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信仰从其形成的状态讲,既包括道德信仰作为客体的形成过程即道德信仰形成的发生性过程,又包括道德信仰作为客体被主体客体化的形成过程即道德信仰形成的完成性过程。从后一过程来看,它是道德信仰作为客体被内化为主体的观念意识的过程。也就是说,是人通过何种方式确立其道德信仰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道德信仰才真正完成了其主体的信仰构建,这是对道德信仰主体客体化的最终完成。一 从主体客体化的向路看,经验-习染是完成道德信仰的一种常见方式。 经验-习染是在道德主体不受任何强制指向的作用中,通过道德环境的不断作用,在…  相似文献   

2.
主体和客体是哲学中的一对基本范畴。人们在探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时,通常用“客体的主体化”和“主体的客体化”去界定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然而,对“客体的主体化”和“主体的客体化”的具体含义和内容,人们却很少作系统而具体的论证。本文试就“客体的主体化”的含义,尤其是具体内容,作一较为系统的探讨。所谓客体的主体化,是指作为同实践主体相对应的.并发生着现实相互作用的实践客体,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对实践主体所产生的一种反向性的作用和影响,并且使客体性的东  相似文献   

3.
从本质上讲,实践活动是一种主体的客体化和客体的主体化的客观的双向对象化过程。所谓主体的客体化过程,就是人们按照自身的内在本性、力量、尺度去改造客体的过程。所谓客体的主体化过程,就是人们遵循外界客体的内在本性、规律、尺度来改造主体的过程。因此,实践活动既遵循主体尺度又遵循客体尺度。实践活动的主客体尺度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概括地说,有利、真、善、美四大尺度。本文在说明实践为什么要遵循有关尺度的基础上,着重探讨功利和真理的尺度。  相似文献   

4.
主体人的需要与客体健美操的属性和功能构成了二者内在的价值关系,而它的外在价值表现则是客体满足了主体需要而产生的各种效应。健美操的价值是通过健美操活动来创造和实现的。健美操价值的创造和实现,是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这两个过程相互依赖、交替作用的过程。健美操运动中的主体客体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健美操的发展、改进、提高过程,是人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过程,而客体主体化的过程则是健美操价值的实现过程。价值学研究对于健美操的实践运作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贾平凹散文创作生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平凹是新时期文坛中较早触及生态美创作的作家之一。他在散文创作中自觉不自觉地体现出一种审美的生态思想:在微观上,他刻意描摹自然的原生情态美,展示生态的生机与活力。贾平凹描摹自然生态美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主体客体化(人的自然化),即将自己移入对象之中客观描写自然,展示对象的美,很少抒情,二是客体主体化(自然的人化),即通过对客体结构形态的描摹,抒发主体的诗思哲情。在宏观上,他努力创造“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表现生态的和谐与平衡发展关系:生命和万物的同一是贾平凹“和谐”艺术世界的亮点。这种独特的和谐文化意识,主要源自作家人生过程中习染的两个方面,一是作家生活的古朴淳厚的“商州”文化濡染,二是受中国人传统宇宙意识的制导。从现实超越性上,他批判“工业文明”的生态悖论,追寻着人的生态本真:工业文明虽然给人类带来丰美的物质享受,但无限膨胀的欲望又将人类带入破坏和谐关系的悖论,使人陷入“自掘坟墓”的险境。  相似文献   

6.
道德信仰在其实践活动中具有神圣化、一元化和整体化的特征。在社会实践上,其本质呈现为道德主体通过自我设定自身、创造自身的对象化活动形成道德客体,并在道德客体的对象化过程中创造道德主体的双向互动性社会实践活动。由此形成其独立于社会政治、民族、阶级、国家和社会日常生活而存在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实践理念是由认识向实践飞跃的过程环节 ;它遵循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相统一的原则 ,体现了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过程 ;实践理念具有客观性、价值性、创造性和外化性的特点 ;实践理念对人的实践活动起到认知反思作用 ,评价作用和规范作用  相似文献   

8.
青年学者廖小平教授在道德认识论方面的研究,是国内伦理学研究的一项开辟性工作,他集近十年心血而成的专著《道德认识论引论)(湖南教育出版社,IWe年4月版)的出版,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廖小平在书中的上篇首先构建了自己的道德认识论体系:道德认识就是人们以伦理关系客体和伦理为对象,通过特定的实践活动,来形成道锦(规范和准则)和道德关系的过程。道德认识的主体是从事道德认识活动的人,道德认识的客体是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人伦关系的客体。从这一界定出发,廖小平引用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的话说,“道德…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实践的特性及认识结构两极的辩证关系中论述了主体客体化是一种有目的的双向运动即自动控制过程,是通过预期目的的实现而达到其目标的过程;揭示了客体主体化的三重转化以及通过实践的创造性活动把观念的目标转化为现实的物质手段、物质对象等,从而达到实现主体的最高需要。  相似文献   

10.
道德超越性界定为道德行为的无私性、非功利性和自由性。道德超越性的实现取决于道德建设能否遵循三个规律 ,即道德建设主体人自身发展的规律 ,道德建设环境即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本身的发展形成的规律。道德建设只有在实践中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才能实现道德利他对道德利己的超越 ,达到无私性 ;实现价值性道德对工具性道德的超越 ,达到非功利性 ;实现道德自律对道德他律的超越 ,达到自由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