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7年前后开始出现的“新写实小说”在处理人类经验时呈现出向生存相与经验的日常性、世俗性还原的倾向.还原现象的发生,首先和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生活日益世俗化,生活的内容、生活方式和人们的思想意识方式发生了改变有关,其次,“新写实小说”中的还原倾向还同作家作为知识分子对自我的定位有关.“新写实小说”的“还原”在美学上呈现出来的主要特征则是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非本质化与非典型化.人的还俗,使“新写实小说”有意躲避重大而庄严的社会主题.形象的还原使新写实小说失去了典型化叙事所特有的庄严、峻厉、神圣感与崇高感.  相似文献   

2.
本文围绕池莉的“新写实三部曲” ,尤以其中《烦恼人生》为重点 ,深入探讨了都市普通百姓生活的严峻和苦涩 ,以及在这种生存状态下印家厚等人表现出来的坚韧个性。通过对小说中人生形态散点式地把握和透视 ,体验作家塑造典型的独特视角和对现实社会、现代生活的深层思考 :普通平凡而又极具典型的生活流程 ,折射出芸芸众生的生活常态 ;潜藏着的是被压抑的生命律动 ,成长起来的却是超越人生烦恼后所获得的精神净化和灵魂升华  相似文献   

3.
“新写实”小说以逼真的写实手法揭示了现代人生存的种种烦恼和不幸 ,表现了对个体生命前所未有的关注 ,体现了知识分子对人的生存现状及人的生存价值的质疑质和探索。“新写实”作家在冷静探索和表现现代人的生存本相的过程中 ,流露出强烈的悲剧意识。市民社会的到来 ,知识分子地位的边缘化 ,是这种悲剧意识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新写实”小说消解了传统写实小说的庄严社会意义、政治意义,还原了普通市民的真实生活和生存真相,同市场经济全面推进后市民所形成的感性化、欲望化、平面化的价值认同和价值追求具有趋同性。表现在作品以生活的“平常性”、“庸常性”、“平凡性”来呈现生活的原生状态,人物对知识分子精英身份的抵制和拒绝以及作品对浪漫爱情的消解。因此在这一层面将“新写实”小说视为市民文化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5.
在新时期众多的小说流派中,新写实小说是最有生命力的一个流派.自1987年以来,至今仍保持旺盛的势头,深受读者的青睐.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它将文学推到了生活的最表层,由表现历史、社会、人生的重大主题转向表现人的生存本相,特别是普通人的生存本相.为了深刻地表现这个创作主旨,新写实家们主要采用客观化的叙事手段、客观的叙述态度、“还原”的方式、客观化的叙述视角和平淡、自然、口语化的语言.客观化,成了新写实小说的主要叙事策略,也是新写实小说在小说叙事技巧上的一个新发展.  相似文献   

6.
新写实小说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兴起的一种创作潮流,这类小说是利用还原生活的写实手法来体现出普通人们的生存面貌和精神面貌的接近自然主义的一种写实,是对现实主义传统的变异和发展。池莉的《烦恼人生》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性作品。小说以“民间”以及富有七情六欲的小人物为题材,通过描写庸常的人和其生活,描写出这些人的平凡生活和其喜怒哀乐。小说通过对生活的还原以及人物的生存背景和生活面貌等的描写,显示了人生的普遍意义,完成了对革命现实主义的颠覆。  相似文献   

7.
“新写实”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文学思潮,它以世俗化的新“写实主义”,疏离政治,视点下移,使现实主义文学从崇高跌落到世俗,以凡俗众生为叙述主体,选择下层百姓的世俗生活作为表现对象,展示人们的琐碎生活和生存烦恼,还原了生活原生态。“新写实”小说促进了现实主义文学观念社会转型期的嬗变,表现出从典型化转向世俗化价值取向,以作家主观情感的隐匿,颠覆了被长期奉为经典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  相似文献   

8.
高扬文艺还原现实事物与生存经验的资质是现代诗学的一种重要意向。柏格森、兰色姆、罗伯·葛利叶、梅洛·庞蒂是秉持现代诗学还原论的有代表性的四家。柏格森希望拆除功利化感官意识的屏障,让人回归现实事物。兰色姆否定科学理性,其还原目标是本原世界。罗伯·葛利叶颠覆文化观念,要还原的是事物本身。梅洛·庞蒂解构笛卡尔哲学传统和现代自然科学的思维机制,其还原目标指向“世界之肉”。现代艺术哲学的“还原”不是运动,但依旧可从逻辑和历史的层面考量。还原论与传统再现论有密切关联,但其以“效应”为重心和以“失落”为前提的思考方式迥然有别于历史上的“再现”。  相似文献   

9.
以鲁迅的创作及中国传统文化为参照,分析新写实小说在创作上存在的缺陷。新写实小说着重表现小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琐屑与艰辛;小说中的人物在现实环境的销蚀之下丧失个性,满足于平庸的生活,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缺乏挣扎与抗争。新写实小说在反映人们的生活和情感方面陷入平民意识而没有超越,缺乏对现实人生的理性批判。  相似文献   

10.
"新写实小说"的自然主义美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轫于19世纪40年代法国的自然主义小说建立在一系列自然学科的发展与成熟之上,其哲学思想以实证主义为基础,注重环境生存与生理遗传对人类精神与情感的影响和塑造。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新写实小说具有鲜明的自然主义小说的美学特征,其“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的创作观念与自然主义小说主张的任何事物“都有以其本原面貌进入文学表现领域的权利”的理念高度一致,两者都自觉采取客观化的叙述态度,与创作主体主观情感的流露与张扬保持距离,力图在最大限度上客观真实地逼近和反映人类社会与人类的精神现象。新写实小说与自然主义小说一样,具有强烈的实证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1.
新写实小说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作品中悲剧意识的表现方式,它以还原生活的现实观、反典型的叙事策略、零度情感的介入方式、生活流式的叙述结构,展示出一种“无事”的悲剧,表现出当代小人物的生存境遇,使读者感同身受,重新观照当代社会转型中的另一种真实。  相似文献   

12.
同为社会生活的反映·政治要驾驭生活.哲学解释生活,伦理规范生活·文学则要表达对于社会生活的审美感受·这才是其深层本质。人在现实中·总会产生许多生活感受·常常骨骾于喉.不吐不快,文艺正是人类为倾吐生活感受而创造的形式:作家在作品中总要回答“我觉得我笔下的这种生活怎么样”。通过生活感受的表达.人既满足了“不满足”的心理·获得了心理平衡,又“补充”了生活中所缺少的美。审美感受是人在一定理想(意)的指导下,认识生活(知).从而产生了一定情感(情)的综合结果,因而是一个知、情、意统一的三元结构。作家在表达审美感受的过程中.即使笔下生活的美丑昭然若揭,又融进了自己的情感与理想,因而更具感染力。这才是“能动性”的具体表现,也才是文学比生活“高”之所在。  相似文献   

13.
摄影是“自然之笔”与现实相对应。塞巴斯提奥·萨尔加多用镜头记录了真实的社会生活,其作品所表现的个体与群像在纪实品格外凸显出强烈的视觉美感和深刻性,形成了“新纪实摄影”风格;而杰瑞·尤斯曼的“超现实摄影”与前者相异,他用纯熟的后期暗房合成技术,通过底片叠加创造出现实中不存在的幻景,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拓展了作品的精神内涵和时空维度。文章以两位摄影大师为例,从三个维度来比较“新纪实摄影”与“超现实主义摄影”:“标记符”与“象似符”;“视觉寓言”;审美欲求。  相似文献   

14.
“新写实”小说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今天回顾这股文学思潮 ,可发现其中超出文学价值的文化特质。在文化态度上 ,“新写实”是立足于现实来择取中西文化传统的 ;其文化表征从外及内依次呈现为凡俗文化、中年心态文化和生命哲学文化 ;而最终的文化指向均是市场和大众。“新写实”小说的文化选择代表着转型期中国人生活的“样法”。  相似文献   

15.
叙事模式的突破与超越 ——论苏童长篇小说《河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苏童长篇小说《河岸》以一条河流为切入点,讲述了“文革”时期河上与岸上各类人物的生存状态。与其前期创作的先锋小说相比,苏童有意把历史对人的摧残和挤压呈现到读者面前,直接揭示历史对人物成长的影响;在其它作品中反复出现的那条河流,在这部小说中也构成了其潜在性象征;作品中少年成长的处事方式被注入了更多的理性因素;同时,作者把历史融入了人物的生活,给河流和人性注入了新的元素,人物命运得到了成功的救赎。《河岸》是苏童对其原来小说叙事模式的一次成功突破和超越。  相似文献   

16.
《汉语大词典》、《辞源》释“月令”“春令”“夏令”“冬令”所引例句皆出于《礼记·月令》。在《礼记·月令》中 ,这是一组意义相关的词语 ,其中的“令”都是“政令”之义。《汉语大词典》和《辞源》将“冬令”之“令”释为“政令” ,这与《礼记·月令》语境文义相吻合 ;而将“春令”“夏令”“秋令”之“令”释为“节令” ,这与“令”所处文本语境意义相悖。这两部辞书对这一组意义相关词语的解释未能充分顾及其含义上的相关性 ,因而释义前后抵牾 ,缺乏准确性。本文考察了《礼记·月令》的文本语境 ,并结合儒学“礼法自然”的思想观念 ,对上列词语中的“令”进行了考释。  相似文献   

17.
“新写实”小说是中国当代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学流派。今天回顾这股学思潮,可发现其中超出学价值的化特质。在化态度上,“新写实”是立足于现实来择取中西化传统的;其化表征从外及内依次呈现为凡俗化、中年心态化和生命哲学化;而最终的化指向均是市场和大众。“新写实”小说的化选择代表着转型期中国人生活的“样法”。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末期,文学自身的发展需要和文学期刊、媒体等多方势力合力运作,共同促进了新写实小说思潮的产生和传播。新写实小说在还原日常生活灰暗面之余,也描绘出凡俗人生的脉脉温情,其背后是作家、读者和叙述者共同的温情观照。考察新写实小说中的温情书写,有助于反拨学界关于其“零度情感”的定论,对其进行价值重估,更加接近新写实小说的“真实”面貌。另一方面,新写实小说也是对五四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情感书写的突破,体现出作家对人生存状态的温情关怀。  相似文献   

19.
1989年以降,曾喧哗于中国文坛的新潮小说迅速隐退,代之而起的是一批被名为“新写实”的叙事文学作品。将这种叙事文学冠以“新写实”的名称,此举既反映了文学批评界对这种新型的文学现象的无可奈何,也标明了新写实小说品性的复合性,在美学风范上它与其它文学派别之间边界的模糊性。诚然,就其力图准确、客观、真实地再现现实人生的千姿百态而言,新写实小说的确与往日的批判现实主义有几分相近;就其细腻繁复地铺陈世俗生活的“原生态”来看,新写实小说又与自然主义相邻;或者,从其人物形象的渺小、平凡和生存行为的物态化来看,新写实又与现代主义文学精神发生了一些联系。  相似文献   

20.
池莉作为“为人生”的作家,其作品“新写实”意味浓厚,注意反映人的生存状态的本色的真实。她以凝重的写实风格和直面现实的精神,通过对市井生活的世俗风情画卷描绘,表现了生存的艰难与生命的卑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