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徐源 《社科纵横》2012,(5):155-159
在《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在教育实践中践行着这样的理念———将"仁"、"义"、"礼"、"信"、"孝"、"悌"等为核心的德育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以有教无类,注重教育公平作为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以丰富的教育内容为手段,通过师生间情感的交流,以因材施教的差异性教学方法,培养"仁"和"智"统一,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论语》中的和谐教育思想对于当代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徐柏青 《唐都学刊》2004,20(4):126-130
孔子的教育思想具有以下一些主要内容 :在教育对象上主张“有教无类” ;在教育目标上提出了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人即“君子”的要求 ;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 ,服从和服务于教育目标的实现 ,强调素质教育 ;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 ,强调要根据人的不同特点 ,注意采用多种有效的教育方法 ,充分发掘人的潜能。因而 ,孔子的教育思想充分体现了孔子的仁学主张 ,即以人为本 ,提倡和强调关怀人、尊重人、爱护人、维护人的尊严的精神内涵 ,具有人本哲学的性质。  相似文献   

3.
大哉孔子美哉《论语》--纪念孔子诞生2550周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本命 《唐都学刊》2001,17(1):96-101
孔子是永远值得我们尊崇和纪念的文化伟人.作为政治家,他主张以"礼让"治国,提倡"仁义",对为政者提出严格要求,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作为思想家,他关于"仁"的学说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其影响深远.作为教育家,他主张"有教无类",提出全民教育的思想,开创了民办教育的先河.在教育教学中他特别强调思想品德的教育,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训练,是一位非常成功的教育家.孔子的思想言论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4.
戚福康 《学术交流》2006,(10):20-26
言子儒学有其自身特色:一是在孔子礼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为他的以礼治国的思想;二是将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推进为全民教育、目标教育、适时教育的理论;三是更注重实际才能的用人思想。与此同时,从孔子儒学流传的过程发现,言子是孔子儒学至孟子儒学之间的最重要的传人,因此,深入研究言子儒学,对于原始儒学的认识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5.
孔子作为世界级的文化名人,首先是也主要是一个教育家。孔子的事业,由教育始,又以教育终。其丰富、博大的教育思想中所蕴涵的民主性、平等性因素,是其教育思想的精华,具体体现为首创私学、有教无类,教学民主,平等互爱的师生关系及学无常师和不耻下问。  相似文献   

6.
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孔子敏而好学,学问博大精深;整理古代典籍,总结先世,启迪了后代,继往开来;开创私学,有教无类,造就了一大批的人才。他作为开一代新风的思想家、教育家,不仅对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也对后世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论语》是孔子教育学的忠实记载。虽然后人对《论语》中“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自行束脩以上”“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有教无类”这五句孔子教育名言有传统的主流理解,但事实上也存在一些不同见解。对于五句教育名言的确切解读,应该从孔子整体的教育教学思想、理念、智慧、态度、方式方法,以及词源学、语法、训诂和常识等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以获得更为科学的新解。  相似文献   

8.
郭明浩 《社科纵横》2011,26(5):95-98
"述而不作"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且这一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影响极为深远,被众多传统士人奉为不易法则。孔子"述而不作"思想也可以进行现代转化,对中国当下的文化建设有不可忽视的意义。经典的传承问题是学界长期以来关注的焦点,各种理论主张层出不穷,"述而不作"作为有着悠久历史和巨大阐释张力的思想主张,它在当下的经典传承中也可以扮演其特定的角色,它对于经典阐释和如何推进经典的传承都有着其特殊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赵丽 《社科纵横》2009,(9):114-115
司马迁通过"究天人之际",从哲学的角度来解释历史的发展变化,他的天人观,受先秦以及同时代儒学思想家的影响,是对孔子、孟子、荀子以及董仲舒等人的天人观的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0.
孔子之"德"在其"政"面前,是方法而不是基础,"德"以"政"为取向和目标,"为政以德"不是政治伦理而是伦理政治。因此,对于《论语》中的政治与道德,我们不能从道德的视角去观察政治,而要从政治的视角去观察道德才符合孔子的思想逻辑。具体到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仁",我们可以说"仁"的思想是孔子的伦理思想基础,而不能由此推论说"仁"的思想是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1.
孔子与我国古代行政观刘仁鹏,刘仁坤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中国社会急剧变革的历史时期。他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如何管理国家、选贤用人的思想。认真总结孔子的管理思想,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极其有益的。一行政,就是行其政事,是国家管理的重要职...  相似文献   

12.
党的历史上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保证了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为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增强新时期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和有效性,须把党的历史上形成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理论和成功经验与现实历史条件结合起来,实现六个"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为指导;"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立场和宗旨;带头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刚性制度的保证作用;教育工作的"生命线"地位不动摇。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廉政思想发展史上,孔子功居首位。他把"行仁"看做是为政的核心,把"修德"作为从政的保证,把"正己"看成施政的前提,把"慎利"视为廉政的关键,从而深刻点明了廉政思想建设的人性保障,奠定了廉政体系建设的伦理基础,并且为廉政工作的开展找到了最基本的切入点,给廉政制度建设点准了"穴脉"。深入挖掘孔子思想中廉政精神之精髓,对于大力推进当前的廉政建设工作将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分配观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中国历史上的分配观作了比较系统的考察,认为孔子及儒家主张等级分配而非平均主义,等级分配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分配观,它体现了封建制度的本质要求。老子及道家提倡平均主义,通过道教对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产生很大的影响,反映了小农阶级反剥削、求平等的朴素愿望。同时,对平均主义的思想渊源以及历史影响作了必要的辨正和揭示。  相似文献   

15.
孝道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之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提出了事亲的孝道思想,孟子在此基础上予以继承并发展,由事亲推广到亲民、为政.孔孟的孝道思想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执政为民都有所借鉴.本文将从中华孝文化的发展与内涵,以及孟子对孔子孝道观发展的五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在孔孟孝道观的研究上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16.
论孔子学说中的主体意识魏义霞文化巨人孔子在哲学、伦理、政治、教育、历史、音乐、美学和公关等各个领域均有独到之见,形成了一个包罗万象的思想体系。对于自己的学说,孔子明言声称:“吾道一以贯之。”①指明自己的思想有一条贯彻终始的主线。对此,他的弟子解释说:...  相似文献   

17.
玉珍 《社科纵横》2011,26(4):158-159
新时期民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本文从三个方面结合西藏藏医学院大学生的实际论述了加强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的必要性、目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论语》中"道"的语义内涵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它在孔子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儒家著作中"道"的阐释,对于深化孔子思想的研究以及诠释中国古代哲学中儒、道学说极具重要价值.儒家经典文献<论语>是集中孔子思想主张的重要典籍,其中,孔子论及"道"的地方多达90次,且与"君子"、"天下邦国"、"德与仁"、"义"、"礼"等诸多概念相联系,也是指导和衡量这诸多后者的准则.结合<史记·孔子世家>、<礼记>、<淮南子>等史料中有关孔子"行道"的记载可见,前人"忠恕观"、"仁、义观"、"自然规律观"、"统治工具观"等对孔子"道"的解释偏于狭隘,不利于对孔子"道"之丰富内涵的体认和诠释.  相似文献   

19.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仁学”和“礼治”思想是其核心,曾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文化和生产活动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对当今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作用。也为我们研究现代公共关系学理论提供了历史的本源。一、孔子的“仁学”思想在现代公共关系中的价值“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仅在《论语》中提及“仁者”,凡五十有八章,出现了105次之多,足见“仁”在孔子思想中所占地位的重要。在孔子看来,“仁”是人的本质,体现了修己爱人的自觉性。纵观孔子关于“仁”的论述,其基本…  相似文献   

20.
讨论中国人的观念系统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儒家思想,分析儒家思想要从孔子开始。孔子因“德命”受挫而形成“时命”观,“时命”观挑战了“以德配天”的思想,这需要更为本源的终极观来应对。孔子在内外心理框架的互动中,反思体悟而形成“仁”的终极观。在此理念的支配下,向内修德凝道而“内圣”,向外践行“仁政”而“外王”,内外并重以获得充沛丰盈的生命意义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