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俞吾金 《河北学刊》2003,23(6):34-35
[主持人语]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兴起、苏联解体和东欧的剧变,西方马克思主义正在经历着一场痛苦的转变.如果说,由"冷战"和1968年的"巴黎风暴"所提供的思想资源已经被以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研究文本所耗尽的话,那么,正是上面所提到的七八十年代以来的新的历史情境和格局的形成,为已经衰弱不堪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神经的重新兴奋注入了巨大的动力.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术界在引介国外学术思潮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也被推荐给中国读者。从那时起,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我国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研究领域。西方学者将西方马克思主义著作家划分为人本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义、黑格尔主义、实证主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等众多类型,但从理论倾向上,  相似文献   

3.
萨特是法国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存在主义者都以人道主义自居,而萨特则更以马克思主义者自诩。一九五七年后,他著书立说,声称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很“接近”,并认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的“会合”,必须用存在主义去“补充”马克思主义,只有这样,才会使马克思主义获得“重生”。萨特肆意歪曲马克思主义,抹煞马克思主义的革命人道主义内容,说什么马克思主义存在着一个“人学的空场”,“马克思主义今天是无人地带”,(《给伽罗弟的一封信》)因而造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贫血症”。他认为,正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身的这种缺欠,所以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了,它已经“不再同历史一道生活下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落后于实践了,它典型概念的实在内容“是一些过时的知识”。(《辩证理性批判》)他主张只有把消失了的人恢复起来,把“主观性”的因素加入现代马克思主义之中去,才能“补救”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所以能担负这一重任,因为它重新肯定了人的实在性。存在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的一块“飞地”。萨特的这些观点,在西方舆论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有人认为这是西方思想史上发生的一次由黑格尔、特别是马克思开始的“决定性变革”,是为各种人道主义的“一切形式的集体化奠定了基础”。近几年来,萨特的存在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世界最有实际影响的思想体系。但是究竟应当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不同思想流派的理论家,对此都作出了不同的回答。 被西方世界称为“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马克思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反对教条主义为理由,提出要不断地“重新发现”、“重新创造”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这种主张,实际上是要用现代资产阶级哲学中不同流派的思想去解释、“补充”和“革新”马克思主义。如“新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新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  相似文献   

5.
一、方法论问题现代西方哲学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研究,即从“横”的方面和“纵”的方面来研究。所谓“横”的方面,就是以各个哲学流派为对象,逐一加以研究,如“实用主义研究”、“逻辑实证主义研究”、“现象学研究”、“存在主义研究”等等。这种研究的优点在于比较深入、具体、周到;其缺点是易于变成各个流派孤立的研究。因此,还必须作“纵”的研究,即研究现代西方哲学各个流派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研究现代西方哲  相似文献   

6.
“西方哲学中国化的进程及其经验教训”是由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2年度申请并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在该课题组负责人、首席专家韩秋红教授的带领下,展开了积极的研究。自立项以来,课题组多次对国内知名高校和研究院所的知名学者进行深度访谈,多次进行理论研讨,逐渐形成了西方哲学中国化发展进程“三阶段”的基本理论:即从西方哲学初入中国至20世纪70年代,西方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呈现为重视知识性介绍、历史性梳理的方式,注重对西方哲学各个历史时期出现的代表性人物、学派、标志性事件和思想进行一种直观朴实的描述和线性分解的“传统知识型”;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至21世纪初,西方哲学在中国的发展作为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与中国文化进行相互比照的意义上,不断理解两种文化各自的优长,实现取长补短,相互融通,共同推进的“文化比较型”;21世纪初至今的西方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强调读者在解读西方思想史过程中的当下需求和当下意义,特别是针对中国的时代精神、民族特质、生活世界的当下问题去解读西方哲学的可参照价值与意义而更为突出的体现为“当代解释型”。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存在主义哲学思潮通过更多的渠道传入中国。本来,对这种哲学思潮加以研究、批判,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条件。但是,有的人不加分析地推崇这种思潮,宣扬什么“自我设计”、“自我选择”和“个人奋斗”的“理论”,有的地方演出宣扬存在主义的戏剧;有的在文学创作中宣扬萨特的存在主义。一部分阅历不深、缺乏鉴别能力的青年学生,盲目崇拜,企图从存在主义找到“人生的真谛”和“人的价值”,从而否定四项基本原则。因此,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开展对西方哲学思潮的研究和评介,抵制和消除资产阶级的精神污染,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阵地,是摆在每个严肃的理论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以此为宗旨,对存在主义哲学作一下剖析。 一、存在主义的产生和流传 提起存在主义,人们就说到法国哲学家和文学家让·保尔·萨特。其实,萨特是受德国海德格尔影响成为存在主义者的。因此,要了解存在主义,应当追溯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德国。  相似文献   

8.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流派与西方人本主义流派无疑有密切的联系,前者也可以说是后者的一些分支,前者往往是从后者演变而来的,例如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来自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来自存在主义,但它们同一般的西方人本主义流派比较起来,也有差别。比较明显的差别有三:  相似文献   

9.
存在主义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发迹于德国,当时它的代表人物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等人并没有系统地阐述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在西方掀起的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热潮”,法国存在主义者萨特通过他主编的《现代》杂志和著作《唯物主义与革命》、《辩证理性批判》以及各种文学作品,系统地阐述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萨特力图把存在主义入学塞给马克思主义,使它成为“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但是,萨特有个引人注目的提法,  相似文献   

10.
“新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卢卡奇等人的理论贡献周穗明本世纪6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社会登堂入室,成为大学讲坛和研究所的关注热点。有鉴于60年代以后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复杂发展,人们现在已经难以用一句话概括其总体性质和特征,因此,“新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1.
将恩格斯以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与马克思本人的思想对立起来并不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主导思维模式",上述对立的源头不是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更和西方哲学的现代转型的比较研究,而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其理论的曲解.以往用马克思主义的名义对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的全盘否定态度应当改变,这不是"颠覆"马克思主义,而是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应当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现代西方哲学研究,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2.
西方马克思主义紧紧抓住了20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新趋势和新问题,关注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根本不同的问题,体现了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关注社会现实、强调社会批判性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方面给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提供了重要启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应在深入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文本,挖掘丰富的哲学思想资源;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及构建宽松的学术环境,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多样化、个性化方面积极推进。  相似文献   

13.
自8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被介绍到我国之后,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而近几年,“后马克思主义”思潮又成为国内学界探讨的另一热门话题。“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后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同时并存使理论研究本身变得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14.
林安梧强调,本质主义引起了方法学上的谬误与错置,治中西哲学不能陷入"本质主义"的圈套。例如,不能说中国人没有自由意志,先秦儒家就很重视自由意志,只是后人把它磨损掉了。他倡导"后新儒学",提出"约定主义",主张通过"五证"的方法回到原典,使中国文化在学习民主科学中起调节作用。欧阳康认为,哲学的本性就是对话,但在中国哲学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曾经处于独尊地位,对话一度困难。1978年以后,哲学界最大的进步是哲学本性的恢复,走上了对话之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了自己学术化的发展方向,并且与"西马"相比具有自己的优势,但是还应继续倡导一种平等开放的心态。邓晓芒认为,我们现在还谈不上反本质主义,本质主义实际上是理性精神,是一切对话的平台,中国历来缺少它。儒家的自由意志只是现象,其本质上并不尊重自由意志,只是把规定好了的东西(如天道等)让人去选择。这些问题离开本质主义都说不清。郭齐勇认为,哲学最重要的本性是宇宙论式的终极关怀,这是中西哲学沟通的平台。中国哲学中的天道是自由意志的前提,而西方基督教的上帝、康德的"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同样也是前提。除了理性之外,"智的直觉"更重要,它是生命和实践的学问,与马克思实践哲学也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15.
姜华 《北方论丛》2010,(1):129-132
意识形态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主题,对意识形态的研究与关注贯穿西方马克思主义始终。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围绕对文化的关注,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并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于对文化的关注有不同的侧重,因此,对意识形态的研究视角和价值取向也不尽相同,其意识形态理论经历了一个从早期争夺文化领导权,到法兰克福学派以文化批判为中心建立其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再到阿尔都塞把文化作为意识形态来分析的理论嬗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现代性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西方马克思主义跟马克思的历史渊源关系,也由于它们具有的相近的批判性特征,使这种思潮不仅在欧美发达国家盛行,而且也对当代中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所以,应当从更广阔的背景上去理解多元状态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它在当代中国的“嵌入”所产生的矛盾应当从中国现代性运动的特殊性中去理解。由此激活的视角,使跨文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研究具有了历史性突破的契机。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突破传统哲学教科书体系的基础上,进入了重新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的阶段。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的建构与反思,是从整体上把握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它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繁荣创新和中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其中的一些重大理论成果进行了比较集中的梳理,由此反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正在理论和实践中酝酿。  相似文献   

18.
在胡塞尔的哲学生涯中,前期注重对先验意识的本质结构的分析,后期则转向对生活 世界的探讨。这一理论转向不仅意味着胡塞尔本人研究方式的转变,而且具有巨大的理论穿透力, 对整个现代哲学也产生了经久不衰的影响。现代哲学中的语言哲学和马克思学派的代表人物都受到 胡塞尔这一思维动机的影响而发展出他们自己的观念。胡塞尔的“后期转向”不是偶然的,它实际 上体现了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趋势,并从一个侧面凸现了马克思生活世界理论的巨大超前性及其当 代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振林 《文史哲》2005,4(5):124-128
各种不同流派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在阐释、改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时,由于不同的哲学语境与方法论的差异,从而造成了马克思主义场域中的哲学改造与冲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考证与解读,及由之产生的对其著作前后期关系的争执与异见;二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否定与改宗;三是基于不同的哲学观,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主题的修正与转换。  相似文献   

20.
张一兵教授与王金福教授围绕"思想构境论"展开的争论从微观方面看是围绕文本解释的方法进行的哲学争论,而从宏观上看",思想构境论"折射出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后马克思主义精神症候。分析思想构境论的后马克思主义哲学渊源,可以看出思想构境论中混合着存在论的、拉康主义的和马克思主义的等复杂的哲学成分。从本质上看,它放弃了文本解释中主观—客观辩证法的客观维度,而抽象地发展了在文本解读辩证关系中的主体的维度,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抽象方法。但是,思想构境论也是重申历史唯物主义的"唯物主义"维度的理论契机,学界亟待破除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的过度依赖,要积极地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唯物主义"维度来把握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