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和谐社会的构建不仅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而且也为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和思路。高校德育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和谐社会这一主题塑造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格。完善德育教育体系,建立和谐的德育机制;确立以学生为本的德育理念,提高高校德育的和谐度;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心性和谐;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和谐的育人环境,均是高校德育工作适应和谐社会建设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
农业高校德育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阐述了区域经济因素、农业高校特殊的校情因素对农业高校德育环境的影响,提出了优化农业高校德育环境的基本措施:从治理校园及周边环境入手,不断优化育人环境;切实加强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筑牢德育阵地;加强专业思想教育,不断增强大学生“学农爱农”的理想信念;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优化心理环境;不断优化校园内部环境,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教育思维对高校德育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后现代教育思维强调自组织、隐喻、平等互动、开放性和多元化,对新时期高校德育主体、德育环境、德育关系、德育理念、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提供了诸多启示,为创建高校德育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高校德育的定位”和“德育客体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趋向”两个方面阐述了高校德育教育的特点,指出了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突破口和出路,即要进行三个方面的转化:从政治化教育转向综合素质和成才教育;从规范化教育转向求生存谋发展和现代开放意识的教育;从教育转向良性环境中的自我教育.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长效机制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落实到各种相应机制与保障的建立和完善上。一是要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工作机制;二是要从高校德育创新、课堂教育主渠道、实践育人等环节出发,建立健全教育机制;三是要最大限度激发学生道德接受的积极性、主动性,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四是要充分发挥先进人物、道德典型的榜样作用,建立健全示范机制;五是要与法制教育、纪律制度建设、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及监督评价体系建设相结合,建立健全制度机制;六是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全方位育人体系,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环境育人机制。  相似文献   

6.
以知识创新为重要特征的 2 1世纪 ,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高校德育也应跟上时代的步伐 ,克服传统模式的弊端 ,走出一条 2 1世纪高校德育创新之路。高校德育只有以邓小平教育理论为指导 ,从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战略指导思想中吸取精华 ,实现工作目标、工作视野和工作观念的全面转变 ,才能建立起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7.
高校德育环境的作用机制分析与构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分析德育环境与人、环境与高校德育系统、高校德育环境与大学生成才关系的基础上 ,深入地分析了高校德育环境对德育工作的作用机制 ,提出了构建高校德育环境作用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德育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基本要求。“互联网+”时代,高校德育社会化呈现出“加速化”、“生活化”、“公平化”、“个性化”等新特点和新趋势,这为高校德育社会化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动力;同时网络环境治理、德育课程创新、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也给推进高校德育社会化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和问题。从目标维度、问题导向、实践路径探讨“互联网+”时代高校德育社会化,对于新时代德育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高校德育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就是要坚持“以人的幸福能力”为本,并在此指导下,积极对幸福观教育的目标、内容等做出整体的分析,认为关注人的幸福,应是教育真正的本真所在;明确目标内涵,才能把握幸福观教育的正确方向,才能有效地剥去工具理性奴役人性的硬壳,真正赋予课程以幸福意义和价值;同时,高校德育教师也应积极借助幸福观教育的平台,实现自身的角色拓展,成为幸福观教育发展的有力支撑,从而使幸福理念完整地渗透到高校德育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具体措施: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把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思想品德的修养结合起来;完善德育工作管理机制;逐步形式全员德育意识和全方位的德育格局;建立一支稳定的高校德育工作队伍;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进”工作和“两课”教育;加强校园德育文化建设。最后指出,高校德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让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水平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1.
实践有利于促进德育认知与德育践行的有机统一,实现理论育人与现实育人的良性互动,推动高校育人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传统实践育人侧重的是学生专业能力以及社交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情感认知的培养比较薄弱,与校园主流文化脱节。构建以“五爱”教育为载体的实践育人体系,旨在将“五爱”教育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一方面丰富了实践育人的内容,为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提供了更为具体的理论依据和教学方法,另一方面有助于形成优良的“五爱”校风。将“五爱”与实践相结合,凸显实践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大学师生关系是高等教育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对关系。探究大学师生关系的概念、特性与维度,实际上是对“什么是大学师生关系”“如何辨别大学师生关系”以及“如何评价大学师生关系”三大问题的回应。大学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力的存在,是大学教师与大学生之间所形成的相互影响力与作用力。大学教师与大学生基于知识发生交往而形成的高等教育联系即为大学师生关系,其具有教育性、独立性、自由性、创造性、精神性等独特属性。交往与知识是大学师生关系研究的两大重要观测维度,其中,交往是大学师生关系存在的前提条件与决定因素,知识是大学师生关系的生发动因与重要目标。理想的大学师生关系形态应该是紧密型交往与平权型知识的良好契合。  相似文献   

13.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使我们认识到只有通过体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才能使体育教学真正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 ,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突出创新能力和体育能力的培养 ,重视学生的个性及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也是高校德育活动的基本原则。文章从思维方式、判断尺度以及方法手段三个方面解读了“以人为本”在高校德育活动中的内涵,并对当前高校德育活动中人本价值缺失的现象进行反思,提出通过坚持五个“结合”,真正体现德育活动中的人本价值。  相似文献   

15.
推行哲学通识教育,当务之急就是要积极探索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为核心的通识教育模式.符合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需要的哲学通识教育应当以引导当代大学生“认识世界,学会做人”为宗旨,应当引导当代大学生成为具有世界眼光、中国灵魂的现代人,应当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必要的思维训练,同时还需要寻找到既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发展规律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6.
思政课是高校宣传“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第一课堂”和主阵地。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积极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的三进工作,这是当前高校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高校思政课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应坚持问题导向,带领学生学习领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精神实质,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农村教育与经济发展存在着负效应现象,主要体现为经济增长中的教育颓废和教育发展中的“经济危机”,究其原因在于人们对教育与经济关系认识的偏差,农村教育结构的基础和重心错位,农村教育文化个性的褪色。为摆脱农村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负效应,需采取的策略是回归真、善、美相统一的教育本质,构建多元分类的农村教育体系,优先发展农村及农村教育。  相似文献   

18.
当代大学生对其成长成才存在着迷茫与困惑,"中国梦"可促使大学生确立理想信念、明确历史使命、重塑价值观念、拓宽发展空间。高校可通过以下途径以"中国梦"助推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开展理想教育,以"强国梦"鼓舞大学生坚定信念;实施责任教育,以"复兴梦"激励大学生勇担重任;推动榜样教育,以"幸福梦"感染大学生见贤思齐;加强实践教育,以"创新梦"激励大学生立志躬行;倡导自我教育,以"和谐梦"引导大学生慎独自律。  相似文献   

19.
现代大学体育教育改革方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和方向入手,提出高校体育教育管理体制的结构性改革设想,指出现代大学的体育教育必须在基础教育成果的平台上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此,应建立“三结合”的体育教育管理体系,从组织机构和人力资源上给予其发展保障;同时,可结合社区体育协会和大学自身存在的优势来满足学生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进而激发全体人民通过劳动奋斗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时代意蕴。围绕“为什么能”“为什么要”和“如何去做”这一逻辑思路,梳理高校劳动教育助推共同富裕的理论依据,在厘清高校劳动教育与共同富裕间的逻辑契合,辨析高校劳动教育助推共同富裕的关键要义的基础上,紧密结合高校劳动育人实际,研究构建高校劳动教育助推共同富裕的路径。研究认为,从劳动技能、劳动认知、劳动理念上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劳动素养,需要在与新理念、新媒介、新形式的紧密结合之中,注重学科融合、成果凝练和总结提高;需要深刻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机结合课程思政、开展好劳动教育精品课程的全课程体系建设,谋划高校劳动教育的“认知提升”体系;需要通过日常劳动教育、实践劳动教育、就业劳动教育等,共同形成劳动技能教育的全方位、全过程体系,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坚实助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