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成都市青白江区劳动保障局今年以来采取多项措施,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并取得实效。该区建立和完善了区、乡镇(街道)、社区(村)三级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大力开展“送培训、送岗位、送政策”到村到户活动;依托市、区网络就业平台和省外劳务基地.收集和储备就业岗位。有效促进城乡劳动力转移输出:大力开发机关企事业单位、乡镇(街道)、社区的公益性岗位.有效解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2.
宜宾市翠屏区东城街道东街社区突出抓好就业岗位开发、推进社区就业“人本”服务,走出了一条抓就业、促发展、得稳定的新路子。截止去年底社区登记有就业愿望和劳动能力的下岗失业人员303人,已实现就业和再就业的295人,就业率97%,“4050”人员就业率91%,被省劳动保障厅授予第一批“四川省充分就业社区”称号。送扶贫款、发低保不如送就业岗位。东街社区提出,在摸清就业家庭,健全组织机构的基础上,以开辟就业岗位为重点,大力兴办社区就业实体;以强化就业服务为手段,打通就业绿色通道,推动政策落实,促进社区居民脱贫,降低低保数,争创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3.
本刊讯为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尤其是困难群体的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日前,湖北宜昌市向城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经营主体(含个人)公开购买3000个公益性岗位。此次购买的公益性岗位包括社区居民生活服务、机关企事业单位后勤保障和社区公共管理以及清洁、绿  相似文献   

4.
通化市面对去产能工作的严峻形势,积极应对,扎实平稳推进去产能失业人员再就业,截至目前,共计为1124名解除劳动关系人员集中办理了《就业创业证》,为482名去产能解除劳动关系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通过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38人.  相似文献   

5.
宜宾市翠屏区东城街道东街社区突出抓好就业岗位开发、推进社区就业“人本”服务,走出了一条抓就业、促发展、得稳定的新路子。截止去年底社区登记有就业愿望和劳动能力的下岗失业人员303人,已实现就业和再就业的295人。就业率97%,“4050”人员就业率91%,被省劳动保障厅授予第一批“四川省充分就业社区”称号。  相似文献   

6.
资讯     
今年以来.巴中市充分依托社区开发就业岗位.实施再对“4050”等就业困难对象实施再就业援助.较好地解决了这部分群体的生产生活问题,有效缓解了就业压力。该市重点乡镇、街道和社区都建立了再就业救助站,以社区资源为依托,开发就业岗位和公益性岗位。截至目前.已开发公益性岗位1227.个.在巴州镇水井街建成的“再就业商贸一条街”一次解决了180名特困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南江县南江镇沙溪坝社区始终坚持“民生为本、就业优先”的服务理念,以创建“充分就业社区”为工作目标,以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为服务平台,帮助辖区内失业人员特别是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今年累计开发公益性岗位88个,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050人,扶助自谋职业、自主创业1100人。社区就业率达98.5%以上,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该社区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2013年全省就  相似文献   

8.
河北省张家口市作为一个就业再就业工作难度较大的城市,一直以来,把解决就业困难对象特别是零就业家庭成员的就业问题作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解决零就业家庭就业和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完善服务机制、开发公益性岗位、发展社区经济等多种渠道开发就业岗位,着力夯实社区平台和队伍建设两个基础,破解人员素质与需求不匹配、就业渠道不够畅通等难题,帮助零就业家庭成员实现就业。  相似文献   

9.
<正>近日,甘肃省张掖市人社局制定出台了《张掖市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这是该市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方面的第一部规范性文件。《办法》明确要求全市、县区人社部门要加大就业援助扶持力度,建立健全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长效机制,逐步实现公益性岗位人员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办法》共七章二十七条,主要内容有五个方面:一是明确了公益性岗位的开发原则和安置对象。《办法》规定,市县区人社部门要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就业困  相似文献   

10.
信息港     
安庆:建立促进就业长效就业机制“造就千名小老板,带动万人再就业”。2月22日,安徽省安庆市劳动就业局举办的创业培训班如期开班。开业指导、项目开发、政策咨询,近50名有创业愿望的学员参加了培训。这是实施“以培训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培训目标,也是该局建立长效就业机制的内容之一。为进一步扩大就业,支持创业、服务创业,安庆市劳动就业管理局建立了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认真落实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广开就业门路。一是搭建社区就业平台,大力开发岗位,通过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推动社区就业;二是切实推行“政策实…  相似文献   

11.
劳动关系非标准趋势下的劳动力派遣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目前的劳动合同立法中,如何规制劳务派遣引起了诸多争议。就立法态度而言,作为一种新型的劳动用工形式,劳务派遣立法的价值取向是什么?就法律性质而言,劳务派遣作为一种特殊的劳动法律关系,应如何界定三方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雇主责任又应如何分配?就具体运作而言,面对劳务派遣业迅速发展的现状,对其适用的范围,包括行业、职业及时间期限等应如何界定?对派遣机构的从业资格和市场准入条件等又该作出何种规定?就这些问题本期进行了讨论。希望对我国劳务派遣立法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2.
浅论劳动派遣中的劳动平等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动派遣中劳动平等的界定:派遣工与正式工之间的绝对平等与相对平等劳动平等作为劳动法的一项基本原则,要求保障各个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和劳动关系中都处于同等的法律地位,获得同等的劳动权益,反对和禁止歧视任何劳动者,并主张对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特殊劳动者群体实行特殊保护,包括择业自由、职业安定、劳动条件、民主管理和法律救济等方面的平等。劳动者赖以实现劳动平等的权利相对人,即保障劳动平等实现的义务人,包括雇主、劳动服务主体、国家等。劳动派遣中的雇主有两个层次——派遣机构和要派企业。与此对应,劳动平等有两种考…  相似文献   

13.
郭文龙 《中国劳动》2005,(12):14-15
作为确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劳动关系的重要凭证,劳动合同是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主要法律依据。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劳动用工很不规范而劳动执法监察又往往难以到位的现实环境下,劳动合同的立法引起了法学界和社会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2005年10月21至23日,中国劳动法学研究会年会暨劳动合同立法理论研讨会在上海举办,来自劳动保障部门、工会、企联等部门机构的专家和全国30多所院校的劳动法学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代表们就劳动合同立法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会议主要探讨了九个方面问题: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与原则、劳动关系与劳动合同的主体、劳动合同的效力、商业秘密与竞业限制、劳动合同的期限研究、解雇保护制度研究、劳动派遣的法律规制、非全日制就业的法律制度探讨、违反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4.
王晓如 《中国劳动》2005,(11):19-21
《劳动法》第31条对劳动合同的单方解除作出了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中,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理解不一导致产生了不少争议。本文通过对第31条法律理解的研究和法律适用的探讨,对劳动合同的单方解除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5.
李连刚 《中国劳动》2007,(10):20-21
《劳动合同法》)已于2007年6月29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将于2008年1月1日施行。在《劳动合同法》施行之前,笔者尝试从一名劳动争议仲裁工作者的视角解读总则部分内容对劳动争议仲裁工作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劳动合同制度,在1986年以前只适用于临时工,1986年国务院颁布《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后适用于国营企业新招的职工,20世纪90年代逐步推广到各种企业的全体职工。1994年颁布的《劳动法》在第三章对劳动合同运行规则作了择要规定,从法律上根本改变了用人单位劳动用工依靠行政手段分配的计划管理体制,使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真正成为劳动关系的主体。此后又陆续颁布实施的许多行政法规、规章、相关司法解释和一些地方性法规都对劳动合同作出了较为详尽的规定,对保障用人单位用工自主权和劳动者择业自主权的落实,优化劳动力资…  相似文献   

17.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作为价值创造主体的劳动者体面劳动的实现,能够彰显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本文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理论基石,剖析了劳动价值论所蕴含的体面劳动思想,阐释了体面劳动的基本价值理念,分析了我国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存在的障碍,并提出了我国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了新型就业形态下对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提出的挑战与应对方法,并具体介绍了韩国的新型就业形态现状。对就业数量和质量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因素不是技术本身,而是取决于这些岗位和工作变化过程中政府、企业、个人及制度如何适应和变化。为应对新型数字技术,要提供能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和培训机会,促进社会流动性,并完善劳动力市场制度,改善劳动标准和社会保障规定。  相似文献   

19.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进入黄金发展期,同时也是社会矛盾凸显期。我们面临就业方式多样化、经济全球化、城镇化以及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的环境变化,乃至于急剧变化。劳动关系作为基本的社会关系,其和谐稳定问题日益显示其重要性,应该从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予以关注。劳动关系是基本的社会关系,协调劳动关系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劳动保障监察是政府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关键性行政力量,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发展理念决定了其既要履行为劳动权益实现提供国家保护的责任与义务,又要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双重价值目标。劳动保障监察职能定位应以"二元"本质属性特征为基本出发点。基于对劳动监察职能国际发展趋势与新时代对劳动保护升级现实要求的综合考量,劳动保障监察职能范围广泛性的制度安排具有现实合理性。当前引发劳动争议的主因源自雇主劳动违法的客观现实,以及劳动执法权与行政调解手段的职能优势互补特点,劳动保障监察作为劳动争议多元处理机制参与主体兼承的调解职能制度扩容也成为必要,但应按类型划分实行分类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