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延迟退休年龄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构建异质性代理人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并使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延迟退休年龄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延迟退休年龄缩小了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每延迟退休一年,居民收入分配的Gini系数平均降低17%。延迟退休年龄对居民收入分配影响的边际效应是递减的,居民收入分配Gini系数对延迟退休年龄的半弹性随延迟退休年龄的增加而减少。因此,延迟退休年龄有助于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较低的相对风险厌恶系数、较低的养老金替代率和较高的资本产出弹性对应较低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第二,总消费随着延迟退休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居民总消费对延迟退休年龄的半弹性平均为3.92%。较低的相对风险厌恶系数、较高的养老金替代率和较低的资本产出弹性对应较高的居民总消费。第三,延迟退休年龄增加了全体居民的福利。居民总福利对延迟退休年龄的半弹性平均为8.49%,较低的相对风险厌恶系数、较低的资本产出弹性和较高的养老金替代率对应较高的居民总福利和退休居民的平均福利。本文采用的方法对于研究居民收入分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研究结论对于理解延迟退休年龄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我国劳动者能健康工作多久?退休年龄究竟延迟到哪一岁最为合理?这关系着广大劳动者切身利益因而是非常重大的政策性问题。本研究采用生命表技术编制了我国2005和2010年分性别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健康预期寿命、工作寿命及健康工作寿命表,然后从劳动力健康工作的视角提出我国延迟退休的合理目标年龄。研究发现,2005和2010年,我国男女健康工作寿命都分别接近62岁和58岁。该发现的重要政策启示在于:我国当前可适当延迟退休年龄,女性比男性延迟退休的空间大,男女65岁同龄退休的时机还未成熟,建议我国延迟退休的目标年龄应以男性62岁,女性58岁为上限;从生命周期角度对我国退休年龄进行国际比较,若按男性62岁,女性58岁为退休年龄上限执行,那么我国劳动力的退休生涯与工作寿命之比将接近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从政策的操作层面来看,我国延迟退休应女先男后或女快男慢,并采取弹性退休制度逐步推迟退休年龄。  相似文献   

3.
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后,又以较快的速度即将进入超老龄化社会,社会保障基金的支付压力持续加剧,从而不得不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本文基于个人效用最大化原理,通过考虑工资回报率、劳动者区分因子等变量,建立三状态的最优退休年龄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比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的不同退休倾向,并依据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变化,从各省市的角度对1990年、2000年、2010年的最优退休年龄分布特点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脑力劳动者的最优退休年龄应以高于体力劳动者1-2年为宜;北京、上海等经济强省可率先推行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贵州、云南等地可较小幅度延迟或滞后延迟.  相似文献   

4.
"十四五"规划提出"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如何使延迟退休政策被大众广泛接受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重点问题。基于个人效用最大化原理,结合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和前景价值函数中的"S"型效用函数,构建关于工资收入、养老保险缴纳费用、养老金财富和闲暇时间的综合效用模型,从性别、闲暇偏好、工资收入水平、利率、参保年龄、养老金个人缴费率六个方面确定个人效用最大化的退休年龄,并结合我国当前国情,对延迟退休政策提出针对性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退休年龄下的个人效用函数是关于退休年龄的"先大幅上升,后缓慢下降"曲线。男性参保职工于63岁退休获得效用最大值,而女性参保职工于60岁退休获得效用最大值,且二者最优退休年龄并不会随工资收入水平的改变而改变,工资收入水平只会对参保职工获得的效用绝对值产生影响,工资收入水平越高,参保职工获得效用值越大。此外,若闲暇偏好越低、利率越低、参保年龄越大、养老保险个人缴费率越低,则参保职工的最优退休年龄就越大。总体而言,只有考虑性别因素、给予延迟退休政策适当的弹性操作空间、改进养老保险计发办法、创造更好的老年就业环境,才能使延迟退休政策更好地推行。  相似文献   

5.
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由于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及差异性,导致了人力资本投资的周期性和滞后性.受到人均寿命提高、平均受教育年限延长以及医疗保健投资费用增加等人力资本因素的影响,我国现行的退休制度使潜在的人力资源没有充分发挥效力就退出了劳动力市场,导致了人力资本的严重浪费.退休年龄延迟可以促进我国高素质劳动者人力资本的有效利用.基于此,文章运用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结合人力资本投资周期视角,从参与主体、实施措施以及保障措施三个方面提出退休年龄延迟的差异化思路.针对技能型劳动者和知识型劳动者分别提出渐进性的弹性退休政策和最低工作年限政策,以期为我国退休年龄延迟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李付俊  孟续铎  张超 《西北人口》2014,(2):17-20,25
近年来.延迟退休的问题引发了学术界和社会大众的广泛讨论。本文将研究视点放在提高退休年龄对养老金支付和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效果方面。通过构建不同的计量模型,实际估算了延迟退休对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变化的影响.以及对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挤出效应。结果发现:提高法定退休年龄对养老金缺口存在一定的补偿效应。但从短期来看效果有限;而对就业总量的确将产生挤出效应。并发现,老年人就业岗位与青年人就业岗位之间存在替代性,也就是说延迟退休将严重影响青年人的就业。因此建议政府要慎重考虑并只能在适当的时机推动延迟退休。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当前我国"未富先老"、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减弱及因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而引起的社会养老负担过重等问题,依据人均预期寿命、劳动者参加工作的初始年龄和不同类型劳动对人体体力要求的差异等,就从事不同类型劳动的退休年龄标准进行了延迟设计。然后以国际上自我养老负担系数的合理取值范围为标准,就延迟设计方案的自我养老负担系数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延迟设计方案的退休年龄标准在当前及未来较短时期比较适合我国国情。但随着人均预期寿命的增长,也要结合自我养老负担系数的合理取值范围对退休年龄逐步调整,才能有效解决我国因人口老龄化逐步加深而引起的各种社会经济问题。本文试图为我国调整退休年龄标准提出可供借鉴的依据,进而有效地解决我国因人口老龄化逐步加深而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王增文 《西北人口》2010,31(2):18-21,26
目前,中国法定退体年龄与最优退休年龄存在不同步的现象,所建最优退休年龄经济模型的结果表明人口死亡概率与最优退休年龄的动态经济规律。按照这个规律,中国目前应提高退休年龄。但通过对城镇职工的年龄预测及对其赡养率和缴费率的敏感性分析,笔者认为解决目前财政压力的关键是适当降低养老金替代率,而提高退休年龄应运步推行。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行退休年龄政策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亟待进行合理规划.本文用2000~2013年的统计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影响退休年龄的9大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包括经济变量因素分析与非经济变量因素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影响最为重要,人均受教育年限、我国城市人口就业率、在岗职工人均工资及人口自然增长率排在其后.国家在推行延迟退休政策时应当关注这些问题,并制定和执行配套措施,以确保延迟退休政策顺利推行.  相似文献   

10.
与以往仅从宏观社会养老制度可持续性的角度出发,来论证延长退休年龄的必要性不同,本文基于在职职工的个人意愿,通过问卷调查与分析,发现劳动者工作单位的属性是决定其延长退休年龄意愿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机关事业单位的劳动者更容易倾向延长退休年龄。对此猜测分析了形成该现象的三种原因,并提出了建立体现公平性和效率性的多层次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意见。  相似文献   

11.
我国退休年龄是否应该调整?——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诣 《西北人口》2006,(5):32-35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医疗技术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的预期寿命不断延长,导致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这给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带来沉重的压力。我国现行的退休制度是19世纪50年代制定的,退休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退休年龄,因而是否应该调整退休年龄也成为目前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目前学术界的主流观点是我国应该提高退休年龄;但是,推延退休也面临一些矛盾,因此有学者提出目前应维持现行退休年龄。本文对正反两方面观点分别进行归纳梳理并介绍了退休年龄的调整方案。  相似文献   

12.
China’s low fertility combined with increase in average life expectancy is leading to disappearing demographic dividend and population aging crisis. In this case, we may have a policy choice to raise the retirement age. Because the disappearing of demographic dividend gradually and the reversal of labor supply and demand may be the driving force of raising the retirement age, and the payment crisis of pension system which caused by the population aging may be the pulling force of raising the retirement age. If we consider the impact of this policy on urban employment and the laborheterogeneity in current conditions, we should carry out the practical policy which raise the retirement age slowly progressive and gradually.  相似文献   

13.
文章主要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基本前提,假定社会福利最大化条件下的退休年龄为最优平均退休年龄,通过建立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下的最优退休年龄动态模型,以陕西省人口数据和养老保险相关数据为基础,测算了社会福利最大化条件下的陕西省最优平均退休年龄。得出结论:满足社会福利最大化时,陕西省最优平均退休年龄将会从2010年的58.4岁,逐步提高到2020年的59.6岁,进而提高到2030年的61.3岁。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retirement patterns in Hong Kong on the basis of limited data. A censored regression model is used to infer the retirement age from people‘s current retirement status and their current age. This model is equivalent to a restricted probit model,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parameters is straightforward. The results clearly show a negative income effect on the retirement decision. The retirement age seems to be positively related to lifetime earnings but negatively related to the rate of decline of earnings with age. JEL classification: C24, J14, J26 Received May 6, 1996 / Accepted February 5, 1997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考察二元劳动力市场和两种就业形式从而确定延长退休的作用对象,继而探索性地构建延长退休影响人力资本的传导机制。以影响人力资本存量的相关因素为媒介,延长退休分别对人力资本数量和人力资本质量产生作用,其对人力资本质量的影响又从个体、结构、资源配置效率、经济社会公平以及相关制度机制等方面表现出来。延长退休年龄的实施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应统筹兼顾,实现人口、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关于退休年龄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主要论述了在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的情况下,我国退休年龄的规定、退休现状、推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推迟退休年龄的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