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出现的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以及西方认识论中对二元论的解构,翻译研究开始由传统的语言层面转换,即由原文到译文的线性研究跨越到由本体到主体,由一元到多元的研究,对翻译主体性的认识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重视.然而当前翻译理论界对于翻译主体性的研究还存在着很多的争议.笔者认为:目前翻译理论界对于翻译主体性的研究不足,在翻译实践的过程中,各主体之间存在着主体间性关系,并结合西方当代哲学主体间性转向给翻译理论研究带来的启示,分析了翻译过程中各主体之间的主体间性关系.  相似文献   

2.
特拉维夫学派的代表人物埃文·佐哈尔认为在世界文化这个"大多元系统"内,译者的翻译策略与本民族文化在这个系统内所处的地位及其内部系统结构有密切关系.他把翻译放入了一个大的历史文化语境之中进行考察,不仅拓宽了翻译研究的新空间,也使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得以彰显.林纾及林译小说在中国翻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文章借鉴特拉维夫学派的多元系统理论,从译者主体性出发,对林纾和林译小说进行了重新审视,分析了林纾的翻译价值,并揭示了异化与归化并用的翻译策略是林译小说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随着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出现的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以及西方认识论中对二元论的解构,翻译研究开始由传统的语言层面转换,即由原文到译文的线性研究跨越到由本体到主体,由一元到多元的研究,对翻译主体性的认识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重视。然而当前翻译理论界对于翻译主体性的研究还存在着很多的争议。笔者认为:目前翻译理论界对于翻译主体性的研究不足,在翻译实践的过程中,各主体之间存在着主体间性关系,并结合西方当代哲学主体间性转向给翻译理论研究带来的启示,分析了翻译过程中各主体之间的主体间性关系。  相似文献   

4.
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及其表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主体的研究取得了"合法"地位。从翻译过程、译者的译入语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译作与原作和译入语文学的互文关系、译者与原作者和读者的主体间性关系四个方面,论述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及其表现,目的在于深化翻译主体研究。  相似文献   

5.
从当代译学对翻译进行外部研究的趋势出发,分析了文化学派、后殖民主义译论和权力话语理论的共同特征,即都是从文化或政治语境这一宏观视角切入翻译研究,关注目的语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强大操纵能力,还具体探讨了目的语语境中的政治因素、意识形态和文化地位对译者翻译行为的制约。  相似文献   

6.
翻译的本体界定和解释性转向是翻译研究成为真正科学理论的根本条件。长期以来,学界围绕翻译学科地位的争议大多源于这两个条件的缺失。雅克不逊在"差异中的等价"基础上提出的翻译本体说和斯坦纳的拓扑翻译论提供了重要启示。斯坦纳把翻译视为"变换中的不变性",无疑抓住了翻译本体的拓扑变换性实质。而从认知语言学和认知科学近期的研究看,语言的拓扑变换性不是拓扑数学观念的简单移植,而是语言的本质特征。在认知识解意义上来认识和界定语言的拓扑性是通向翻译本体理论的根本选择。  相似文献   

7.
从当代译学对翻译进行外部研究的趋势出发,分析了文化学派、后殖民主义译论和权力话语理论的共同特征,即都是从文化或政治语境这一宏观视角切入翻译研究,关注目的语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强大操纵能力,还具体探讨了目的语语境中的政治因素、意识形态和文化地位对译者翻译行为的制约。  相似文献   

8.
翻译研究对意义源头的追寻,历经作者、文本、读者、译者等不同的中心模式,其间的文化转向强调了主流诗学、意识形态、赞助人等译语外部环境因素对意义的影响.目前的翻译研究进入了主体间性的范式,但其源理论之一: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该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运用存在着乌托邦情节、社会学导向和忽视非理性的倾向,从而限制了它对翻译实践的解释力.翻译主体间性研究必须对该理论加以改造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关于译者在翻译中主体意识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突出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中心地位。然而,作者、译者和读者均为翻译主体,都在积极地参与翻译活动,译本实际上是他们共同的成果。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强调消解传统翻译忠实观,突出译者的中心地位,并将读者也纳入解读译文、影响译者翻译活动的范畴。这些新的观念开拓了理论研究者和翻译实践者的视野,拓宽了理论研究的领域。为确保翻译活动的顺利进行,翻译研究应该从主体性研究走向主体间性研究,通过作者、译者和读者的平等对话,达到翻译活动中三个主体间的协调。  相似文献   

10.
传统译学视原文和原作者为绝对权威,从而使译者处于译学研究的边缘地位。当代翻译理论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切入研究译者的地位,从而提高了译者以及翻译学科的地位。阐释学、翻译研究学派、女权主义、解构主义等当代主要翻译理论都宣称译者的地位不低于作者,译文并非是附属于原文的派生物。译者是翻译活动中最为关键的主体,是原文的读者、解释者和译文的创造者,是构建译入语文化的重要力量。在翻译实践中,译者既要尊重原文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才能履行跨语际、跨文化交际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