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年医疗的挑战已经到来,形势非常严峻。但现状却是,养老服务由民政部门组织实施,医疗保健服务由卫生部门组织实施,长期照料服务则没有明确的部门组织实施。可以说民政、卫生都在管,也可以说都不管。  相似文献   

2.
一、研究背景 (一)老年长期照料的基本模式 向老年人提供照护服务有三种基本模式:(1)老年人居住在家庭,由家庭成员提供服务。(2)老年人住在福利机构或者医疗机构,由机构内的专业人员提供服务。(3)社区内的专门机构或组织向居住在家庭的老年人提供照料服务。  相似文献   

3.
资讯     
国家老年养护院、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儿童福利院建设标准发布实施 由民政部组织编制,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批准的《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老年养护院建设标准》和《儿童福利院建设标准》于近日颁布施行。  相似文献   

4.
资讯     
国家老年养护院、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儿童福利院建设标准发布实施 由民政部组织编制,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批准的《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老年养护院建设标准》和《儿童福利院建设标准》于近日颁布施行。  相似文献   

5.
青岛市于2006年开始发展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养老服务,经过十多年的摸索,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已取得一定的成果。本文在对青岛市老年日间照料中心调查基础上,分析其现状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完善青岛市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服务的建议,以期给青岛市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的发展提供有价值意见。  相似文献   

6.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老年人平均生活不能自理率为8.81%。另有推算,我国约有3250万老年人需要不同形式的长期护理。家庭的小型化使得依靠家庭成员提供长期照料日益不现实,而医疗资源的有限和高价,又使购买力有限的老年人难以在医院得到长期医疗照护。近年来兴起的老年护理医院是满足老人护理需要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7.
全社会都来关注失能老人的照护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期刊登几篇关于老年失能和长期护理的文章,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失能老人又称残疾老人、生活不能自理老人或依赖老人。主要是指生活起居等不能自理,需要别人照料护理才能生存下来的老人。当然,老人的失能和依赖的程度有别,但通常指的是需要长期照料护理(以下简称照护)的老人而言。我国虽已进入老龄社会,但对此认识还不深刻。一是我国过去人均寿命不长,失能老人为数不多,存活时间不长,不易想到会是长期;但今天情况已  相似文献   

8.
文章探讨在当前我国社会化养老初级阶段,家庭在老年照料中的不可替代角色及家庭照顾者的重要作用。借助于问卷调查收集数据资料,分析被照顾老年人的基本特征,探析作为主要照料者的家庭成员的照料负担、照料内容、希望得到的支持与帮助;并探寻从经济支持、替代性照顾服务、心理支持、培训服务等方面构建以家庭照顾者需求为导向的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9.
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大、失能老人众多,由此产生的失能老人日常照料和医疗护理问题日益严峻。通过文献研究法整理、分析、研究Y市的相关资料,探析医养结合模式下社区失能老人长期照料体系存在资源分配不均、资源利用率低、服务内容单一、服务质量差等问题,提出合理分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等策略。  相似文献   

10.
农村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问题突出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全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53亿,占我国总人口的11%,为亚洲老年人口的一半。2005年,我国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约有1600万人,占全部老年人口的11%,而到本世纪中叶将接近1亿人,高龄老年人占全部老年人比例将达到22%。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持续发展和老年人口的日益高龄化,老年人的生活自理及长期照料问题正变得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11.
各街道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站)实行全益性服务为主的运行方式,均采取以专职服务人员为主,社区工怍人疑和社区志愿者为补充.针对不同类型的老年人群,提供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无偿、低偿、有偿服务。  相似文献   

12.
在人口老龄化与家庭小型化、核心化以及老年人预期寿命延长的背景下,一方面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需求增多,另一方面家庭照料老年入的资源在逐渐减少,需要通过发展社区助老服务来弥补家庭照料老年人的功能的不足。在民政部的领导下,全国各地到目前为止,已建立了一批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综合性的社区服务中心,以及各类便民利民服务网点,其中专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社区机构占所有便民机构的85%,  相似文献   

13.
老年人照料是指当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发生障碍而难以维持其自身正常生活产生依赖性需求时,家庭成员及外界所提供的支持行为老年人照料。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焦点和难点,也是推进老年福利事业的重点和核心。新加坡是西方市场经济制度与东方家庭价值观成功结合的典范,其老年人照料的经验水平。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标准。为学习借鉴新加坡的经验,引领我市养老服务业再上新台阶,今年6月初,青岛市民政局组织部分民政局分管领导及养老院长,赴新加坡重点对老年人照料进行了考察。期间,不仅拜访了新加坡人力资源部和国家福利理事会,从政府层面和宏观角度了解了新加坡人口老龄化状况及其对策,还实地参观了5处养老机构和日间照料中心,亲眼目睹了新加坡老年人照料的设施和服务,开阔了眼界,受到了启示,达到了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14.
老年人的长期照料问题,是中国人口快速老龄化、高龄化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截至2010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达到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据预测,到"十二五"期末,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平均每年增加860万,到2025年突破3亿,2033年突破4亿.目前,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超过2000万,失能、半失能老人约3300多万,到2050年,最需要照料的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将迅猛增加到1亿以上.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新增寿命中的绝大部分时间处于不能自理状态,因此,老年人口数量的迅速增长和寿命的不断延长将导致老年人长期照料的需求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15.
《老龄问题研究》2006,(2):40-43
经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批准,由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筹办的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的前期摸底准备工作已开始。拟于2006年上半年开始实施入户调查。本次调查按照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要求。严格按照程序上报,并积极稳妥地开展工作。 调查对象为城乡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全国抽选了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计2万名。在2000年调查数据的基础上,以随机排序、等距抽样的方法抽取老人户家庭作为调查对象。以便了解全国老年人口的生活供养、消费需求、照料服务、社区建设,以及对老龄工作需求的动态变化,本次调查对于我国老龄工作及老龄问题的研究是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6.
《老年世界》2011,(16):11-11
内蒙古党委老干部局部署全区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离退休干部“四位一体”网络服务,赤峰市委利用街道、社区现有资源,发挥自身优势,从十个方面为离退休干部提供优质服务。一是文体娱乐服务。 依托社区资源,组织吸引行动方便的离退休干部走出家门,就近到社区参加各种文体娱乐活动,极大地满足了老年朋友的文化娱乐需求。 二是生活照料服务。对患病、足不出户、生活不能自理的离退休干部,社区采取灵活的服务方式,通过组织志愿者提供一些有偿或无偿服务。全市现有志愿者1471人。  相似文献   

17.
陈蓉  胡琪 《城市观察》2015,(3):126-131
文章以上海为例探讨在当前我国社会化养老初级阶段,家庭照料的重要作用,指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不是替代家庭养老功能,而是应该维持家庭的照顾能力,帮助和支持家庭更好地履行养老责任。最后,文章从政策制定及法律保障、医保梯度支付、居家养老服务提供、支持家庭照料者几个方面构建鼓励家庭成员承担老年照料的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18.
《中国社会导刊》2010,(23):35-36
2008年3月,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北团镇溪尾村计生“三结合”照料储蓄社诞生了。22名妇女成为照料储蓄社的首批社员,她们自愿用自己的时间、钱物等,为需要帮助的人,主要是孤寡老人、“计生三户”等提供护理、照料、家务等生产、生活方面的服务,将帮扶照料的时间记录下来,到自己需要帮助时,就可优先享受到其他社员为自己提供的帮助和服务。面对目前几乎还是一片空白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照料储蓄社这种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农村互助组织运作和徒村居家养老服务的鲜活范本。  相似文献   

19.
德国的长期照料服务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独立于传统医疗保险制度的长期照料服务体系是应对老龄社会挑战、特别是高龄化挑战的重要制度安排。目前,从全球范围看,就其核心即服务费用的筹措机制来说,长期照料服务体系的发展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是社会保险模式,德国和日本实行这种模式;第二种是商业保险模式,美国实行这种模式。这里主要介绍德国的情况。  相似文献   

20.
随着老龄化问题的日趋突出,除了生活照料问题,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心理照顾服务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这给老年社会工作者提供了更好的平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名老年社会工作者,自从2006年8月上海市浦东新区社工协会将社工服务推广至敬老院后,我便一直就职于浦东新区乐耆社工服务社。4年多的老年社会工作经历,不长不短,却让我收获了很多对专业技巧运用的感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