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世界观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手稿。学界对其写作时间依然存在争议,但从学者的讨论情况看,《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稿写作始于1843年夏是目前学界的主流观点。在这一阶段,理念与国家现实之间的深刻冲突和背离在马克思头脑中产生了"苦恼的疑问",马克思从社会退回到书房,开始在社会—政治层面寻求苦恼疑问的解决之道,并对黑格尔法哲学展开批判。在手稿中,马克思破除了黑格尔国家观的逻辑神秘主义,并对内部国家制度展开批判,揭示了现代国家个人存在同社会存在的分离,并阐释了其人民主权思想。  相似文献   

2.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对黑格尔进行了哲学和政治的双重批判。通过哲学批判,马克思确立了“观念应当从现实的差别中产生”的原则,发展出一种不同于德国古典哲学传统的解决近代哲学基本问题的新思路,初步实现了唯物主义转向;通过政治批判,马克思超越了卢梭的抽象的人民主权学说,初步发现市民社会异质于国家的经济规定性和用国家解决市民社会问题的无力,因而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写作结束后转向对市民社会的解剖,最终实现了政治立场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演进在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中得以展开: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阐发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理论原则,实现了其市民社会理论的哲学奠基和初步发展;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把无产阶级作为实现人类解放的现实物质力量,实现了其市民社会理论的哲学批判功能与社会批判功能的对接,预示了作为"历史科学"的唯物史观之创建。  相似文献   

4.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早期的重要著作,它标志着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观从怀疑转向批判,标志着马克思在世界观上同黑格尔决裂,它是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历程中的一块重要路标。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在赫尔纳茨时期研究、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伟大成果,那么,为什么马克思在此时期确定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呢?这是为了解决《莱茵报》时期现实所提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刘家欢 《理论界》2022,(9):16-22
《克罗茨纳赫笔记》为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揭露黑格尔理性国家观的“头足倒置”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史实支持,使其从思想发展的内在角度确证了费尔巴哈“主谓颠倒法”的合理性,从而为其思想转变补充了除《莱茵报》“物质利益的苦恼”和费尔巴哈“主谓颠倒法”的影响之外的重要环节——深入到历史研究、实现思想之内在转变的环节。同时,由于马克思在这一历史研究中不断体认到“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历史事实,并基于这种认识而逐渐转向市民社会批判,因此,《克罗茨纳赫笔记》也构成其历史唯物主义和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和重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德法年鉴》时期的两篇文章《论犹太人问题》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中,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宗教批判的观点并转向唯物史观的建构。在改造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国家学说基础上,马克思将“普遍性”从国家下降至市民社会,进而得出市民社会不仅决定国家还能够决定宗教的命题。马克思异化批判的双重路径呈现了市民社会中“政治异化”与“经济异化”的双重维度,在此过程中马克思逐渐摆脱黑格尔与青年黑格尔派思想的藩篱,并孕育了唯物史观萌芽,同时也为重新审视唯物史观的原初形态提供了新视域。  相似文献   

7.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不仅揭示了国家与市民社会的真实关系,还批判了黑格尔的内部国家制度。后者深化了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系,批判和解构了黑格尔的自由主义国家观及其制度设计,从而为马克思稍后的政治批判及其转向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基础,促进了唯物史观的诞生。重新考察马克思对黑格尔内部国家制度的批判可以为当前的社会政治建设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8.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以下简称《批判》)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中,是一篇有着十分重要意义的著作。在《批判》一书中,马克思批判地分析了黑格尔在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系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把被黑格尔颠倒了的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系颠倒过来,论述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思想,使自己的观点沿着唯物主义的方向进一步深化了。  相似文献   

9.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中,马克思揭露了威廉四世的官僚机构的实质,历数了官僚机构的种种弊病。这对于批判林彪、“四人帮”及其一伙组成的官僚机构的种种罪恶,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思想武器。一曰:形式主义不讲实效马克思指出:“官僚机构就实质而言是作为‘形式主义的国家’,那么就目的而言也是这样”  相似文献   

10.
与传统的对马克思早期思想的解释不同,笔者认为,在1843年前后,马克思经由了一个"从国家到市民社会"的转变过程.马克思之所以能够创立唯物史观,从根本上说得益于他借助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完成了这一转变.黑格尔与斯密之间具有继承关系,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概念是以国民经济学为背景的经济学范畴,<法哲学>就相当于黑格尔的国民经济学.马克思之所以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比黑格尔还黑格尔地坚持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二分,是因为马克思接受了黑格尔市民社会概念的经济规定.马克思放弃黑格尔的国家哲学转而去研究国民经济学的真正契机是市民社会概念,坚持国家与市民社会二分的立场对于马克思完成从国家到市民社会的转变以及走向创立唯物史观具有重要意义.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期马克思的思想局限在于,当时马克思对于市民社会的认识在总体上还笼罩于黑格尔的国家观之下,还没能摆脱黑格尔左派的国家批判和宗教批判的政治立场.  相似文献   

11.
在马克思思想演变中,《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具有里程碑地位,它既是马克思哲学的“诞生地”和“秘密”,又是马克思思想演变关键期的一个重要拐点。《手稿》的写作表明,马克思的理论触角伸向了经济学领域,这一转向是由马克思遇到的“物质利益”难题、他所发现并揭示的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宗教批判的进一步延伸和深化、解构作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修辞的政治经济学等因素促成和要求的。从“实践”出发、以人的“自由”为归宿,构成《手稿》的基本旨趣。《手稿》的内涵极其丰富,但最有代表性的内容主要在于:实践唯物主义的初创、“劳动异化”及其历史地扬弃的实践性的阐释、共产主义及其实践唯物主义性质的揭示。  相似文献   

12.
蔡仪同志在《马克思思想的发展及其成熟的标志》(见《文艺研究》1982年第3期)一文中,对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一书的思想作了这样的评价:“我们肯定它对旧经济学的批判,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也肯定它对经济学的新原则的提出,对市民社会解剖的要求,乃至于论到阶级和私有制的产生、共产主义和全人类解放的设想等。这些显然表明马克思的理论领域的扩大。但他的思想实质由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原则的影响,关于社会思想,特别是共产主义理论,还是空想的,不切实际的。它的中心论点所谓‘人的本质异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阶级和私有制的论点,显然表明要由人本主义转落到唯心主义了。至于歪曲利用‘人的本质对象化’和‘自然的人化’的词句,引申出所谓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也显然表明要由人本主义转落到唯心主义去的。”  相似文献   

13.
无产阶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国内外学界有一种流行观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的“无产阶级”不是由马克思“发现的”而是由他“发明的”哲学概念,马克思对无产阶级及其历史使命的论证没有完全摆脱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关于无产阶级的思想“不成熟”“不科学”。事实上,这种观点带有明显的主观臆断色彩与武断性,是不合理、不宜采纳的。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文本考察和对学界流行观点的批判性分析,可以发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对无产阶级的形成过程、精神品格以及历史使命作了全面论述,这一思想具有延续性、经验性、超越性和人本性。正确认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的无产阶级理论对科学评价该著作的历史地位以及青年马克思未来社会学说的理论性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唯物史观的创立,是马克思恩格斯对旧哲学的革命性创造,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里程碑。而马克思所著的《资本论》不仅是对唯物史观的成功运用,也是结合资本主义社会这一具体社会形态对唯物史现基本原理的验证和论证。《资本论》验证了唯物史观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对“生活决定意识”原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进行了论证。在探究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15.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论犹太人问题》是马克思将对法的批判纳入到"普遍的人的解放"的发展路径的起点,对法的批判是政治批判的重要表现形式,研究马克思对法的批判需放入法学发展史的脉络中审视.历史法学与黑格尔法哲学关于如何编纂民法典的形式对立是二者对于法律本质分歧的实质对立的表现.马克思通过批判历史法学派得出应从历史回到现实;基于哲学与现实的关系批判黑格尔法哲学.人权的核心即"私有财产"是马克思从政治批判转向市民社会批判的关键纽带,最终升华至"普遍的人的解放",自由优先于法学领域的最高价值正义,由此形成了马克思对法的批判的独特分析范式.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唯物史观的开端和发萌,这是学术界一致公认的。所以这样说,在于该书把黑格尔国家决定市民社会的唯心史观颠倒过来,提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论断,认为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但除此之外,该书还作出了私有财产决定国家的许多论述。例如,马克思指出:“在我们一直在研究其结构的  相似文献   

17.
王莅  谭涛 《山东社会科学》2022,(9):40-46+107
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剥离与锻造历经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其中黑格尔法哲学为马克思创建新唯物主义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马克思一方面继承了黑格尔法哲学中的历史性原则,并进一步对自然法传统的非历史性特征展开批判;另一方面,他通过重新思考现实历史的根本规定、现代国家的本质特征和市民社会的现代走向,将黑格尔的逻辑历史性推进到唯物史观视域中的现实历史性。法哲学背景的发掘为马克思超越黑格尔哲学的革命提供了更丰富的思想内容,进而完善了马克思从“副本批判”上升到“原本批判”的诸多环节与过程。  相似文献   

18.
(1)异化是德国古典哲学中颇为流行的术语。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批判地继承了霍布斯、卢棱、爱尔维修、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异化思想后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一八四六年以前的许多著作,如《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特别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都是以异化理论为核心的。在马克思后来的一些  相似文献   

19.
王庆英 《南方论刊》2013,(9):38-40,6
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思想是追求现有与应有统一的理性批判主义。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后期意识到自己的黑格尔辩证法的思辨性,借助于费尔巴哈的主谓颠倒方法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开启了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第一次批判,接下来在《德法年鉴》时期作品中进一步明确了边界意识和现实意识、反对黑格尔哲学的总体性,并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进一步批判黑格尔的主体意识初步完成了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相似文献   

20.
学界普遍认为,马克思的独立思想发端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个文本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围绕这部手稿展开的研究也层出不穷。但是,一般的研究通常只关注政治经济学转向的逻辑,而没有抓住马克思批判的内在逻辑。马克思之所以关注黑格尔的法哲学,除了受《莱茵报》时期的政治实践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也与人的解放问题相关。后者构成马克思和黑格尔共同的关切。基于整体的思路,黑格尔将伦理国家作为解决市民社会问题的方案;马克思却通过内在的批判发现黑格尔的论证无法完成市民社会向国家的过渡。因此,马克思不再将政治国家视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并在方法论上放弃了青年黑格尔派观念论的批判方法,逐渐开辟出自己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