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倭寇之患,从明初以来就一直困扰着明王朝,及至嘉靖中叶,由于朝廷政治腐败、权臣专擅、武备废弛,终于导致涂毒东南达20年之久.的倭寇之乱、中国人民为了抵抗倭寇侵扰,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抗倭斗争、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起,倭寇侵扰东南沿海逐渐猖獗,到嘉靖二十一年.倭寇和东南沿海的海盗相勾结、大举进犯,“滨海数千里同告警”①,直至嘉靖末年(1566年)始告剿灭。认真考察这段抗倭斗争的历史,我们发现,除了人民群众的奋起抗战外,明朝内部逐渐形成的将帅集团,在抗倭斗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是明朝抗倭斗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力量。本文拟对这一…  相似文献   

2.
关于嘉靖大倭寇的成因,学界多从明朝的海禁政策、海防废弛、政治腐败与彼时日本处于战国时期等几点来解析,但这些并非问题的关键。嘉靖大倭寇的形成是当时历史演变的结果,16世纪20年代前后葡萄牙人东来与16世纪30年代日本白银的开发为16世纪40年代中、日、葡三方走私贸易的形成制造了前提,沿海走私活动的逐步扩大进而衍生了诸多海寇暴力活动,16世纪40年代江浙地区异常严重的灾荒则保障了海寇的人群来源,16世纪50年代前后,朱纨厉行海禁失败,蒙古俺达汗入侵,明朝方面的防务重心转向北方,对东南沿海的防务采取了以寇制寇的消极策略,王直利用官府的绥靖及江浙地方豪强的帮助,逐步吞并整合了其他海寇势力,最终形成王直海寇集团一家独大的局面。之后以王直为首的海寇势力凭据日本平户为基地,连年勾结倭寇劫掠中国滨海,嘉靖大倭寇势成。  相似文献   

3.
宗臣御倭时间恰好是倭患最为惨烈的嘉靖朝,地点又是罹毒最甚的福建,相当具有典型性.宗臣有亲身抗倭的经历,再加之长期受<史记>、杜诗的熏陶,具有明确的存史意识,所以其御倭散文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从中可以了解倭寇之来源、倭惠之惨烈、客兵之祸害、御贼者之表现等众多史实,对进一步认识明代沿海倭乱、朝政腐败、海防策略均有极大的帮助.宗臣真实具体的御倭散文,和明代边防诗相比较,其史料价值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4.
明代抗倭戚家军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倭寇不断侵扰我东南沿海,江浙成为重灾区,也是抗倭的主战场.幸赖以义务兵为主体的戚家军平息了倭患.有关为何召募义乌兵的缘起、召募的经过以及由召募而引起深远的影响,历史记载不足,本文略作考释、评述和补正.  相似文献   

5.
张金奎 《求是学刊》2014,(1):151-160
15世纪初,朝鲜李朝政府为了本国利益,对"三岛倭寇"奉行以粮米换和平的外交政策,并以贸易为伪装,允许倭寇在朝鲜销售"中国盗物",从而在东北亚地区人为制造出一个以朝鲜为支点的充满血腥的三角"贸易"网,进而使明朝加强海防的努力大打折扣,倭寇袭扰反而日趋呈现集团化、正规化的态势。这与朱元璋主动放弃了与耽罗的朝贡往来,失去了一个近距离了解朝鲜、日本以及三岛倭寇的情报来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临海桃渚城     
以抗倭而名闻遐迩的桃渚城,位于临海市以东的桃渚区,东南10里即为大海,是明代浙江省东南沿海地区为抗倭而设的41个卫所之一。我国人民富有抵抗外来侵略者的光荣传统,桃渚城则是台州地区的抗倭前沿阵地,是敌我必争的咽喉地带。自明以降,当地军民多次奋起抗击倭寇的入侵,明嘉靖年间倭患愈炽,当  相似文献   

7.
明代戚继光为平息浙江、福建的倭患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被后人称为民族英雄。但近来一些学者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公开否定抗倭战争是反侵略战争、否定戚继光在这次抗击外敌入侵的战争中立下不朽功勋。毫无疑义,他们的论点是不能服人的,因为拿不出具体的历史事实来。  相似文献   

8.
冯之余 《社科纵横》2008,23(2):139-141
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放海禁,厉行二百年之久的海禁政策终于被打破.这次开海史称"隆庆开放".隆庆开放是明政府接受嘉靖年问"倭患"教训的直接结果.它突破了朝贡贸易的局限,促进了民间私人贸易的繁盛,大大推进了中国与国际市场的联系,促使晚明中国白银货币化的最终完成.它在中国古代经济史和对外贸易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都起到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隋书·倭国传>所载叙述7世纪初倭国情况的记事中,有倭国使者说明倭王王权及倭王执务情况的生动描述.针对其中有关"倭王以天为兄、以日为弟"的记载,学界通说认为使者说明的内容是倭王的兄长为"天",倭王的弟弟为"日",倭王在夜间执务,日出前和"日"交换;这种执务方式是基于倭国未开化思想而出现的.但此记事可以理解为:倭王即"天"、弟为"日"这一说法是学习中国天文知识和阴阳思想的倭人自己构思出来的.  相似文献   

10.
铜镜与日本原始王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凯 《日本研究》2010,(1):58-61
据史书记载,倭奴国王朝贡,光武赐以印绶;孝安帝时,倭王帅升请见;百年之后,倭女王卑弥呼遣使奉献,得特赐铜镜百枚.从帅升朝贡至卑弥呼遣使的百年间,倭国大乱.联系着一系列历史事件的线索便是铜镜.大陆封建王朝下赐倭人铜镜始于帅升朝贡之时,却因吴人工匠东渡而使之在倭国内泛滥.最终导致倭国大乱.直至邪马台国时期,战乱稍平,女王卑弥呼才决定向魏明帝遣使,要求特赐铜镜以重新构筑倭国内统治秩序.日本原始王权在大陆封建王朝的影响力下逐渐发展成熟起来.本文拟从铜镜这一线索入手,初探公元一世纪至三世纪日本原始王权本身的发展以及其与大陆封建王朝交涉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现代所谓日本在唐朝以前还是一个被称为"倭"的国家,从"倭"更名为"日本"表面上只是国号的变动,实则背后蕴含着重大的理由--日本开始寻求与中国对等的国际地位.结合公元7至8世纪的一系列历史事件不难看出,看似单纯的"正名"却标志了日本民族意识的觉醒.从这点上讲,"日本"国号的出现与明治维新以来近代国家意识在日本的萌芽有着等量齐观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论从历史文献、地理和地质构造,还是从国际法的角度来评判,其领土主权皆属中国。在中国的历史文献中,最早出现钓鱼屿名字的文献是1403年前后成书的《顺风相送》。之后,钓鱼岛列屿便不断在中国文献中出现。例如1534年明朝出使琉球册封使陈侃的《使琉球录》,以及随后的多部册封使录,1556年奉使日本的宣谕使郑舜功所著的《日本一鉴》,防倭抗倭的史地学家郑若曾的《郑开阳杂著》等史籍,都明确指出钓鱼岛列屿就在福建沿海海域。根据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出版的《筹海图编》,包括今之澎湖列岛(澎湖澳)、台湾岛(小琉球)、彭佳山、钓鱼屿、黄尾屿(黄毛山)、赤尾屿(赤屿)等,皆纳入福建沿海军事防卫区域,在中国政府有效控制的领土版图内。钓鱼岛列屿主权归属中国的史实,载诸典籍,斑斑可考。  相似文献   

13.
607年,倭国遣小野妹子率使团抵达隋朝并向隋炀帝递交了国书。国书的称谓导致隋炀帝不悦,由此引发了"国书"事件。从"国书"事件的发展过程看,隋炀帝对国书的态度表明其维护朝贡体系的决心,小野妹子回国时携带隋朝"国书"说应该存疑,裴世清滞留难波50天是因倭王在寻求应对之计,倭王于608年再遣小野妹子使隋是以学习为主,同时借机继续试探隋朝。  相似文献   

14.
宋烜 《浙江学刊》2012,(2):50-58
明代海防是中国古代海防的主要成熟阶段,除了沿海卫所的设立,备倭军船在明代海防体系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历来研究明代海防、御倭备倭的著述较多,而对海防军船缺乏专门论述。本文拟对明代海防军船做一些初步分析,尤其对明代海防重点区域的浙江海防军船做一些归纳与考证。  相似文献   

15.
《求是学刊》2014,(4):122-128
对《水浒传》主旨的理解,长期围绕国家民族内部矛盾展开,出现过农民起义说、市民斗争说等著名说法。然而《水浒传》内涵厚重复杂,从它的生成和演变、阐释和传播、续书和改编来看,此书与对外矛盾激烈、民族危难深重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宋辽金元和明末清初的民族矛盾、明代倭寇长期在我国沿海杀掠,是《水浒传》生成与演变的特殊背景和内在推动力。《水浒传》在传播接受与改编续写活动中,不断培养民族忧患意识和朴素的统一战线情怀,弘扬民族"忠义"精神。这部文学经典的民族立场和民族忠义倾向,是其重要题旨。  相似文献   

16.
祭祀是明太祖从政治国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从政后的祭祀活动,经过元至正十二年闰三月至二十三年、元至正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冬、元至正二十六年十二月至明洪武三年十二月、洪武四年正月至三十一年闰五月凡四个阶段的演变,由最初的偶或进行,逐渐发展为成体系地、制度化地进行.从总体上看规定严格,内容复杂,参与祭祀者包括各级贵族和臣民,祭祀对象包括自然存在之物、各种人造器物、各种古今正面人物以及各类神灵鬼怪,祭祀时间与规格各有差异.历史环境的制约、鬼神迷信的影响、宣扬天命自我神化、维护等级秩序强调君主至上、恐吓臣民巩固统治秩序、宣泄对先祖的追幕情感等,是其从事祭祀的因为和目的,为民求福是其祭祀活动的一大亮点.明太祖的祭祀活动包含着浓重的消极成分,但其积极因素亦不可忽视,消极与积极交织并存,需仔细分析、小心总结.  相似文献   

17.
葛继勇 《唐都学刊》2008,24(4):39-42
<异国牒状记>是围绕古代外国使节来朝奉呈国书时,是否返牒答礼而调查并列举先例旧惯而作成的,是一份尤为重要的外交资料.其中有关隋唐时代中日往来的记载,与国内和日本的史料可以对应,所载内容基本可信.隋倭通交路经朝鲜半岛,较为便利.594年隋朝牒状至日之事,当与佛教在日本的日渐兴起有关,隋倭通交采取的形式是"佛教外交".  相似文献   

18.
孙竞昊 《求是学刊》2014,(1):141-150
在古代中国历史上,"海洋"抑或海上活动在国家与地方社会的视域内从未一致过,尽管其紧张关系中也存在着妥协和平衡。明清时代,内陆立国的帝制政权出于防卫、社会安全和结构、体制稳定的需要,在海洋政策上采取了保守的国策,但于具体战略上却多有变更,并且时而出现松弛和失控的情形,从而与源于经济、市场动因的地方要求出现了错综复杂的博弈关系,这种紧张在江南等东南沿海地区表现得特别显著。明中期的倭患突现了明初海禁政策的痼疾,而明后期的弛禁甚乃放任主义主要是迫于来自地方利益的顽韧要求,于是与地方出现了某种调试和交集,从而有利于中国尤其是东南沿海的经济楔入开始连为一体的世界市场链条。但清代强有力的国家控制,在强化法定海上贸易与沿海、近海生产、航行活动的范畴内,有效地限制了"海洋"的空间,达到了内陆帝国思维内最为理想的格局,但却由于外部世界的骤变,也即近代世界资本主义的全球性扩张和占领,终于在19世纪中叶开始了包括海洋政策在内的帝国体系的崩溃。  相似文献   

19.
明代张璁<嘉靖温州府志>的纂修有自己的特色,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为我们当今研究明代温州的地理、历史、人物、风俗人情、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通、军事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反映了张璁热爱家乡、为家乡修史保存文化的历史责任感和方志编撰思想.  相似文献   

20.
日本派遣遣唐使,可以因其时代背景和目的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即:630-659年为第一阶段;665-669年为第二阶段;702-752年为第三阶段;777-838年为第四阶段。各个阶段的使命有很大不同。前期,即第一阶段的四次遣唐使的使命服从于当时日本对唐的双重外交政策,即:从国内的改革和建立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出发,必须与唐保持国交关系,直接从唐输入先进的文物制度;从建立“倭本制”地域册封体制的外交利益出发,又必须站在唐的对立面,维护自己在朝鲜半岛南部的利益。因此,这期间的遣唐使的使命也是双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