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对比分析64排CTA技术与DSA血管成像,探讨64排螺旋CT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在我科行CTA冠脉成像患者中,随机选择57例患者的影像资料,与DSA介入血管造影对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7例患者共191支血管,CTA发现102支冠状动脉狭窄,其中LAD38支,D122支,LCA17支,LMA15支,RCA10支。其中管腔狭窄>50%者89支,管腔狭窄>75%者47支,管腔完全闭塞者18支。CAG检查发现114支冠状动脉狭窄,LAD40支,D125支,LCA21支,LMA17支,RCA11支。其中管腔狭窄>50%者95支,管腔狭窄>75%者51支,管腔完全闭塞者18支。两者相比在各血管支狭窄及狭窄程度上CAG均较CTA检出率高,但是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排螺旋CT作为一种无创性的影像诊断技术,提高了可疑冠心病患者的检出率,此检查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可作为评价、筛查冠状动脉狭窄的一种无创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预防老年冠脉支架术后再狭窄( ISR)疗效。方法连续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前往吉林市中心医院心内科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 PCI )治疗的老年患者57例,入选对象按服用瑞舒伐他汀方法分为两组:连续口服瑞舒伐他汀(35例,观察组)及间断口服瑞舒伐他汀(服药总时间≤2个月或者口服其他他汀,22例,对照组)。两组对象分别在PCI前及PCI后6~12个月接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PCI后6~12个月随访中,观察组ISR发生例数及发生率均为0,明显少于对照组(4例和18.18%;χ2=4.552,P<0.05)。冠状动脉造影靶血管数据比较中,观察组PCI后6~12个月的靶血管直径及靶血管再狭窄程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期结果(P<0.05,P<0.01)。结论连续口服瑞舒伐他汀可明显降低老年PCI术后ISR。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为标准,评价40(排)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于老年人冠状动脉狭窄筛查中的价值。方法对40例老年可疑冠心病患者行40-MSCT冠状动脉CTA检查后,利用心电图门控期相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容积成像、曲面成像、多平面重组等后处理方法对所有冠状动脉及其分支进行重建,统计可供临床评价的管径〉1.5mm。冠状动脉段,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作对照,对比分析其诊断各类型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40例患者共分析血管节段364个,较SCA显示率为93.8%。40层(排)螺旋CT对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总体判断敏感性为91.0%,特异性为85.6%,阳性预测值为82.6%,阴性预测值为92.7%,准确性87.9%,其中以阴性预测值最高。结论40-MSCT冠状动脉CTA可获得较好的图象质量用于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是一种无创、可靠、有效的冠状动脉检查方法,可作为老年人冠状动脉狭窄筛查的非创伤性方法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冠心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120例,均于6~12个月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复查,根据是否发生ISR分为ISR组32例和无ISR组88例,观察两组一般资料、靶血管病变和支架特征、支架置入前左室射血分数及临床血清学指标,分析ISR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ISR组有吸烟史、糖尿病患者比例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高于无ISR组(P0.05或P0.01);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术前狭窄程度、支架长度大于无ISR组(P0.05或P0.01),支架直径小于无ISR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糖尿病、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和术前狭窄程度及支架长度较大是ISR发生的危险因素,支架直径较大是ISR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吸烟、糖尿病、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和术前狭窄程度、支架长度和直径与ISR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小板P-选择素表达率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变化以及血小板P-选择素与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对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32例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26例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和30例老年正常对照者的血小板P-选择素表达率进行了检测,分析了血小板P-选择素表达率与老年冠心病的稳定性、狭窄程度的关系.结果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选择素的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稳定性心绞痛组(P<0.05),而在SAP组和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老年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程度Gensini评分与血小板膜P-选择素表达率之间无很好的相关性(P>0.05).结论P-选择素参与了炎症反应和血栓形成,血小板P-选择素表达率可作为老年冠心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判定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舒适护理(舒适护理)改善老年冠脉介入治疗(PCI)患者围术期“心脏病患者心理状态问卷(HPPQ)”评分。方法连续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在阜新市中心医院心内科住院接受PCI老年患者75例,将他们随机分为舒适护理组(38例)和对照组(37例)。入选对象均接受了PCI围术期常规护理,舒适性护理组另外行舒适性护理(术前访视、健康教育、心理护理、适时护理及按需护理),PCI前后评估他们的HPPQ各项指标。结果两组对象PCI术前HPPQ各项指标评分接近(均P〉0.05),PCI术后舒适护理组的自主健康感、无能为力感、沮丧感和社交障碍等维度评分及HPPQ总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期结果(P〈0.01,P〈0.05)。结论舒适护理可以明显改善老年PCI患者术后心理情绪评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tirofiban)对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7年3月至2007年1275入院并明确诊断为ACS的患者53例,行PCI术并联合应用替罗非班治疗,按照年龄≥65岁和〈65岁将其分为老年组25例和非老年组28例。观察两组患者应用替罗非班后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及凝血指标的改变与血小板减少症、住院期间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PCI术后联合应用替罗非班均可减轻两组患者的心肌损伤程度,LDH、CK—MB、cTnI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0.01);住院期间老年组患者凝血指标的改变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有高于非老年组的趋势,但两组间的安全谱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CI术后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对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是安全有效的,并不明显增加出血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TCD与SPECT在老年人脑梗死中临床特点,缺血改变,敏感性及特异性。方法212例分为无症状脑梗死(SCI)及有症状及脑梗死(CI),二者在TCD与SPETC中缺血的阳性率,MRI分度的轻重与TCD和SPETC中缺血的阳性的关系。结果二者中TCD检出缺血阳性率高于SPECT,而有症状组均明显高于无症状组(P〈0.05)。TCD表现有缺血的患者中仅40%在SPECT上有缺血表现。两种方法的阳性率与MRI上反应的病情轻重呈正比。TCD和SPETC均能反应病情的轻重。TCD敏感性高于SPECT,特异性低于SPECT。结论SCI组在TCD及SPECT上仅有少数表现出缺血,而CI组中缺血的程度及范围均明显高于SCI组。MRI用于诊断。TCD用于初诊,价廉,方便。SPETC可明确梗死后缺血的轻重及范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二代双源CT负荷动态心肌灌注成像(CT 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CT-MPI)对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及其与责任血管的关系?方法:对临床疑似或确诊为冠心病的45例患者行负荷动态CT-MPI和CT冠脉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扫描,分析患者心肌灌注情况及其与责任血管狭窄程度的关系?结果:心肌非缺血区心肌血流(myocardial blood flow,MBF)值(1.206 1 ± 0.288 2)ml/(ml?min)与缺血区MBF值(0.826 0 ± 0.221 5)ml/(ml?min)存在明显差异(P < 0.001)?临床已确诊陈旧性心梗的20例患者均出现心肌灌注缺损,12例重度狭窄者11例可见灌注缺损,9例轻中度狭窄者灌注正常,另4例患者血管虽为轻中度狭窄,但仍出现负荷下的灌注缺损?结论:负荷动态CT-MPI可定量得出心肌血流值,对心肌缺血状况进行评估;心肌灌注情况与血管的狭窄程度基本呈线性相关(P < 0.001)?但对一些轻度甚至无血管狭窄的患者,负荷CT-MPI仍检测出小部分的心肌灌注缺损,负荷CT-MPI可检测出隐匿性的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溶酶体膜糖蛋白(CD63)表达与急性冠脉综合症(ACS)的关系。方法59例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患者及正常对照分3组:A组,急性心肌梗死11例;B组,不稳定型心绞痛27例;C组,正常对照21例。结果A,B,C组的CD62P阳性表达分别为(6.05±1.75)%、(4.20±1.48)%和(2.45±0.82)%,A,B,C组的CD63阳性表达分别为(6.01±1.36)%,(4.10±1.35)%,(2.23±0.72)%,CD62P、CD63在A、B组与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A组与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全面地反映不同类型的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的血小板形态、功能和活化状态,对疾病的预防、疗效观察有一定意义,CD62P,CD63可能成为判断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病情进展程度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冠状动脉性心脏病介入治疗( PCI)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3月期间行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00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血管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以及PCI前后生存质量差异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评分差异。结果观察组血管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2.00%,对照组总发生率为30.0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两组术前生存质量及HAMA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出院时及3个月后均较前次有显著改善(P<0.05或P<0.01),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1)。结论循证护理可显著减少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患者的血管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改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血清铁蛋白(SF)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住院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老年患者112例,对其进行HCY及SF检测,并结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冠心病组的血HCY和S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除单支病变组的SF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冠状动脉病变组的血浆HCY和S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血浆HCY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相关(r=-0.448,P〈0.01),SF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相关(r=0.350,P〈0.01)。结论血浆HCY和SF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剂量瑞舒伐他汀对糖尿病患者PCI术后对比剂肾病( CIN)的预防作用及其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入选在本院心内科行PCI手术的糖尿病患者82例,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组(41例)、大剂量组(41例)。两组分别予PCI术前48小时开始给予瑞舒伐他汀10 mg、20 mg口服,比较两组对比剂肾病的发生率。结果大剂量组CIN发生率低于常规治疗组。结论大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可降低糖尿病患者PCI术后对比剂肾病的发生率,术前及术后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依从性,进而降低CIN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合并2型糖尿病(NIDDM)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对80例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及与之配对的非糖尿病冠心病患者进行临床表现和血管造影资料对照分析。结果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组与配对组比较,有高血压病史者分别占71.5%和45.3%(P〈0.05),有高血脂者分别占68.7%和42.2%(P〈0.05),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组与配对组的3支病变比例分别为35.0%和12.5%(P〈0.05),病变血管比例分别为68.3%和55.8%(P〈0.05),弥漫性病变血管比例分别为15.0%和5.8%(P〈0.05)。两组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高血压、高血脂患病率较高,其冠状动脉血管的病变特点有别于无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3支病变比例和弥漫性病变血管比例高,血管受累支数多,在对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诊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其病变特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临床评价老年代谢综合征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及急性期行PCI术。方法选取代谢综合征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60例,分为老年组30例,中年组30例。紧急冠状动脉造影,针对“罪犯”冠脉进行PTCA及必要时行PCI术;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两组再灌注的平均时间大致相同。老年组多支病变的发生率较中年组高(P〈0.01)。老年组急性期及恢复期冠脉造影的病变冠脉记分均高于中年组(P〈0.05);老年组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较中年组显著增高(P〈0.01)。结论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多支病变的发生率较高;急性期实施PCI术后恢复期冠状动脉再狭窄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LIP)在不同类型冠心病(CHD)患者中的血清水平,总结临床经验。方法随机选取60例冠心病患者,包括稳定型心绞痛(SAP)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2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20例,并以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透射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各组血清中hs—CRP的浓度,并分析治疗前后hs—CRP水平的差异。结果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hs—CRP浓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hs—CRP浓度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冠心病各组的hs—CRP水平在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s—CRP不仅参与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且其血清浓度越高,临床情况越重,预后越差,心脏事件发生率越高。检测hs—CRP对冠心痛的辅助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经尺动脉途径和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方法10例患者经尺动脉途径介入治疗,成功7例,其中5例为冠脉造影,2例为支架植入,与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病例105例进行比较。结果平均路径建立时间和导管的操作时间与经桡动脉途径无显著区别。冠脉造影及支架植入经两种途径的成功率对比无显著区别。7例患者中没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尺动脉途径可作为另一个可行的冠脉诊断和治疗途径,同时可保留桡动脉用于做外科冠脉搭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