到在当代乌托邦因子的引发中展开哲学探索,再到乌托邦实践旨趣引导的外部世界批判,转向"新哲学"的当代乌托邦因子对传统哲学的扬弃,最后在唯物史观开启时把握历史解释向度中"科学精神"与"乌托邦精神"的结合,从而对其完成哲学变革所体现出来未来思想的文本做了大致完整的描述。  相似文献   

8.
闻一多从诗人、学者到民主斗士,是一个爱国主义者所走过的道路。他的思想前后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是爱国主义思想自身合乎历史逻辑的发展。他思想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他心目中的“应然”中国与“实在”中国的矛盾运动。其思想突变起始于抗战后期他对原来的国家观念的扬弃。他目睹国民党统治的腐败与日趋反动,认识到了国民党的政府不能代表国家。他受五四精神的鼓舞和共产党人的影响,转而从“人民本位”立场上认同了新民主主义方向。闻一多的思想转变,体现了他作为一个先进知识分子与他所从属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广泛联系,凸显了他在为人民的民主与和平的新中国而奋斗的事业中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9.
以梅光迪为代表的中国新人文主义作家既接受了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又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他们主张通过对欲念进行适度制约,通过理性来节制感性,防止感性的放纵与泛滥,抵制物质对人性的异化,进而使人性达到最佳平衡。新人文主义作家对人性问题的思考具有合理可取之处,这对于当下乃至未来中国的文化、文学发展与建构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希罗多德的人神史观体现在两个层次上,一、在具体的故事创作上,他把许多有关过去的神话看作历史,不自觉地将神话历史化,同时,把现代历史以神话故事的模式讲出来,使历史神话化;二、在思想观念上,他既是宿命的又是人文主义的,认为命运或历史是神和人合力作用的结果。在人神史观的指导下,他创作的《历史》也就成为神话历史合一的典范。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执政组织文化是政党政治条件下执政党与国家机关以及社会组织互动关系中形成的一种体系文化.执政组织文化鲜明的政治性和使命性的文化特质,是构成执政组织文化价值的核心要素,而文化内涵是文化价值的重要变量,发展文化内涵,保持文化的先进性,是提升文化价值的关键.执政环境和执政使命变化后,需要进一步加强执政文化内涵建设,增加新的文化元素.当前中国共产党执政组织文化建设中,急需再造学习文化、发展创新文化、重塑服务文化,以进一步提升组织文化价值.增强组织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巨大历史贡献,一是实现了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二是实现了从贫穷落后的人口大国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三是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四是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在未来仍然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坚持和加强党...  相似文献   

14.
文体革命不仅直接导致了文体的生成 ,还间接影响着文体的形态甚至文体的价值。文体革命通常不是纯粹的文体内部的变革 ,总是与人和社会休戚相关。散文诗是诗与散文异质同构的新的抒情性文体。散文诗文体从无到有 ,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和人类追求自由的发展进程大约同步 ,是人类社会和艺术世界自由发展的结果 ,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散文诗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与人追求自由的天性和社会追求自由的本性有关 ,还与艺术自身具有的革命潜能引发的文体革命相关。因此与诗 ,特别是与抒情诗相比 ,散文诗具有更自由的文体形态和更偏向于社会价值的文体特征。研究散文诗的文体起源与价值 ,有助于理解文体革命的真正原因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地理空间移动是人类基本的空间行为之一.本文分析了回族地理空间移动的基本类型,重点探讨了回族地理空间移动的特点及其对回族的影响,对深入研究大分散状态下回族族群认同及其文化一体形成有积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地方政府在中国政治系统中充当着中央政府行使职权的代理者和具体执行者的角色,在社会转型期,更多地承担着直面各种社会矛盾的重任,其公信力建设对于提高国家整体治理能力有着重大意义。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弱化不但增加了政府运作的实际成本,而且威胁到政府的合法性基础。地方政府公信力弱化的深层次原因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现有央地权力配置模式,是当前央地关系运作逻辑下的必然结果。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是与央地规范分权同行并交织在一起的,要实现地方政府公信力的重塑就应着眼于央地规范分权,力求在共同战略目标之下构建两者的和谐支撑机制。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理论到实践探讨了贪污罪主体的演变过程,以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人员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村民小组长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人民团体委派到非国有企业的人员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受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人员是否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贪污罪主体共同犯罪问题。  相似文献   

18.
共产党的领袖职务终身制起源于德国社会民主党,形成于苏共,对社会主义国家影响极大。邓小平身体力行地作出了表率,废除了党的领袖职务终身制。这是对毛泽东干部路线的直接承存和发展,不仅在中共历史上,而且在全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发展史上也属首创,具有不可估量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五四爱国主义在继承传统士大夫济世拯民、爱国报国精神的同时,更赋之以全新的内涵。它摒弃了传统士大夫对于君主权威的依附人格,代之以生机勃勃、个性独立自主的民主气息;它饱含着浓烈的忧患意识,又充满着源于开放意识的信心与乐观;它不是盲目的“忠君报国”,而是立足于“科学”、“民主”之现代意义上的理性爱国。  相似文献   

20.
从第三人为抵押人出发,抵押人凭借专有抗辩权不仅可以对抗抵押权人的抵押权,而且可以暂时或永久地摆脱担保责任的束缚,保全自己的财产利益.我国相关法律对于抵押人专有抗辩权的规定十分模糊,应从担保法原理及相关法律规范出发,对抵押人之专有抗辩权进行分析与归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