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尽管我国的市场体系还很不完善,商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产权市场、直接和间接融资市场还大多处于分割状态,但我们也应看到,由于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市场体系建设的进程不一样,企业的经营空间大为不同。尤其是上海、广东等省市,在日益强大和完善的金融市场...  相似文献   

2.
梁高峰 《社科纵横》2007,22(5):31-32
雇佣劳动是区别于小农性自我劳动的一种劳动生产方式,雇佣劳动实现了劳动和生产资料的充分结合,催生了商品经济的产生,逐步地实现了人类社会从农业到工业的巨大变化,实现了全社会的集约化生产。在现代科技革命和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作用。然而对于雇佣劳动的认识,我们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劳动力产权与资本产权的平等性认识,有助于我们对雇佣劳动的正确理解,从而有利于社会劳动生产关系的协调。  相似文献   

3.
谭希培  石纪伟 《创新》2009,3(3):65-68
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分离,从而使科学成为一种在生产中独立地发挥作用的力量并转换为生产资料。这是知识性生产资料产生的前提条件。随着当代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日益成为现代化大生产进行的必要条件,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并列成为基本的生产形式,而知识性生产资料凸显并在生产资料系统中占主导地位。大力提升、利用和发展知识性生产资料有利于实现社会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4.
全民所有制是社会主义的基础和特征,中国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就意味着全民所有制改革要在保持全民所有制所具有的全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这一根本性质的前提下,优化其产权结构及实现形式,从根本上促进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 全民所有制是指全体人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的一种公有制形式,正是这种所有制形式和以这种形式为主导的所有制结构,才严格区分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社会形态。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公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权力,主要表现为不受剥削并得以保障的劳动权和不受财产限制的选…  相似文献   

5.
公民产权论     
产权历来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其包容的范围日益广泛,既包括有形资产,又包括无形资产。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产权多元化,最终实现从无产者向有产者转化,实现公民产权。本文从公民产权的含义界定、公民产权的基本属性、公民产权的观念误区、公民产权的多元构成和公民产权的实现途径等五个方面,对公民产权做了全面探索。公民产权的历史意义重大,是一次更为深刻的生产关系变革  相似文献   

6.
所有制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所有制是生产资料占有方式,广义所有制是生产关系总和.产权制度是各经济主体之间权、责、利关系的设定及其处理规则的制度安排.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主要表现在:内涵不同;在经济体中的地位和功能不同;变化的结果不同.联系在于:三者共同构成一个制度体系;现实的所有制关系和经济成分需要产权制度来规范和实现.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说明所有制理论中不能没有产权理论.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必须由富含产权理论的所有制理论作指导,但传统所有制理论中产权理论不足.我们必须在充分挖掘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中的产权理论基础上,批判地吸收西方产权理论的优秀成果,丰富、创新传统所有制理论,使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更具指导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产权经济学的基本命题与法律学的难题入手,分析了产权经济学的产权规则与产权法律学的产权规则的区别,前者重视经济效率的高低,后者侧重经济收益的归属。作者对于企业产权的民法理论及新旧产权规则与法律衔接问题,提出以产权主体为分类标准,将企业产权分为法律上的三种权利:终极投资人的权利──股权,法人对外投资获得的权利和企业法人的权利──企业财产权,同时分析了股权和法人财产权的相互关系及其法律性质,指出法人财产权本质上是一种企业经营权,股权同企业法人财产权是一种法律上相辅相成的权利,两者的结合构成企业产权。  相似文献   

8.
产权、交易费用及其现实意义——“科斯定理”给我们的启示○王志波郑乾国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最后一个章节引用过一个例证:“皮尔先生把共值5万磅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从英国带到新荷兰(澳洲的旧称)的期旺河去。皮尔先生非常有远见,他除此之外,还带了工人阶级...  相似文献   

9.
现代产权理论刍论郭占恒现代产权理论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在中国着手改造传统企业工厂制,构建现代企业公司制过程中,弄清现代产权理论的内涵和沿革十分必要。一、马克思对现代产权理论的探索和贡献直观地看,马克思没有提出产权概念,更未及建立现代产权理论体系,但...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产权理论研究,正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特别是产权改革的推进而不断引向深入。马克思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奠基人,在他的丰富的思想宝库中,有哪些科学的产权思想?深入发掘和研究马克思的产权理论,对我国产权制度的改革有何重要指导意义?本文试对此作一探讨。一、马克思的科学产权理论我国理论界似乎有这样一种误解,认为马克思只有所有制理论,没有产权理论,产权理论是由西方经济学家独创的。这种认识是不符合实际的。一些尊重客观事实的西方经济学家都承认马克思在产权理论方面的开创性贡献。例如,S·佩乔维奇在《马克思、…  相似文献   

11.
生产资料短缺是长期制约资源匮乏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解决这一矛盾,实现生产资料供求均衡,则是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拟从浙江省生产资料供给和需求的具体情况出发,对组建区域性生产资料市场的若干问题作些探讨。一、区域性生产资料市场组建的基础生产资料市场,从狭义上讲就是进行生产资料交换的场所。但是,组建生产资料市场,需要有相应的基础为前提。  相似文献   

12.
产权明晰的双重含义及其实现途径杨新华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国有企业的产权问题。一、产权的双重含义(一)产权的法学含义生产关系是一个经济学范畴;财产关系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所有制既是经济范畴,又是一个政治概念。在物...  相似文献   

13.
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一项艰巨任务。“生产资料人格化”的理论 ,既不姓“资” ,也不姓“社” ,它是“中性”理论。公有制也可以实现生产资料“人格化” ,这为国有资产管理和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 ,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了解决这个难点 ,可通过“正结合”与“反结合”的方法。“正结合”就是直接拥有产权或使用权 ,通过经营使用 ,直接获得效益和报酬。“反结合”则是通过行使监督权、建议权间接创造效益 ,获得报酬。有了这种方法 ,企业承包制有望“起死回生”。企业的股份制改革也应向“人格化”推进。国企经营管理部门和监事会人员签订监督合同 ,二者形成制约关系。国有股份制企业的机制会最终得到完善。  相似文献   

14.
经济运行的最终目标是达到资源配置效率,资源配置效率的度量是资源配置成本。它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生产成本,二是交易成本。交易成本是协调人与人关系的成本,也是经济体制的运转成本,它由产权内在属性来决定,产权主体排他性、独立性及对监督成本最低的制度保障是效率的基石,从这一原理出发,我国的国企公司化改革目标应是建立多重产权主体持股制  相似文献   

15.
科斯定理表明不同的产权界定会带来不同的经济效率和制度成本。这一分析同样可以延伸到对公民权利的分析。本文通过对公民权利的经济分析,指出市场经济中对保障公民权利的宪政改革需求的经济学原因。一、从产权到公民权利产权是指个人或团体对一特定资源具有的排他的自由占有、使用、处分以及享受其利益的权利。而这项权利是由国家法律所赋予和维护的。任何对此项权利的侵害都是违法的,并必须受到司法的制载。传统经济学对交易的假定是产权界定和交易的成本很低或等于零,而在现实中产权的界定和交易是有成本的,即产权的初始配置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产权革命:跳不过绕不过的峡谷石磊在《学术月刊》1993年第6期《市场经济本体论》一文中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必须深化到产权,公有制产权这块神圣的净土上,产权改革既跳不过,也绕不过,原则意义上的商品经济从来就是以产权独立和产权自由转移为基础的。这一步成功...  相似文献   

17.
西方发达国家股权扩散趋势下对无产阶级定义的新认识王林波一在通行的定义中,“无产阶级”在阶级划分上主要有两个本质特征:一是不占有生产资料;二是靠出卖劳动力去获得生活资料。这里暗示着这样的观念,即:无产阶级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只有靠出卖劳动力才能获得他的...  相似文献   

18.
产权融资浅探颜旭若产权融资是近几年才出现的一种证券融资形式。为了充分应用这种新的融资形式,本文将重点研究产权融资的性质、特点及形式,总结我省在开展产权融资方面的实践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并为今后的发展提出我们的思路和建议。颜旭若,男,1958年生,浙...  相似文献   

19.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有制,不只是指它包涵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所固有的那些基本原则,而且在于它把那些基本原则变成为适合于中国国情和现代国际经济环境的具体模式。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最关键的问题,也是难度最大的问题。本文试对共有制的性质、特点、优越性,及其成为我国所有制改革目标模式的客观必然性,作些理论探讨。一共有制,是以财产社会化为特征,具有多元产权主体的一种新型公有制模式。其理论要点是:(1)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认清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但要壮大公有成分,而且必须是财富与生产资料实现最大社会化。其特征就在共有和共同富裕。(2)在社会主义共有制条件下,生产资料不可能被任何个人单独占有。它既是劳动  相似文献   

20.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变革,涉及到中国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整体经济制度的创新和社会非正式制度(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伦理、道德、价值等观念)的契换。只有社会整体制度机制的相互配合与谐调,才能实现社会制度体系的全面创新,以达到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的最终目的。本着这样的社会目标与理论任务,笔者以对西方产权理论中关于国家与产权关系的观点和马克思关于商品经济社会中产权本质的界定为理论基础,探索产权制度与社会整体制度变革的途径与意义。一、国家扮演着决定产权界定、产权安排与变迁的角色产权界定是指明确产权运作的主体是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