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试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种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隐性课程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延伸应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有效方法。笔者结合工作实际,从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方面就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种形态进行了讨论和分析,尝试探索高校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环境发生的深刻而复杂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课程建设也日益受到重视。文章在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建设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隐性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主要表现为:学生主体性错位、教师能动性弱化、高校认识定位模糊、保障机制缺乏等。  相似文献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视野从课程教育向文化认同转换的必要性体现在课程理论发展的基本现实和课程教育的目标设定原则的回溯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视野从课程教育向文化认同转换的原则包括:在德育实践中坚持对“规则边际”的关注;对教育情境的设定坚持过程视野和开放眼光;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重视显性课程的主渠道作用,也重视隐性课程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4.
运用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分析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情境六个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厘清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结构,探索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功能,有利于把握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内部联系和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可以从开放性、整体性、层次性和预见性四个方面优化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隐性课程及其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课程是一重要的课程类型,与正规课程教育相辅相成,是我国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隐性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等方面的影响,提高其思想政治觉悟,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思想道德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思想政治教师应该掌握、利用好隐性课程,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隐性教育较显性教育而言,具有其独有的特点和优势。通过对隐性教育内涵的分析,揭示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价值体现,进而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隐性教育资源开发与运用的路径。对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期以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我国较多采用的是正面的、直接的、灌输式的显性教育方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显性教育也存在一些局限,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因而需要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与补充作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是通过其载体表现出来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在扬弃传统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基础上,必须坚持方向性、时代性、实践性的原则,进一步开发和创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主要包括物质栽体、文化载体、制度载体、活动载体、传媒载体以及行为载体.  相似文献   

8.
论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的四个维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内涵十分丰富,其外延主要包括隐性课程、文化传统和环境情境三个方面.隐性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需要学校系统各个环节的重视,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因素无处不在地发挥作用,从而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中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需要教师、环境、学生和课程之间多重关系的相互作用,共同发挥自身的作用,又发挥要素间的联合效用,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9.
隐性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教育目的的潜隐性、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教育方法的愉悦性、教育效果的持久性等特征,它能够弥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的显性教育的不足。隐性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通过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认真探索、挖掘专业课程和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德育功能、建设幽雅的校园文化、积极开展榜样教育、发挥互联网隐性育人作用、强化学生个别辅导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0.
刘寒梅 《学术探索》2014,(4):144-148
本文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基础和前提,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隐性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价值,着重论述了隐性资源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文章从课堂教学环境、文本教学内容、隐性资源的情景式生成及教师主体四个环节探讨了开发利用隐性资源的途径;最后,文章从树立开发意识、把握价值取向、秉持创造性原则三个层面强调了开发利用隐性资源所应注意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1.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情感性、能动性、创造性的活动。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和理论灌输特点,遮蔽了应有的特性,容易陷入效果不佳的窘境。可以充分发挥美学运用形象、情感演绎问题、诠释意义的优势,挖掘教育内容美,展现教育形式美,彰显教育环境美,突出教育者的人格美,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感召力。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伟东 《云梦学刊》2010,31(1):132-134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式,其实效性评价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有其不同的评价内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可选取指导思想及管理机制、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情境创设和教育对象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评价内容的选定要结合网络特性和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也要考虑评价的规律性和操作性。  相似文献   

1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由现实环境和拟态环境共同构建,网络拟态环境是拟态环境的时代产物.随着网络拟态环境在高校的广泛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挑战:网络拟态环境信息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大众化消解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权威,传播内容的碎片化、非主流性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传播参与的自由性、交互性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大学生的对话概率.通过夯实优化网络拟态环境的"硬实力"、强化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建构丰富多元的校园网络场域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14.
全媒体时代,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需要教育者把握全媒体的信息传播规律,根据教育情景的特点和要求以及受教育者的需要和习惯,调适和改变原有的话语方式,用受教育者更愿意和更乐于接受的话语来表达和传递教育内容。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转换路径,一是要着眼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队伍建设,增强话语主体的理论阐释水平、提升话语创新能力、转变话语表达方式,以此来应对全媒体时代去中心化带来的风险挑战;二是要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质量、丰富话语创新形式,深入推进学术话语与大众话语的融合、主流话语与网络话语的协同、叙事话语与情感话语的互补,积极探索既严肃认真又生动活泼、既有统一意志又能凸显个性的叙事风格;三是要围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环境建设,通过营造良好的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发挥全媒体“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优势,完善话语监管机制等方式,着力破解语言环境和非语言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处理好现实环境和虚拟环境之间的矛盾,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转化效果,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相似文献   

15.
网红作为一种极具时代性的新兴文化现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双重影响.在网红现象的裹挟下,去中心性易引起教育主体的地位边缘化,泛娱乐性易致使教育客体的思想紊乱化,高交互性易引起传统介体的实效弱化,泛商业性易导致教育环体的境况复杂化.同时,网红现象也强化了教育者的主体素质、调动了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增进了教育介体的时代感并增强了教育环境的互通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革新教育主体的育人理念与方式,增强教育客体的自我约束力,运用网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多方力量优化教育环境,以增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16.
经济全球化和社会转型等因素对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较大冲击。为了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运用SWOT分析法,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完整课程和教学体系的优势,克服教育理念落后、研究生思想政治状况差异大的劣势;要抓住网络快速发展带来的机遇,迎接思想日益多元化的挑战;要健全体制机制,建立党委、党支部、导师和辅导员四位一体的研究生思想教育模式,加强队伍建设,拓宽教育途径等。  相似文献   

17.
为了更好地实现"三全育人",筑牢高校意识形态前沿阵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实现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有机结合。受协同育人管理体制不健全、教育主体缺乏合作、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支撑不够等因素影响,当前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机结合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有机结合,需要在教学内容与方法上实现同向同行,健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的管理体制,建立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程教师常态化合作机制,营造二者协同育人的校园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8.
呼禾 《阴山学刊》2010,(5):117-119
与时代同步、与时俱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鲜明特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面临的新课题。只有从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模式、淡化意识形态色彩和充分发挥各方力量等方面入手,探索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才能扎实有效地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对大学生负责,对社会团结稳定负责,对国家繁荣发展负责。  相似文献   

19.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构建和谐德育,具有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等重要意义。高校和谐德育构建过程中存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不够和谐、德育方式与作用对象不够和谐、德育内容与社会要求不够和谐、德育力量之间不够和谐等问题。构建高校和谐德育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德育理念,丰富德育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增强德育内容的时代性和现实感,创设良好的和谐德育环境。  相似文献   

20.
高等学校作为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因此,构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应以和谐为理念。和谐的本质和内涵、提出的时代背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和谐思想,决定了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和谐视野下。和谐视野下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包括从教育目标到教育内容、教育主客体、教育环境、教育方法、教育管理等各方面都协调、匹配,共同作用于高校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