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8 毫秒
1.
陈霖 《学术探索》2010,(1):17-23
在中国现阶段的种种边疆问题中,海权问题堪称“丢不得、谈不拢、打不得”的难题。因此,主张通过深刻认识海权的内涵与意义;透彻了解中国对海权的需求与期盼;清醒分析南海问题对海权的影响与冲击;认真弄清钓鱼岛问题对海权的损伤与危害;积极制定维护中国海权的战略与战术等办法来治理好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2.
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全球海权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在海权发展中的比重在上升。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提升,中国又一次面临发展海权的历史机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结合中国古代与亚非欧友好通商的历史,意图加强与东南亚及印度洋地区国家在贸易、投资、文化及非传统安全等领域合作,通过以投资和贸易为纽带,成为中国发展海权的重要道路选择。在现阶段,中国海权将以和平发展作为战略定位,将经营印度洋“海上生命线”作为战略优先方向,投资和贸易作为发展海权的主要手段,保持有限军事存在为发展海权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3.
越南海权战略建基于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和地区亚太军事安全战略调整的契机,通过调整国家军事安全战略,把海(空)军现代化建设放在优先发展地位,构筑一体两翼防御体系;军事战略方面东面南海反介入(Anti-access strategy),西南控扼马六甲威胁海上战略通道;外交战略方面积极开展多边平衡外交,构建南海利益共同体;立足于《联合国海洋法》等国际法基础,在联合国框架下构建南海多边治理结构.越南海权战略的构建将进一步挑战中国南海海洋主权和海洋权益,威胁中国南海海洋战略通道安全,加剧中国海洋战略环境的紧张态势,进而配合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目标的实现,遏制中国的战略空间.  相似文献   

4.
晚清海防与近代日本海权之战略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鞠海龙 《中州学刊》2008,3(1):206-210
加强海防与拓展海权是19世纪末中日两国面对海洋危机提出的不同战略.晚清海防以本土安全为目标,以分区设防为特征,强调海军的防御功能,严格将海防范围锁定在本国海岸和沿海一带.日本海权以俄国、中国为假想敌,强调海军攻势战略,将朝鲜半岛和中国领土视为利益所在之地.由于日本海权目标直指中国领土,而中国仅以沿海为前沿阵地,因此,战略提出之际,中国已处劣势.面对强调海外利益和超过正常国家安全利益要求的海权战略,中国将对本土危机作为海防建设和海防战略的主要参照系,在战略实践中否定海上防御,实施海岸防御等战略方针使中国海军的战略效能消耗殆尽.以海防应对海权的战略错误不但决定了战争结果,而且使中国地缘战略空间完全塌缩.  相似文献   

5.
二战为美国海权战略的成功实施提供了新的空间.参战前,通过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美国为直接卷入战争做了相关海权战略准备.参战后,坚持“欧洲第一”的“猎犬计划”战略,美国与德、日成功开展海权争夺战.二战结束时,美国从海权强国成功转变为世界海权霸主.美国海权霸主地位确立的过程,也是当时美、日两大海权强国激烈较量的过程.对于中日钓鱼岛争端,有关国家应以史为鉴,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以来,受海权观念、综合国力、时代发展主题的变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的南海战略相继经历了主权宣示战略、军事维权与行政管辖并举战略、"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战略和国家领土完整的核心利益战略四个历史时期。围绕南海问题的升级发酵,中国共产党的南海战略在国家战略体系中的地位由弱趋强。  相似文献   

7.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海洋国家,海洋对中国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海洋国土体现出国家的尊严.我们曾经对海洋有过忽略,今天我们重返海洋,要从现在的海洋大国发展成海洋强国.在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要解决海洋意识淡薄、海权措施不力、海域争端激烈等问题.要提高全民的"海洋自觉",形成"海洋中国"的共识;要加强海洋研究,全面认识海洋;要实施海权战略,建设强大的海洋武装和海洋执法力量.中国在海洋的发展中要争取自己应有的地位,中国将通过海洋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  相似文献   

8.
和平发展战略蕴涵许多新的内涵,如加强与现行国际秩序的协调,摒弃“零和”,寻求共赢,注重制度等软实力因素,树立新安全观、新权力政治观等。这些内涵为中国海权观设定了新的价值纬度。海权建设要适应和平发展战略的要求,避免挑战现行国际秩序。在发展海洋军事力量的同时更加重视软实力的作用。要把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能力作为海权建设新的内容。同时,发展海权要着眼于海上资源安全,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相似文献   

9.
郭渊 《中州学刊》2008,(1):201-205
清朝末年,东西方列强频频非法勘测中国南海诸岛,侵扰中国海疆国土.在维护海权的斗争中,晚清政府多次进行主权宣示,收回东沙岛主权,并提出"水界"区、海洋渔业区等观念,为维护海洋国土主权做出一定程度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海权优先:当代中国的地缘战略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占地球表面大部分面积的海洋是重要的全球公共物品.中国为获得与任何国家一样平等的发展权,必须拥有海权.当代中国的地缘战略选择是海权优先,这是新形势下地缘战略诸多因素紧密关联、相互作用合力之下的必然选择.当代中国所要发展的海权内容包括三个维度,即国家控制海洋的能力、利用海洋汲取财富的能力和由海向陆的能力.这些能力最后的体现就是国家在海洋中(含国家对海洋空间、海岛和濒海地区)的强制能力.  相似文献   

11.
2012年6月中旬,越南国会通过了酝酿已久的《越南海洋法》,公然将我国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纳入其版图之中,不仅违背了南海周边各国在《南海各方行动宣言》中作出的承诺,而且还暴露了其欲长期霸占南沙群岛、窥视西沙群岛的野心,进一步损坏了中越友好关系.2013年1月1日,该法开始正式生效.回顾越南从酝酿、提出、辩论到获得国会全票通过的整个过程,不难看出,越南官方于2012年6月中旬高调出台《越南海洋法》有着不同一般的深刻背景.这是在美国军事战略调整、战略东移的背景下为与美国进行战略互动而实施的战略步骤,意在借助美国的影响力逼迫中国在南海问题上作出让步,并与菲律宾、日本等方形成合力,使中国面临比以往更大的周边安全困境,以达到形成既成事实的、迫使中方默认其实际占有的最终目的.这是一种赤裸裸的挑战中国心理底线的冒险举动.本文将分析越南《海洋法》从酝酿到出台的过程、原因、背景,以及这部《越南海洋法》在正式生效并实施之后对我国海洋战略安全的影响,同时提出我国应对《越南海洋法》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2.
《琼州学院学报》2020,(1):21-27
2014年5月,菲律宾与印度尼西亚两国政府签订两国重叠专属经济区的边界协议。菲律宾与印尼对涉海法律制度的调适、维护海洋边界安全的诉求,以及开发近海自然资源的需要,是菲律宾-印尼两国边界谈判由长期停滞不前到快速解决的背后动因。菲律宾与印尼在南海均有利益诉求,两国在西里伯斯海和棉兰老海的海洋边界的成功划定,对解决南海争议具有一定启发意义。菲律宾-印尼专属经济区边界协定对中国在南海议题上的重要启示之一是要加大国内对"断续线"法律地位研究的力度,为主张南海权益提供法理支撑。  相似文献   

13.
中国石油安全与企业跨国经营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新世纪之初 ,中国石油安全问题日益跨入国际层面 ,并成为中国的腾飞的“瓶颈”。中国三大石油公司作为国有垄断性石油企业和国际石油市场竞争主体 ,其“走出去”的跨国经营 ,对确保国家石油安全乃至国家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文在论述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对确保国家能源安全重要性的基础上 ,分析了中国三大石油集团国际化经营的现状和困境 ,并着重探讨了中国石油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4.
近代是中美两国开展海权实践的重要历史时期,在这个历史过程中,由于受到各自文化传统和历史现实的影响,两国海权实践走过了不同道路,形成了迥异的风格,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通过比较研究,从中揭示两国近代海权实践的特点和规律,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为新形势下海洋战略的发展创新提供有益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在南海争端中的有所为与有所不为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炫 《阴山学刊》2009,22(6):106-111
南海争端的实质是南海周边国家争夺南海的资源及战略通道的控制权。西方国际关系三大理论对中国在南海争端中应采取何种理性行为有一定启迪。现实主义能直击南海争端的实质所在,但其固有的“冲突常态”思维只能使争端扩大化。新自由制度主义对于合作的认同,有助于南海争端的和平解决。而建构主义对观念的强调,有助于促成双方无争议合作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向有“陶瓷之国”称誉的中国和“东方之珠”的菲律宾,是一水之隔的友好邻邦。我国的台湾省离菲律宾群岛的亚米屿只有七十八英里,我国的南沙群岛离菲律宾西南部的巴拉望岛,比台湾和亚米屿之间更近。自古以来,中菲两国人民就有着友好、密切的关系。根据目前人类学、考古学和民族学的材料来看,远在我国新石器晚期和商周时期,居住在我国东南沿海的古越族,已经驾舟航行在南海和太平洋之上,并与居住在菲律宾  相似文献   

17.
<正> 一海军战略的理论核心,是制海权问题.早在1838年,瑞士军事理论家约米尼在《战争艺术》一书中即提出了制海权问题.他认为一个具有漫长海岸线的国家,拥有了制海权,其抵抗力就可增加数倍以上.1890年,美国的马汉发表了《海上力量对历史的影响》,更从海军战略的高度对制海权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论述.其后,他又出版了《海军战略论》,强调:“运用海权就是海军战略”;“海军如不能掌握海权,将无法行动.”就是说,海军战略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局部拓展权力转移理论的基础上,形成解释美国南海政策对华制衡强度变化动因的理论框架。文章提出,在南海权力有限转移阶段,“菲律宾或越南成为制华责任承担者的意愿”是美国南海政策对华制衡强度变化的关键影响因素。文章援引奥巴马和特朗普政府的南海政策作为验证案例,证明菲越成为制华责任承担者的意愿从“积极”向“减弱”转变,以及从“减弱”到“积极”再到“缺乏”转变,导致奥巴马政府南海政策的对华制衡强度增强,以及特朗普政府南海政策的对华制衡强度下降后升级。基于该理论框架,本文判断拜登政府南海政策的对华制衡强度较特朗普政府中后期有所降级,尚未滑向冷战的战略轨道。  相似文献   

19.
1930-1933年,在海洋划界和海岛法律属性尚未形成国际法典之时,法国借助在国际联盟中的强势地位,趁中国内忧外患之际,鼓吹“无主之地”的言论,“有序”侵占南中国海珊瑚岛,造成既成事实.透过法国占领南海珊瑚岛之前的缜密谋划与占领细节,在世界殖民地瓜分态势升级、现代强国利益角逐方式转变、国际海洋权益争夺兴起等大背景之下,审视“九小岛事件”的前因后果,可以看出,一方面,作为“规则”制定方的法国,在岛屿择取和占领方式上占得先机,是建立在非法程序下的蓄意侵占.另一方面,事件发生之初,中国官方对南沙群岛认识的匮乏,令中国各界声势浩大的海权维护运动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20.
略论晚清的海防塞防之争--以地缘政治的角度来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陆海复合型国家,兼具海陆地理特点,其国防战略不能不受这一特点的制约.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海防塞防之争.争论的结果使中国传统的以塞防为主的国防战略转向以海防为主的国防战略.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塞防的根本问题是确保陆权,海防的根本问题是发展海权.国家战略资源的有限性使中国不能二者兼顾,必须正确处理确保陆权与发展海权的关系.晚清的海防与塞防之争为当代中国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