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红字》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浓厚的圣经情结,因此对小说的圣经原型进行解码是更好理解这部小说的前提。本文主要从圣经人物原型的角度出发,分析海丝特的神圣使命和男女主人公与圣经原型人物在性格上的相似性,并进一步分析《圣经》U形叙事结构在作品中的完美构建以及圣经场所原型在作品中的巧妙移置。  相似文献   

2.
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红字》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浓厚的圣经情结,因此对小说的圣经原型进行解码是更好理解这部小说的前提.本文主要从圣经人物原型的角度出发,分析海丝特的神圣使命和男女主人公与圣经原型人物在性格上的相似性,并进一步分析《圣经》U形叙事结构在作品中的完美构建以及圣经场所原型在作品中的巧妙移置.  相似文献   

3.
美国著名小说家索尔·贝娄的作品《赫索格》自出版发行以来受到评论界的极大关注,小说详尽地展示了主人公赫索格逃离“自由”,追求心理平衡,最终回归“本真”的心路历程。对于美国现代社会的“消极自由”与基于社会群体的自我“本真”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4.
欲望是隐藏在罗斯小说中的重要话题。他对欲望的探索与揭示建立在美国现代社会的伦理道德体系之上,但传统犹太文化依然在的他作品中留下了深刻烙印。主人公们在欲望驱使下,呈现出困惑、冲突和回归的动态变化。这在罗斯的代表作品“凯普什三部曲“和“美国三部曲”以及《反生活》中都有体现。从最初揭示第二代犹太移民精神压抑和生存困境到探索本民族文化之根丧失的根源,最后回到追寻犹太人的归属问题,菲利普·罗斯多角度描写了美国犹太人近半个世纪的心路历程,在人物的内心深处,欲望支配着选择的向度。  相似文献   

5.
《青春之歌》中的爱情叙事和革命叙事是这部作品的主要结构因素。作品曾被学者指责为充满了小资产阶级情调。今天,当我们更加注重让文学回归本性时,再来回顾这部诞生在特殊年代的作品确实别有风貌。作品以女性为整部小说的核心,且其清新典雅的语言使其有了与同时代其他作品不同的风格。  相似文献   

6.
人物形象的虚构与叙事问题对于创作和鉴赏都有重要意义.通过比较<红楼梦>和近年颇受瞩目的小说<尘埃落定>在主人公形象塑造上的异同,作者认为两部小说都建构了呆或傻的他者形象,都通过贵而败蕴藏了悲剧内涵,但是<尘埃落定>在叙事处理上过于谮虚化,以致难以达到<红楼梦>的丰富与深厚,从而导致了作品的高下之别.这个比较说明了人物形象的虚构与叙事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7.
在农民工小说叙事中,过去、现在和未来各自呈现了自己的强度并且相互之间交叠冲突,由此形成了故事时间的较大跨度.这显示了主人公陷于撕扯和断裂感中的在每一种时间里都难以容身的摇摆飘浮的生存状态,也显示了主人公生存价值的犹疑恍惚.这实际上根源于臃积的历史时间与现代商业时间在文本中的勾连.所有这些时间特性又都是通过对立的城乡空间的颠转来实现的.而建筑工地、洗浴城、垃圾场所、城市家庭和工厂这些农民工小说叙事主人公活动的典型场面则显示着主人公行走在都市的底层始终难有依托的漂泊命运.农民工小说叙事的时空体是异乡时空体,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获得了巴赫金所说的相会时空体和道路时空体的性质.  相似文献   

8.
如何使西方叙事学适合于中国文学研究,是中国文学界在理论上不断探索的问题。新的意图叙事学理论是对西方行为叙事理论的借鉴和修正,它基于叙述学是关于叙述人行为的学说,由于人的行为必有其动机上、意欲上的原因,并从中得到解释,故而叙事学也理应从人的行为动机和意欲入手加以研究的认知。将西方行为叙事所排斥的人物及其心理意图引入叙事学,凸显从人物行为意图的视角研究人的行为叙述及其叙述结构的方法。在此理论方法的观照下,以中国古代小说主人公的行为意图为划分小说类型的标准,从寻找小说主人公、确定主人公主体属性、分析主人公行为意图元类型、主人公意图元内人物关系组合类型等方法、途径,最终划分出中国小说的若干叙事类型,这是对中国小说意图叙事分类方法的一次探索。  相似文献   

9.
万克领 《东岳论丛》2011,32(4):85-88
小说叙事就是采用特定的叙述方式来讲述一个或者一系列的故事。小说要叙述故事,那必然要有一个进行叙述的主体。在小说叙事领域,与小说有关的主体有作者、隐含作者、人物、叙述者等。作者是写作作品的主体,他只存在于小说文本之外,而不能进入文本;一旦完成了作品,他的任务就履行完毕。隐含作者虽然存在于文本内,但他只是作者安排在那里来体现作者的思想规范的,没有声音,归根结底是作者在小说文本中的第二自我。小说文本中某些人物的讲故事看似是叙述,实际上这只是发生在文本内的故事世界的行为,也即人物和他讲的故事最终也只是被叙述的客体。叙述者是一个叙述行为的直接进行者,既然叙述者具有叙述行为,对于小说文本而言,自然应该是小说叙事中承担叙述的主体。  相似文献   

10.
李佩甫的大部分小说都采用了一种道德立场的价值评判方式,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作品中隐含着的“城乡对立”模式和道德完美状态的乡村女子形象塑造。其小说在对传统道德观念之虚伪、空洞及道德面具下遮掩的人性丑恶进行批判的同时,也呈现出一种向道德理念回归的趋向。  相似文献   

11.
自1979年发表《鬼作家》到2007年出版《退场的鬼魂》,菲利普·罗斯的叙事技巧既有承袭也有嬗变:虽然在叙事视角上都采用回溯的第一人称"内聚焦",但视角与声音的相异或一致凸显叙事的稚嫩或成熟;虽然在叙事结构上都采用框架式,但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却有简单和复杂之别;虽然在叙事策略上都采用虚实相间的后现代小说艺术手法,但就叙述者与作者、叙述本身、叙述文本中主人公的真实性与虚构性界线而言,《退场的鬼魂》比《鬼作家》的叙述更复杂、更娴熟.从视角、结构、策略三个维度看,《退场的鬼魂》承袭前作叙事主体、文本语境与叙事风格,含而不露地生成兼具文本间性的独异性,其充满叙事性想象的小说文本为"祖克曼系列小说"画上完美的句点,可视为菲利普·罗斯"祖克曼系列"叙事艺术技巧上的扛鼎之作.  相似文献   

12.
文学与音乐的结合是哈代小说的一大特色.他的作品<德伯家的苔丝>具有强烈的音乐性.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音乐性是哈代进行景物描写和塑造主人公诗化形象的重要手段.其次,哈代借音乐性来揭示主题, "主导动机"的音乐手法与小说表现的悲剧内容相一致,有力地渲染了悲剧气氛.再则, 哈代成功地借用音乐中的一些技巧于作品总体构思中,体现了小说叙事立场的多元化,展示主人公悲喜交织、起伏不定的生命旋律.  相似文献   

13.
《爱无可忍》是当代英国国民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一部重作品。通过对不同主人公乔、克拉莉莎和帕里之间情感纠葛的描述,呈现出当代英国社会男性和女性所面临的爱情困惑和困境,同时也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伦理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江西社会科学》2018,(9):115-122
叙述时间是贯穿小说创造悬疑与冲突的重要元素,热奈特将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的不对应性,叙事过程长短与发生时间的长度不协调性以及故事或某间段时间的重复性纳入探讨范畴,旨在证实这些非线性多元化的叙事更替隐性地烘托内容叙述,增加了文本的张力,多维地展现了作品主旨。美国当代南方作家鲍比·安·梅森运用时间策略充实《在乡下》的逃离主题,即灵活的倒叙方式使得历史与当下、南方与北方激烈的碰撞,张弛的叙事节奏彰显了人物的内心所向,而层层递进的重复则串联了主人公山姆觉醒的全过程。反转跃动的叙事时间策略向读者展现了表层故事之下的暗潮涌动,这使得中心表达更有指向性和层次感,作品也更具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死亡与救赎是日本当代女作家吉本芭娜娜作品的主题之一。吉本芭娜娜笔下的主人公在经历了死亡与痛苦后,最后都迎来了新生,完成了自身成长。可以说吉本的每部小说都是一部个人的成长记录,它告诉人们什么叫成长,并伴随人们走向成长。本文试以其代表作《厨房》为中心,分析吉本芭娜娜笔下的成长小说。  相似文献   

16.
《麦田里的守望者》一经出版,立即受到普遍认可,作者杰罗姆·大卫·塞林格也被认为是二战后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小说的主人公霍尔德·考尔菲尔德也成为一个传奇人物,他那敏锐的青春期感受也成为许多美国青少年敏感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7.
余华的中篇小说《活着》是当代文学史上一篇非常优秀的作品。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一种与过去那种“冷漠”的叙事截然不同的叙事风格 ,向我们讲述了主人公福贵长达 5 0年的人生历程。本文通过对作品的叙事学分析 ,揭示了《活着》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认为《活着》虽然展示了一种人生境界 ,表现了人的一种命运 ,但总体上还没有使人灵魂震颤的力量。其在艺术上却有独特的魅力。它的叙事情境、叙事结构和叙事语言都有精巧迷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无名的裘德》中的现代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基于传统形式在他的最后一部小说《无名的裘德》中注入了现代意识,作品中的主人公裘德和淑无法逃避地经受了信仰和理性、生存和思想、灵与肉、个体与社会的冲突与分裂,在个体生命意志的驱使下,在回归本然自我的过程中,他们徘徊在进步思想与传统规范之间,经历了现代痛苦的磨难,最终在精神分裂与自我异化感中结束了有意义的生命。  相似文献   

19.
<醋葫芦>是明末清初的一部以"疗妒"为主旨的劝善类世情小说,其中有占两回文字之多的游冥情节.这些游冥情节反映了明清时期民众的冥界信仰.在小说功能上,游冥情节作为小说情节链条,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主人公死而复生的冥府游历过程也成为主人公性格转变及解决矛盾的契机,帮助完成作品的大团圆结局.<醋葫芦>地狱受罚的的"疗妒"手段在明清妒妇题材小说中很有代表性,超现实的"疗妒"手段表明多数男性对这一普遍存在的家庭现象的无奈.  相似文献   

20.
本文旨在通过讨论小说《恩主》男主人公希波赖特新颖,独特的梦境观,以及小说的不可靠性的叙事手法和哲学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